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121”课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任务,历经高中三年不同学段的教学,教师在精心编写导学案、组织高效自主课、驾驭优质互动课、探究高三复习课等方面做了大胆实践,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关键词:“1121”课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题研究
一、课改序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五章高中教育阶段中明确提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121”即:一个目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一个原则(先学后教),两种课型(自主课和互动课),一个载体(导学案)。
二、课改进行曲
1.高一:艰难的破冰
2011级学生刚刚升学入校,广大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熟悉高中学习方式和方法,管理好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又要学习研究“1121”新课改,课堂教学一改多年熟悉的教学方式,需要全新的方式上好两种课型。这对全体教师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挑战。从11月开始到期末,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师生没有感受到课改带来的收获和快乐,相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甚至于怀疑和抱怨:在编制导学案时,某一个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和互动展示两个板块怎样合理分配?组建学习小组,学生成绩差别大,如何组织探究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会不会被“边缘化”?自主课上学生讨论“失控”怎么办?互动课上哪些学生、哪些内容该展示?展示多了影响教学效率呢?学生距离拉近,自律差的学生干扰学习,组长怎样去管理?如何评价和激励小组的建设?两种课型后没有学生的大量训练和讲评,学生会不会掌握不好?……
一堆堆的问题蜂拥而至,始料未及。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想打退堂鼓,提出了建议:我们学校不适于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改回去吧!一次次,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召集学科组长深入座谈、探讨、争论,相同学科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思想碰撞产生了着一个个创新的火花。年级组织班主任就学习小组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如学生分配、组长培训、小组评价、学生评价等开展了一次次经验交流、专题讲坛。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一个个问题有了一个个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书本上查不到,完全来自教师火热的实践和冷静的思考,来自创新的勇气。摸着石头过河,课改在艰难的开局中破冰前行……
2.高二:奋力地踏浪
学生经过了近一年的高中学习,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1121”课改的模式,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他们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并且是主角。“讲堂”变成了“学堂”,他们拥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课上,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探究,解决了“能自己学会的自己学”的问题。自主课后,学生将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带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带着解决问题的愿望走进互动课。互动课上,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生自行解决部分问题,教师抓住疑点,锁定重点,关键点拨,深入剖析。两种课型相得益彰,体现了课改“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从根本上真正落实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了:不仅对学生所学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准确把握重难点,及时捕捉互动课上的疑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视野拓宽、驾驭能力加强。
高二学段是学生文理分科后,面临各科选修的学习阶段,是学习难度大、习题训练紧的阶段,更是学校“1121”课改的深化阶段。为此,年级配合学校的阶段性课改要求,在重要的“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自主课效率、互动课质量”进行了相关工作的细化、深化。
(1)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科组备课的集体智慧,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理的知识台阶,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是否有思维深度,既决定着自主课上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也决定着互动课上能否互动起来。导学案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操练”作用。要能引领学生读书、思考、学习、交流。要将学习目标任务化,任务要具体、明确、可检测。导学案的质量如何,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为此,我们在高二开始,对高一各科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情况作了一项学生评价:
①导学案编印的准确性:A.无错误 B.少错误 C.错误较多
②导学案知识框架设计:A.全面且重点突出 B.较全面,重点基本突出 C.不全面,缺重点
③导学案知识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A.十分明显 B.比较明显 C.不明显
④导学案例题习题设计:A.质量高且典型 B.质量可以,基本典型 C.含混不清
⑤导学案知识的加深拓展设计:A.十分适当 B.基本适当 C.很不适当
⑥导学案训练题的难度:A.十分适中 B.基本适中 C.很不适中
⑦学科教师使用导学案:A.经常使用 B.有时不用 C.基本不用
⑧教师对导学案的批阅:A.及时认真批阅 B.有时批阅 C.不批阅
⑨导学案的总体任务量:A.自主课能完成 B.基本能完成,有时课下继续 C.经常课下加班才能完成
⑩对导学案的总体认识:A.很好 B.一般 C.较差
同时,邀请学校的骨干教师,对本学科的导学案编制做出了科学的定性评价,最后我们将9个学科的学生评价结果和骨干教师评价结果结合,形成了最终的评价报告印发给每位教师,并召集组长和学生代表一起座谈,面对面地就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做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讨。此举深深地触动了教师的导学案编制工作。在高二学段,各科导学案的编制质量明显上了新台阶。
(2)自主课效率高
学生在进行了近一年的“1121”课改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律意识伴随着严格的班级管理明显加强。自主课从形式上已经比较成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关键是自主课内涵的提升,即自主课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对自主课的要求,细化并规范了自主课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生在学案引领下进行独立的学、独立的思,可以查阅书籍、资料去完成学案的相关内容,禁止相互讨论。
第二,学生碰到的疑惑、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都必须明显标注在学案上,或单独写在“反馈卡”上。教师批阅学案时必须对相关标注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三,自主课上,教师不能讲课,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巡视发现问题,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适当指导。
第四,导学案要在自主课上限时完成,自主课结束时,教师要收回学案或反馈卡,并进行及时批阅,打上等级。
学生从原来不知道怎么上、怎么上好,到规范后,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情,确定适合自己的导学案完成方式,注重了自我体验,解决了自主学习问题。自主课效率明显地提高。
(3)互动课质量优
互动课是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通过小组合作、集中展示、进行解难答疑的过程,是提炼问题、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集中互动的主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延伸、拓展与提升。归纳其要求如下:
