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行语料库以其大量的对译材料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翻译教学的现状,并在分析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平行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翻译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翻译教学;平行语料库;翻译模式;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3-0038-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1.012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我国与许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加强对外交流的幅度和广度,形成多渠道多层次交流的局面,急需大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在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高校翻译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选用和编写滞后和教师素养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重新定位教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的新角色,将平行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互动,使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技能,构建知识。协作型翻译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构建的、适合我国翻译教学实际的一种模式。
1.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传统翻译教学倾向于“师徒相授”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翻译课程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而授课方式一般遵循如下模式:翻译理论讲解→举例论证翻译理论→课外练习。由于教师处在主动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几个弊端:首先,因为学生的集中程度一般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若处在一直听的状态,学生极易感觉疲劳。其次,学生的翻译能力几乎不可能提高。大多数学生都处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他们可以照搬教师的理论讲述翻译的过程,但是真正给予一定的翻译任务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再次,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理论讲解的完美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而学生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翻译作品质量不高。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学生将会“缺少实际的应变能力,既无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无团队精神,更无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应用
2.1 语料库的概念
什么是语料库呢?语料库是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杨惠中,2002:333)。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考察语言的实际运用来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语料库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空前广泛的素材,而且使传统语言研究由通过内省、自造例证或诱导询问(elicitation)的取样方法变为调查取样,材料真实可靠(丁信善,1998:6)。
2.2 翻译语料库
翻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其研究自然更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翻译实例。应用于翻译教学的语料库称为翻译语料库,主要有两种: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Baker, 1995: 223-243; Olohan, 2004: 94-96)。
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文本(Baker, 1998: 51)。平行语料库使得研究者能够对比两种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体上的差异,反映成对语言翻译行为中的特征,归纳出其中的等值关系等等。平行语料库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对翻译的教学与研究(包括自动翻译)、对双语词典编纂以及外语教学都极有价值。Baker也指出,平行语料库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翻译研究应从规约性(prescriptive)研究向描述性(descriptive)研究过渡(ibid.: 231)。
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收集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文本,这些文本是基于相同的内容、领域和交际功能的。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有用,但是却难以用这些语料形成对可能译法的假设(Aston, 1999: 289-314)。通过检索平行语料库来验证假设不仅费时而且容易出错。然而,使用可比语料库可以帮助译者将术语翻译得更加准确地道。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使用可比语料库来检查术语是否正确,找到原文中特定表达方式的译法。
2.3 语料库的协作应用
语料库的协作应用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协作学习”观上的。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以任务型的方式完成翻译,互相参考学习彼此的译文,在其他同学译文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译文。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按照待译文本的类型选择相应领域的平行语料库,在翻译过程中,参照语料库中的译文,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相应的译文。至于协作应用有哪些优势,本文将在实验进行之后归纳。
3.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导演了一场教育革命,其理论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阶段,形成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为代表的教学模式(钟志贤,2005)。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Jonassen, Pack & Wilson, 1999: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也为翻译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
3.2 数据驱动学习
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缩写为DDL),是由Tim Johns在1991年提出的。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用语词索引软件去查询本族语者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料库,给他们提供语言使用的真实样例,而不是一些语法书中设计出的例子”(转引自王金铨,2004:10)。
DDL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发现式学习方法,鼓励语言学习者对文本数据形成自己的假设,通过从语料库中提取相关信息以制定学习者自己的战略;要求语言学习者带着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根据需要预先设定的问题——运用检索软件,在对大量真实语料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由学生从真实的语言使用实例中发现自己所学语言的事实,最终将问题解决,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牢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发现的东西。
