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追求有效乃至高效,教师在思考相关策略的前提下,力图课堂教学适应课程改革之需要,适应人才培养之需求。本文从立足课堂,因学施教所做的思考值得大家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立足课堂 因学施教 策略思考
  在任教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思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所思考的问题有得失方面的,也有自己感到需要有所扬弃方面的。现拙于笔端的是几年来对立足课堂因学施教的策略思考,深知所思考的不尽完全全面和深刻,恳请同仁予以教正。
  一、打好立足课堂因学施教的思想基础
  对于语文教学,从一定角度说,人们还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到课堂教学上。这里面原因有二,一是有了学生前置性的学习,课堂上还花去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所进行前置性学习的所获往往不是学生所探求的结果,都是大家在教师前置性学习的提要中已经提示的,学生都已经知晓的。二是课堂教学设计,多从教材文本考虑,也多从教师的本体意识考虑,认为哪些是应当教授给学生的,就教授这些内容;认为哪些必须做重点性突破,就将其作为重点引领学生突破。对此,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是,初中生现在的学习资源是那样广泛,学习渠道是那样宽阔和流畅。我们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解决的问题,当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前置性学习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是学生凭借个人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是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之间的合作探求,尤其是需要争辩得那样面红耳赤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还应当在语文课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完全是学生所急需探究学习的东西。对此,教师在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文本的预设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需要,是学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阅读感悟之问题。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都以为于勒就是一个比较十足的败家子,人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个比较特殊环境里的形象?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带着新的理念感悟于勒,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学生感到于勒并非是十足的败家子,应当得到人们的同情。于勒是特殊时期的一个比较特殊而又值得人们同情的人物。
  二、抓住立足课堂因学施教的生成资源
  语文教学课堂,如果其过程比较科学,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那么课堂教学的氣氛必然很活跃。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处于极其亢奋的状态,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探求的内容都是学生内心的渴求。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下,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学生的高度互动极易在互动过程中,荡起思维的涟漪,尤其能够产生学生阅读感悟的新的增长点。如何对待阅读感悟中的新增长点?一般课堂上的处理是忽略而过,要么就是教学时间不许可,要么就是不属于教师所预设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继续互动不出任何意义上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立足课堂的因学施教,窃以为完全意义上的立足课堂的因学施教,不仅是自己课堂上的预设,还是抓住立足课堂因学施教的生成资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互动中所生成的新增长点。譬如,教学汉乐府的《木兰诗》时,学生讲起花木兰的故事,对花木兰的事迹津津乐道。在教学之余,有学生举起手说,花木兰不尽就是雄壮美之典型,在她身上我们还应当看到柔情之美。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理由说明,教学中不妨让一个个学生进入新的探求领域。学生不但看到“唧唧复唧唧”的柔情美,而且看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柔情美,也看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柔情美,还看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诸多之美好的柔情。
  三、促进立足课堂因学施教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学生语文阅读感悟实践能力的形成还有赖于课堂教学中比较广泛而又充分的实践。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否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课余和课外?其回答应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肯定,因为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活动和相关活动课程也是利于学生立足因学施教的课堂实践的。譬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美妙的音乐声中强化阅读感悟的效果,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是伟人写于上世纪血雨腥风之年代的作品,是伟人之气贯长虹的历史诗篇。教学时,如果适当播放那金戈铁马之战争场面之乐曲,则完全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悟效果。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学生视觉观赏或者欣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阅读欣赏柯岩诗人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周总理与人们的心连心,感受到周总理为人民、为革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学生以欣赏周总理的生平事迹的影视的机会,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周总理无比伟大,事迹光彩耀人,就比较深刻地感悟到作品所表现的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之深厚感情的真实,学生油然而生对上个世纪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敬佩之情。入选于语文教材的不少篇目都是叙事性较强的作品,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语言,进行感悟。一些古诗文我们更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多方面的读之实践进行感悟,如让学生在朗读的前提下进行诵读,也可以让学生涉猎吟读和唱读,虽然初中生的诵读、吟读和唱读之效果不尽到位,但毕竟不是简单的朗读,读之实践显得比较广泛,所能达到的感悟效果也不很一般。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因学施教的实践,需要人们探究的领域应当是比较广泛的,也应当就是比较简单的,需要实践,更需要反思和总结。在今后实践的路上,我将继续实践—思考—实践,以期获取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德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德育是树,文化是土壤,不同的文化环境产生不同的德育。了解了德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德育不能简单地移植的结论,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关键词: 德育移植 德育 文化 关系分析  一、德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劳动,不断地积累、传递劳动知识,也不断地传授劳动组织规则要求、劳动产品分配原则等,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共
摘 要: “完美”的数学课堂并非一定是有效的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简单·有效”,力求用“简单”的教学使教学“不简单”。作者认为“简明”的教学目标能使师生体验轻松的教学过程,“简单”的教学材料需蕴涵丰富的数学本质,“简约”的教学环节能丰富真实的课堂活动空间,“简练”的教学语言能活跃精彩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不简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语
摘 要: 坐落于有着“世界石材之都”美称的南安市水头镇的第三实验小学,在水头镇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资源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将其丰富的地方资源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无疑将很好地推动本校少先队特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少先队 地方资源 特色活动 石材之都  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中,南安市水头镇因势利导,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水头镇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水头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 要: 本文以课堂案例为例,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两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 探究教学 课堂组织能力 教学设计  “探究与尝试”是新世纪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探究教学一直是新课
摘 要: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而且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语文课默默承担的。要使一堂语文课富有诱人魅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语文世界的无穷奥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 语言美 情感美 氛围美 设计美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用一个或一类知识影响另一个或另一类知识,甚至影响另几类知识,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很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仅靠学生的自主体会是难以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中“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为例,探讨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
摘 要: 文章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合作教學理念进行分析,结合小学体育的学科特点,研究合作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合作学习 适时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得到广泛推广。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合作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小
摘要:2011版《生物课程标准》基于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注重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全面展示生物科技最新进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新课改将教学过程定义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了初中生物学情感教学的探索,改教教材为用教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个性思维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 高效课堂  生物课堂实施情感化教学,师生
摘 要: 《商务谈判》是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把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双语水平及学生对《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期望和需求情况,作者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为例,对两个年级的国际贸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数据一方面使我们明确了作为独立院校代表的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对《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期望和需求,为该门课程的双语实践教学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同一教育措施的影响下,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大部分老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班里一批调皮捣蛋孩子身上,其余学生基本上无需多管,甚至“一刀切”的方法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从现代教育最优化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角度看,这种教育方法没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因材施教”是我们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索提炼出来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