一是组内讨论交流。个人不懂的问题本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通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弥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师生对话交流。教师在批阅导学案后,对本节内容从学情上分析,有了准确的定位,从而真正“号准学生脉搏”,加强针对性,为提高讲授效果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教师示范讲授。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根据课标的要求提炼出共性的、有价值的、能够体现知识重难点的议题,同时启发、组织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度探究知识原理,总结一些学习规律和技巧。
(4)学生创新展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好的学习方法,要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予以表扬、鼓励。
由于互动课上有了规范而明确的具体要求,及时避免了两个极端:一是“教师独霸话语权”,二是“学生滥展示”。互动课越来越成熟,教师越来越得心应手。高二阶段,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能手评选,充分发挥“1121”课改模式的功能和价值,多人次获奖。
3.高三:远航的风帆
为了发展和提高“1121”课改成果,为了充分努力扩大高三复习备考的战果,也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教科研水平,年级管委会成员组织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经学习、研讨、论证等工作,于2013年8月开始准备,进行了“‘1121’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经过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被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JG343。这既是对前期课改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以后工作的激励。于是,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到课改实践和课题研究中去。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
(2)调查我校2011级学生在高一、高二学段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
(3)分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形成不同的培养策略。
(4)探究“1121”课改下高三自主课的学生高效学习方式,形成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具体方法。
在高三互动课上,教师通过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延伸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跟踪了解2011级学生升入高校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四个阶段,分别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上(如下图:两个维度,四种课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展开了课题研究,形成了初期的研究成果,纷纷撰写出了多篇研究报告。
三、课改硕果
“1121”课改首先带来了学生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加强。由徐炜昆、高瑞璞、刘泽峰等9名学生代表我校首次参加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一举夺得了团体金奖,8人次获得全国英语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有18人次获得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等奥赛一、二等奖,有26人次成功通过2014年“985”高校自主招生,高考一本增长率达38%,高出全省增幅16个百分点,文理名校、艺体名校录取创学校新高。
课改更带来了教师的变化,通过课改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带动了周围教师从理论上明确“1121”课改的目标和意义,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的陈旧观念,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增强了参与课改的意识,努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逐步寻求到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1121”课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题研究
一、课改序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五章高中教育阶段中明确提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121”即:一个目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一个原则(先学后教),两种课型(自主课和互动课),一个载体(导学案)。
二、课改进行曲
1.高一:艰难的破冰
2011级学生刚刚升学入校,广大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熟悉高中学习方式和方法,管理好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又要学习研究“1121”新课改,课堂教学一改多年熟悉的教学方式,需要全新的方式上好两种课型。这对全体教师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挑战。从11月开始到期末,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师生没有感受到课改带来的收获和快乐,相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甚至于怀疑和抱怨:在编制导学案时,某一个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和互动展示两个板块怎样合理分配?组建学习小组,学生成绩差别大,如何组织探究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会不会被“边缘化”?自主课上学生讨论“失控”怎么办?互动课上哪些学生、哪些内容该展示?展示多了影响教学效率呢?学生距离拉近,自律差的学生干扰学习,组长怎样去管理?如何评价和激励小组的建设?两种课型后没有学生的大量训练和讲评,学生会不会掌握不好?……
一堆堆的问题蜂拥而至,始料未及。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想打退堂鼓,提出了建议:我们学校不适于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改回去吧!一次次,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召集学科组长深入座谈、探讨、争论,相同学科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思想碰撞产生了着一个个创新的火花。年级组织班主任就学习小组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如学生分配、组长培训、小组评价、学生评价等开展了一次次经验交流、专题讲坛。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一个个问题有了一个个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书本上查不到,完全来自教师火热的实践和冷静的思考,来自创新的勇气。摸着石头过河,课改在艰难的开局中破冰前行……
2.高二:奋力地踏浪
学生经过了近一年的高中学习,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1121”课改的模式,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他们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并且是主角。“讲堂”变成了“学堂”,他们拥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课上,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探究,解决了“能自己学会的自己学”的问题。自主课后,学生将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带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带着解决问题的愿望走进互动课。互动课上,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生自行解决部分问题,教师抓住疑点,锁定重点,关键点拨,深入剖析。两种课型相得益彰,体现了课改“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从根本上真正落实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了:不仅对学生所学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准确把握重难点,及时捕捉互动课上的疑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视野拓宽、驾驭能力加强。