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语料库进行词汇密度、词频、句子长度、搭配模式、特定词汇的使用以及使用频率的比较研究;在翻译实践中,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的准确性,精确把握词义,把握作者的文体风格和语用习惯,确定术语,统一译名,规范语体。总之,通过学习平行语料库,特别是对齐后的平行语料库,学生能够观察专业译者在解决不同的翻译问题中采取了哪些翻译策略,并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通过学习语料库,学生也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达的,是否丢失、调整或歪曲了信息。
4. 平行语料库的协作应用实验设计
4.1 实验准备
(1)实验对象:60名大二英语专业学生
60名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控制组30人。
(2)测试内容:1000字左右的文本
材料为中文,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3)参考资料: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及平行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在句子层面上一一对应,以句子为基本存储单位。该语料库为某一特定领域的语料库。
(4)译文质量评判标准:TSS-101经济、贸易和法律类译文质量标准
按照这个评判标准,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分。
4.2 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在实验开始之前,首先对两组学生进行工具的使用培训。在这一阶段,两组学生不进行额外翻译训练,只是掌握一些词典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所以两组学生均质。
(2)第二阶段:该阶段为实验开始阶段,根据材料难易度,规定翻译时间。两组学生同时进行翻译。控制组学生在平行语料库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任务。而在实验组中,30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而待译文本也相应地分成6段。当第一组翻译第一段时,第二组译第二段,依此类推。当第一组完成第一段时,其余5组已完成相应的段落。然后,第一组翻译剩下5段时,每人只需要翻译一段,除了可以借助平行语料库的帮助,也可以参考其他组翻译好的段落。而后5人分别对5个段落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小组的译文。依此类推,最后6个组都有自己组的译文。
(3)第三阶段:该阶段为实验结果分析阶段,通过逐段比较和通篇比较观察两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情况:比如术语是否正确、是否出现词现象、翻译对等问题以及哪一组的总体翻译水平较高。对实验组学生的译文进行全篇比较,看看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
5. 结语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翻译理论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更培养学生的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上述问题,本人将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Aston, G. Corpus use and learning to translate[J]. Textus, 1999: 289-314.
Baker, M.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arget, 1995, 7(2): 51, 223-243.
Jonassen, D., K. Pack & B. Wilson.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9: 15.
Olohan, M.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gtledge, 2004: 94-96.
Zanettin, Federico. Bilingual comparable corpora and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J]. Meta, 1998, 43(4): 616-630
Zanettin, Federico. Corpora for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D]. 1999: 341-353.
丁信善.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J]. 当代语言学,1998(1):6.
王金铨. 数据驱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的新动向[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2):10.
杨惠中. 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33.
钟志贤. 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翻译教学;平行语料库;翻译模式;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3-0038-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1.012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我国与许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加强对外交流的幅度和广度,形成多渠道多层次交流的局面,急需大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在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高校翻译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选用和编写滞后和教师素养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重新定位教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的新角色,将平行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互动,使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技能,构建知识。协作型翻译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构建的、适合我国翻译教学实际的一种模式。
1.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传统翻译教学倾向于“师徒相授”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翻译课程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而授课方式一般遵循如下模式:翻译理论讲解→举例论证翻译理论→课外练习。由于教师处在主动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几个弊端:首先,因为学生的集中程度一般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若处在一直听的状态,学生极易感觉疲劳。其次,学生的翻译能力几乎不可能提高。大多数学生都处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他们可以照搬教师的理论讲述翻译的过程,但是真正给予一定的翻译任务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再次,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理论讲解的完美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而学生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翻译作品质量不高。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学生将会“缺少实际的应变能力,既无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无团队精神,更无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应用
2.1 语料库的概念
什么是语料库呢?语料库是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杨惠中,2002:333)。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考察语言的实际运用来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语料库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空前广泛的素材,而且使传统语言研究由通过内省、自造例证或诱导询问(elicitation)的取样方法变为调查取样,材料真实可靠(丁信善,1998:6)。
2.2 翻译语料库
翻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其研究自然更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翻译实例。应用于翻译教学的语料库称为翻译语料库,主要有两种: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Baker, 1995: 223-243; Olohan, 2004: 94-96)。
