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中打断现象的多模态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ingqiang6268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侦讯问答属于典型的机构性话语,具有明确的任务导向性,其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讯问中的问和答来实现。然而侦查员与嫌疑人的问答互动并不总是严格的符合话轮替换规则,而是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打断现象。事实上这不仅符合日常口语交际的特点,同时也是参与侦查讯问会话主体为了达到机构目的所采用的策略与手段。本文突破性的尝试运用言思情貌整一原则和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中贴真建模的研究方法对打断现象做全方位的描写与分析,力求还原言语交际的原貌,进而揭示打断现象在侦查讯问这一机构性话语中的内在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侦查员做出的不同打断类型中,嫌疑人被打断时在言、思、情、貌这四方面的多模态特征几乎各不相同。只有在索取信息型、改变话题型和修补型这三种主要打断类型中,存在若干共同点。在嫌疑人做出的两种打断类型中,彼此之间的多模态特征差异则更为明显和复杂。在打断数量比例方面,侦查员做出的七种打断类型几乎各不相同。统计表明,任一打断类型的数量在打断总量中所占比例与其获取信息的效度和能力成正比。而嫌疑人做出的两种打断类型则在数量与频率上相差不大。在打断反应方面,由侦查员做出的打断类型,尤其是在索取信息型、修补型以及改变话题型这三种主要打断类型中,被打断后嫌疑人的应答/应对选择大致相同。但在剩余的四种打断类型中,被打断后的嫌疑人的应答/应对选择则各自不同。而在嫌疑人做出的打断类型中,侦查员被打断后所作出的言语行为主要由嫌疑人的打断目的决定。最后,在打断效果方面,文章认为侦查员做出的三种主要打断类型即索取信息型、修补型和改变话题型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效果上均达到了预期的标准。虽然在打断效果上存在些许差异,但考虑到各自不同的打断功能和目的,三者缺一不可,并均为侦讯工作的顺利进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上,本文深入的分析归纳了侦讯问答互动双方在不同打断类型中的多模态特征,揭示了交际双方的潜在目的与动机,并为侦查讯问提供了有效的打断策略。
其他文献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共同提出,后由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运用于翻译当中,从而产生了关联理论翻译观。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进行两轮交际的跨语言活动。
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字幕翻译也将在翻译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的字幕翻译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问题尤为严重。 关联理论认为,翻
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中首次提出语用综观的概念,同时明确表示语言使用即是一种选择并且具有顺应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Verschueren提出语言顺应论。
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之一,英语写作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高职学生尤其是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却并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写作过程中
日语中的“気(き)”作为抽象的人体词,可构成大量表达“人的感情及精神状态”义的惯用语,且使用频率高,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其意义用法纷繁复杂,难以理解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