高二学段是学生文理分科后,面临各科选修的学习阶段,是学习难度大、习题训练紧的阶段,更是学校“1121”课改的深化阶段。为此,年级配合学校的阶段性课改要求,在重要的“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自主课效率、互动课质量”进行了相关工作的细化、深化。
(1)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科组备课的集体智慧,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理的知识台阶,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是否有思维深度,既决定着自主课上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也决定着互动课上能否互动起来。导学案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操练”作用。要能引领学生读书、思考、学习、交流。要将学习目标任务化,任务要具体、明确、可检测。导学案的质量如何,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为此,我们在高二开始,对高一各科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情况作了一项学生评价:
①导学案编印的准确性:A.无错误 B.少错误 C.错误较多
②导学案知识框架设计:A.全面且重点突出 B.较全面,重点基本突出 C.不全面,缺重点
③导学案知识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A.十分明显 B.比较明显 C.不明显
④导学案例题习题设计:A.质量高且典型 B.质量可以,基本典型 C.含混不清
⑤导学案知识的加深拓展设计:A.十分适当 B.基本适当 C.很不适当
⑥导学案训练题的难度:A.十分适中 B.基本适中 C.很不适中
⑦学科教师使用导学案:A.经常使用 B.有时不用 C.基本不用
⑧教师对导学案的批阅:A.及时认真批阅 B.有时批阅 C.不批阅
⑨导学案的总体任务量:A.自主课能完成 B.基本能完成,有时课下继续 C.经常课下加班才能完成
⑩对导学案的总体认识:A.很好 B.一般 C.较差
同时,邀请学校的骨干教师,对本学科的导学案编制做出了科学的定性评价,最后我们将9个学科的学生评价结果和骨干教师评价结果结合,形成了最终的评价报告印发给每位教师,并召集组长和学生代表一起座谈,面对面地就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做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讨。此举深深地触动了教师的导学案编制工作。在高二学段,各科导学案的编制质量明显上了新台阶。
(2)自主课效率高
学生在进行了近一年的“1121”课改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律意识伴随着严格的班级管理明显加强。自主课从形式上已经比较成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关键是自主课内涵的提升,即自主课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对自主课的要求,细化并规范了自主课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生在学案引领下进行独立的学、独立的思,可以查阅书籍、资料去完成学案的相关内容,禁止相互讨论。
第二,学生碰到的疑惑、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都必须明显标注在学案上,或单独写在“反馈卡”上。教师批阅学案时必须对相关标注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三,自主课上,教师不能讲课,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巡视发现问题,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适当指导。
第四,导学案要在自主课上限时完成,自主课结束时,教师要收回学案或反馈卡,并进行及时批阅,打上等级。
学生从原来不知道怎么上、怎么上好,到规范后,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情,确定适合自己的导学案完成方式,注重了自我体验,解决了自主学习问题。自主课效率明显地提高。
(3)互动课质量优
互动课是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通过小组合作、集中展示、进行解难答疑的过程,是提炼问题、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集中互动的主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延伸、拓展与提升。归纳其要求如下:
一是组内讨论交流。个人不懂的问题本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通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弥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师生对话交流。教师在批阅导学案后,对本节内容从学情上分析,有了准确的定位,从而真正“号准学生脉搏”,加强针对性,为提高讲授效果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教师示范讲授。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根据课标的要求提炼出共性的、有价值的、能够体现知识重难点的议题,同时启发、组织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度探究知识原理,总结一些学习规律和技巧。
(4)学生创新展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好的学习方法,要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予以表扬、鼓励。
由于互动课上有了规范而明确的具体要求,及时避免了两个极端:一是“教师独霸话语权”,二是“学生滥展示”。互动课越来越成熟,教师越来越得心应手。高二阶段,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能手评选,充分发挥“1121”课改模式的功能和价值,多人次获奖。
3.高三:远航的风帆
为了发展和提高“1121”课改成果,为了充分努力扩大高三复习备考的战果,也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教科研水平,年级管委会成员组织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经学习、研讨、论证等工作,于2013年8月开始准备,进行了“‘1121’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经过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被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JG343。这既是对前期课改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以后工作的激励。于是,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到课改实践和课题研究中去。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
(2)调查我校2011级学生在高一、高二学段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
(3)分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形成不同的培养策略。
(4)探究“1121”课改下高三自主课的学生高效学习方式,形成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具体方法。
在高三互动课上,教师通过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延伸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跟踪了解2011级学生升入高校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四个阶段,分别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上(如下图:两个维度,四种课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展开了课题研究,形成了初期的研究成果,纷纷撰写出了多篇研究报告。
三、课改硕果
“1121”课改首先带来了学生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加强。由徐炜昆、高瑞璞、刘泽峰等9名学生代表我校首次参加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一举夺得了团体金奖,8人次获得全国英语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有18人次获得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等奥赛一、二等奖,有26人次成功通过2014年“985”高校自主招生,高考一本增长率达38%,高出全省增幅16个百分点,文理名校、艺体名校录取创学校新高。
课改更带来了教师的变化,通过课改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带动了周围教师从理论上明确“1121”课改的目标和意义,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的陈旧观念,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增强了参与课改的意识,努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逐步寻求到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