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戏曲声源特性数据相对匮乏,其演出厅堂音质设计多参照西洋歌剧院音质设计理论,缺乏独立系统的科学研究。粤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粤剧为研究对象,对粤剧演员的发声频率特性和声功率进行测试,并对粤剧院的响度进行主观优选。综述粤剧音乐、行当、伴奏乐器和乐队的发展状况,梳理中国戏曲观演场所的演变过程,对比中国传统戏曲戏场和中国近现代戏曲剧院在舞台空间、乐队位置和观众厅规模等方面的异同,发现从演员发声特性入手对我国戏曲厅堂音质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在全消声室内采用长时平均谱LTAS的分析方法,对粤剧演员发声频率特性进行测试。测试选取了14位粤剧演员,包括4位文武生、4位花旦、2位老生、2位青衣、1位花脸和1位老旦,针对念白、清唱和语言三种发声方式,在大、中、小三种发声力度下,研究了各行当演员在0.3m处声级、变化范围和发声频率特性,探讨发声频率特性与行当、发声力度、发声方式和发声内容之间的关系。参照国际标准ISO3745,首次在全消声室内搭建球形支架利用多通道测试技术对粤剧演员的声功率进行测试,获得了不同行当在各种力度下念白、清唱和语言的声功率级、变化范围和声功率级谱数据。首次采用消声室内录制的粤剧清唱和高胡伴奏双信号作为听音干信号,利用厅堂实测双耳脉冲响应,使用耳机重放方式进行响度主观优选实验。实验共12位听音人,采用成对比较法对8个不同平均声级的实验样本进行主观优选,结果表明粤剧院平均声级的优选值为79.0 dBA,优选范围是76.0-82.0 dBA。六位演员通过12次听音优选出的伴奏音乐声级在66.4-87.3 dBA之间,平均值为80.4dBA。该研究首次科学系统地测定了粤剧演员的发声频率特性和声功率,这些测试数据不仅填补了我国戏曲表演声学数据的空白,也是建筑声学研究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主观听音实验得到的响度优选值可用于指导中国戏曲厅堂的音质设计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