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菌新生理型菌株毒素产生及在不同土壤中致病力差异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引起的危害比较严重的土传病害。已经报道的棉花枯萎菌有8个不同生理小种。目前中国报道的有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其中7号生理小种分布最为广泛,遍布各大棉区。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存在一类与澳大利亚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新的棉花枯萎菌生理型菌株。由于以往报道证明,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在偏碱性土壤中致病力比较强。因此,本论文首先通过镰刀菌酸合成酶基因PKS序列对分离的新的棉花枯萎菌生理型菌株进行了分类,然后比较了新生理型菌株H70、7号生理小种以及澳大利亚标准型菌株镰刀菌酸的产生差异,最后,比较了不同土壤类型对棉花枯萎菌新生理小种致病力以及根际定殖能力的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棉花枯萎病抗病品种的培育以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通过对镰刀菌酸合成酶基因进行测序比较,明确新生理型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乙酸乙酯萃取法提取毒素发酵液中的镰刀菌酸并且利用HPLC技术分离及液质联用进行毒素的鉴定;采用温室栽培的方法,探讨新生理型菌株在河北沧州、保定、定兴和黄骅土壤中的致病力,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病原菌致病力的关系,进一步利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Real-time PCR法快速检测土壤含菌量。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通过镰刀菌酸合成酶基因序列比对,证明新生理型菌株与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亲缘关系较近;
  (2)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法对7号生理小种、澳大利亚小种和新生理型菌株发酵液进行粗毒素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出一种主要毒素,结构鉴定显示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的这种毒素为镰刀菌酸,又叫萎蔫酸,分子质量为180.1024。
  (3)利用叶片穿刺方法探明镰刀菌酸对棉花叶片的毒性作用,分别用7号小种、澳大利亚小种和新生理型菌株产生的镰刀菌酸溶液进行毒性测试,结果显示7号小种和新生理型菌株均能产生病斑。
  (4)分析了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新生理型菌株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土壤中,新生理型菌株的致病力均低于7号生理小种。选用感病品种冀棉11,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播种,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冀棉11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在四个地点的灭菌土中新生理型菌株的致病力弱于7号小种,且在灭菌土中棉花枯萎病的病情指数高于非灭菌土。
  (5)采用平板稀释法及Real-time PCR检测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棉花枯萎病发生的处理中根际土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病情指数成正比,而在未接病原菌的处理中未检测到尖孢镰刀菌,与稀释平板计数法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更方便、快速、准确的非细菌培养的定量方法。
其他文献
苹果斑点落叶病是由链格孢(Alternaria)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气传病害。病害发生时,可造成果树大量落叶,发病后期可侵染果实,影响果树树势、果实品质及翌年产量。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化学防治来控制病情,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物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真菌病毒对真菌病害防治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研究从中国不同苹果产区采集斑点落叶病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提取各菌株病毒dsRNA,明确了中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dsRNA的多样性;测定了带毒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甜瓜(Cucumis sativus L.)是经济价值高的世界性水果,连作现象普遍。甜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f.sp.Melonis)是严重影响甜瓜生产的连作病害。为了缓解连作甜瓜枯萎病的危害,本研究采集沧州青县甜瓜连作区土壤,对不同连作时间甜瓜土壤连作障碍程度进行分析;分离鉴定甜瓜枯萎病菌;室内穴盘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噁霉灵与两株芽孢杆菌联用对甜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及甜瓜枯萎病的缓解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比较沧州青县连作1、4、6、11和18年甜瓜土壤pH值、EC值、水溶性盐总
小麦叶锈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小麦叶锈菌变异速度快,小麦抗病品种推广使用4-5年即会丧失抗病性。新小种的出现常导致叶锈菌毒性变化以及叶锈菌群体组成与结构改变,因此,对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监测是必要的。异核作用是小麦叶锈菌毒性改变的主要原因,对叶锈菌夏孢子进行核相观察,有助于揭示小麦叶锈菌的变异机制。为明确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以及抗叶锈基因有效性,本研究对2017年从中国9个省、自治区140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2017年从1407株小麦叶锈
本研究以白玉山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玉山药进行病虫害种类调查、鉴定,明确蠡县山药主要病虫害种类,同时筛选出防治山药病虫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初步制定出防治土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的优化方案,为白玉山药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如下:
  1.明确了蠡县白玉山药旱沟种植模式下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在蠡县白玉山药主产区通过对田间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确定蠡县白玉山药产区的主要病害为山药短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山药褐腐病等;主要害虫为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Rottemb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中国是引起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该病菌也是导致河北省小麦种植区穗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害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因此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和免耕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禾谷镰刀菌创造了适宜的传播条件,加上单一的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使得该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迅速流行,可使小麦减产40%~60%。此外,该病菌不仅给产量造成影响,而且还影响小麦的品质,并且在病原菌侵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多种真菌
在中国,小麦叶锈病(wheat leaf rust)是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可造成40%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目前,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24份优质小麦品种(河北省18份+东北地区6份)、河北省44个推荐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和51个生产小麦品种、东北地区78个小麦品种共197个小麦品种(系),通过抗叶锈性鉴定、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检测等方法,明确其抗叶锈水平及其抗叶锈基因组成,为抗病育种、推广抗病品种和合理布局品种提供依据。
  
花生是河北保定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害虫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花生害虫的高效防控,本研究采用色板和性诱剂相结合的诱集方法,对花生地上部昆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同时监测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明确了玉米-花生和小麦-花生轮作对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了连作花生田和轮作花生田在蛴螬虫口减退率以及花生产量方面的差异;对防治地下害虫的复配拌种剂进行了筛选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防治(复配拌种剂拌种和地上部施药)和物理防治(色板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的协同防治技
苹果轮纹病是中国渤海湾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近年来,该病在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也开始发生,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苹果轮纹病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害的发生规律,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建立了苹果轮纹病菌快速检测体系,并应用该检测体系对苹果砧木八棱海棠的种子、幼苗以及苹果接穗中的苹果轮纹病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苹果轮纹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以EF-1α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中国马铃薯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是当前防控两种病害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生产中存在的化学农药使用过量等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抗性品种、生防菌剂及化学药剂减施技术对生产中防控这两种病害时减少化学药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评价了43份育种材料对马铃薯晚疫病和42份育种材料对早疫病的抗性,测定了生防菌剂对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拮抗作用并通过田间试验系统评价不同抗
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一种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不仅影响马铃薯产量而且严重影响外观品质和农民收益。目前生产上主要依靠沟施化学药剂嘧菌酯(azoxystrobin)进行黑痣病的防治,但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会诱导病原菌产生抗性,导致农药用量不断加大,而且还会影响土壤微生态平衡,从而加重病害发生。如何减少化学农药、提高马铃薯品质,提高农民收益,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马铃薯产业问题。本研究通过从土壤中筛选拮抗黑痣病菌的芽胞杆菌、抑菌试验、种类鉴定、盆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