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降水作为最基本的气候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区域降水量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水循环以及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对气候变化的考虑,因此,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将为一带一路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预报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北纬50度以南的“一带一路”为研究区,基于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1998—2018年的月降水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集中度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及5个气候区(热带、暖温带、干带、冷温带和极地带)降水时空分布、变化趋势、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 on Index PCI)和高程、大气环流、NINO3.4指数对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一带一路地区降水量季节及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季风区气候特征,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降水量在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季节差异明显,研究区西北部冬季降水偏多,夏季偏少。年降水量呈现出从中国西北干旱区–中亚中部–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埃及等低值中心向东南和西北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特。(2)一带一路地区整体上除秋季降水量在下降外,春夏冬季节和年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气候区中,热带春秋冬季节降水在减少,夏季和年降水在增加;暖温带春夏季和年降水在减少,秋冬季降水在增加;干带除了冬季降水在减少外,春夏秋季节和年降水量都在增加。冷温带和极地带的四季及年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揭示,秋季和年降水量在研究区60%的区域表示增加趋势,春夏冬季节增减趋势区域的面积基本上各站研究区的一半。大部分地区变化趋势的季节差异明显。各季节及年降水量变异系数介于0-4,春夏秋冬和年降水变异系数大于1的区域分别占一带一路地区的5%、14%、12%、9%和0.7%。(3)降水集中度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示,东南亚地区的PCI最小,降水量年内分布均匀。埃及西南部和沙特阿拉伯北部降水PCI最大,降水量年内分布集中,其余65%的地区降水量具有季节变化。从降水量年内分布看,51%的地区最大降水月份分布在夏季。在5个气候区中热带的PCI最小,其次是暖温带、冷温带和极地带,干带的PCI最大。PCI变化趋势结果表示,气候区中热带、冷温带和极地带表示不显著的轻微增加趋势,速度分别为0.21%/a、0.01%/a、0.01%/a;暖温带和干带的PCI表示波动减少趋势,速度分别为-0.02%/a和-0.05%/a,整个区域而言,埃及东南部、沙特阿拉伯、伊朗等55%的地区PCI表示减少趋势。(4)降水量垂直分布大致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逐渐减少的特征。降水量变化趋势在海拔高度600m-1600m和4200m-5400m的地段为增加趋势,在1800m-4000m地段降水量增减趋势交替出现。PCI多年平均值的垂直分布呈M形分布,海拔800-1000m和5000-5200m高程为PCI高值阶段,,PCI变化趋势基本上在高程小于3800m的地区PCI呈减少趋势,大于3800m的地区P CI则在增加。(5)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的相关表示,AO与欧洲地区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中亚地区表示负相关;NAO与西南亚、中亚地区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的地区呈显著负相关。PNA和AAO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在大部分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四个大气环流指数中NAO对一带一路地区同期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6)月降水量与同期Nino3.4区海表温度(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相关系性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的区域面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6.6%和23.4%,其中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的区域面积分别为39%和8%。ElNino年与LaNino年平均降水量差值在东亚、中亚、阿拉伯半岛南部等47%的地区表示正值,大部分地区的差值在500–1000mm,其余的地区表示负值。降水量与NINO 3.4 SST的延时相关性表示,研究区55%地区的月降水量与延时0–3个月的SST相关程度最大。除了西欧、埃及南部等地区外,研究区93%的地区延时相关系数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示正、负相关关系分别占78%和15%),表明延时相关性比同期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