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文本(Baker, 1998: 51)。平行语料库使得研究者能够对比两种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体上的差异,反映成对语言翻译行为中的特征,归纳出其中的等值关系等等。平行语料库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对翻译的教学与研究(包括自动翻译)、对双语词典编纂以及外语教学都极有价值。Baker也指出,平行语料库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翻译研究应从规约性(prescriptive)研究向描述性(descriptive)研究过渡(ibid.: 231)。
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收集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文本,这些文本是基于相同的内容、领域和交际功能的。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有用,但是却难以用这些语料形成对可能译法的假设(Aston, 1999: 289-314)。通过检索平行语料库来验证假设不仅费时而且容易出错。然而,使用可比语料库可以帮助译者将术语翻译得更加准确地道。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使用可比语料库来检查术语是否正确,找到原文中特定表达方式的译法。
2.3 语料库的协作应用
语料库的协作应用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协作学习”观上的。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以任务型的方式完成翻译,互相参考学习彼此的译文,在其他同学译文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译文。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按照待译文本的类型选择相应领域的平行语料库,在翻译过程中,参照语料库中的译文,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相应的译文。至于协作应用有哪些优势,本文将在实验进行之后归纳。
3.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导演了一场教育革命,其理论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阶段,形成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为代表的教学模式(钟志贤,2005)。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Jonassen, Pack & Wilson, 1999: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也为翻译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
3.2 数据驱动学习
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缩写为DDL),是由Tim Johns在1991年提出的。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用语词索引软件去查询本族语者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料库,给他们提供语言使用的真实样例,而不是一些语法书中设计出的例子”(转引自王金铨,2004:10)。
DDL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发现式学习方法,鼓励语言学习者对文本数据形成自己的假设,通过从语料库中提取相关信息以制定学习者自己的战略;要求语言学习者带着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根据需要预先设定的问题——运用检索软件,在对大量真实语料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由学生从真实的语言使用实例中发现自己所学语言的事实,最终将问题解决,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牢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发现的东西。
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语料库进行词汇密度、词频、句子长度、搭配模式、特定词汇的使用以及使用频率的比较研究;在翻译实践中,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的准确性,精确把握词义,把握作者的文体风格和语用习惯,确定术语,统一译名,规范语体。总之,通过学习平行语料库,特别是对齐后的平行语料库,学生能够观察专业译者在解决不同的翻译问题中采取了哪些翻译策略,并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通过学习语料库,学生也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达的,是否丢失、调整或歪曲了信息。
4. 平行语料库的协作应用实验设计
4.1 实验准备
(1)实验对象:60名大二英语专业学生
60名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控制组30人。
(2)测试内容:1000字左右的文本
材料为中文,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3)参考资料: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及平行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在句子层面上一一对应,以句子为基本存储单位。该语料库为某一特定领域的语料库。
(4)译文质量评判标准:TSS-101经济、贸易和法律类译文质量标准
按照这个评判标准,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分。
4.2 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在实验开始之前,首先对两组学生进行工具的使用培训。在这一阶段,两组学生不进行额外翻译训练,只是掌握一些词典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所以两组学生均质。
(2)第二阶段:该阶段为实验开始阶段,根据材料难易度,规定翻译时间。两组学生同时进行翻译。控制组学生在平行语料库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任务。而在实验组中,30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而待译文本也相应地分成6段。当第一组翻译第一段时,第二组译第二段,依此类推。当第一组完成第一段时,其余5组已完成相应的段落。然后,第一组翻译剩下5段时,每人只需要翻译一段,除了可以借助平行语料库的帮助,也可以参考其他组翻译好的段落。而后5人分别对5个段落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小组的译文。依此类推,最后6个组都有自己组的译文。
(3)第三阶段:该阶段为实验结果分析阶段,通过逐段比较和通篇比较观察两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情况:比如术语是否正确、是否出现词现象、翻译对等问题以及哪一组的总体翻译水平较高。对实验组学生的译文进行全篇比较,看看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
5. 结语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翻译理论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更培养学生的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上述问题,本人将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Aston, G. Corpus use and learning to translate[J]. Textus, 1999: 289-314.
Baker, M.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arget, 1995, 7(2): 51, 223-243.
Jonassen, D., K. Pack & B. Wilson.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9: 15.
Olohan, M.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gtledge, 2004: 94-96.
Zanettin, Federico. Bilingual comparable corpora and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J]. Meta, 1998, 43(4): 616-630
Zanettin, Federico. Corpora for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D]. 1999: 341-353.
丁信善.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J]. 当代语言学,1998(1):6.
王金铨. 数据驱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的新动向[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2):10.
杨惠中. 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33.
钟志贤. 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