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的老屋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idzhang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上,反而感觉那些悠闲的今人是陌生的,而那些或埋头埋脸地写作,或披头散发地绘画,或痛心疾首思考的古人,却像是前世就认识。尽管他们人已经走得很远了,只把故居留在某个城市的街角,某个小镇的深巷,某个乡村的山坡上,但他们每一个人,都让我尊敬和怀念。不论时光流逝多少年,在我心里,他们的面孔与他们的姓氏一样,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他们从来不是干巴巴地苍白地向我伸出一双手,胳吱我或乞求我给他们一点点掌声,而是通过文字,画面,声音,思想,以及这一切后面所绵延的内容,让我不由自主地就崇拜了他们。他们的样子,有点像圣彼得大教堂柱廊上排列着的那一群圣徒雕像,以各种手势,各种神态,安详地站在历史的檐头,向下俯瞰着,注视着,并洒下圣水一样的光芒。
  在那些耸立的古人中,我最先碰到的是但丁。
  他的故居,坐落在佛罗伦萨一条幽暗而狭长的街边。那房子太古老了,石砌的三层楼,窗户高高在上,墙壁是用碎石砌成的,远看却像窑里烧出的砖。佛罗伦萨许多房子都是这种碎石建筑,它几乎成为一种风格,一个时代,本身就有怀旧的色彩。相反,佛罗伦萨喜欢把大石块铺在门前的路上,好像在垒砌那种碎石墙壁的时候用尽了力气,没有心情对脚下的路再精雕细刻,不经意乱放的。
  故居的入口在房子的侧边,镶满铁钉的大门只打开了一扇,从那里进去就是陈列室。看管它的是一个驼背老人,他站在门边,却不收门票,只要有人进去,他就往后退,一语不发。他用一种迷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问,你也喜欢但丁?你也能读懂但丁?你走了多老远的路啊?
  老人不知道,像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青年时代大概都读过简装本的外国文学名著,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那些专以写作为生的人,基本上是一边读翻译小说,一边写自己的东西。《神曲》当然是必读的一本书。1300年复活节前那个星期五的凌晨,但丁做了一个阴森而漫长的梦,他在梦里游遍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由此而写出长达一万四千行的诗歌。这其实是中古时期盛行的一种梦幻文学样式,在但丁的手下,它熠熠生辉了,再无人可以超过,也无人可以模仿。一部《神曲》,划分出两个时代,它让但丁因此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这样评价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德国的恩格斯是后来的大人物,意大利的但丁是前面的大人物。在后来的大人物面前,但丁当然是一座高山。
  然而,但丁首先是佛罗伦萨人。但丁不可能诞生在别处。没有佛罗伦萨,就没有但丁,没有那一次终生的流亡,也没有但丁。
  故居里摆着但丁写的书和后人研究但丁的资料,看不见但丁用过的实物,摆在那里的东西都不知底细,与生命最密切的,恐怕就是这间与佛罗伦萨一样老的故居了。故居是留给人回忆的。佛罗伦萨伤透了但丁的心,它能为但丁做的,也许就是看管好这间故居,让来到的人能具体地想念一下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旧主人。还好,墙上那盏铁皮灯还在,门前那眼老井还在,如果但丁的灵魂有一天从炼狱或天堂回来,或许还能闻出铁皮煤油灯熟悉的烟气,还能咂摸出自家井水的丝丝甜味,给这个遍体鳞伤的游子一点亲情和慰藉。
  有故居,就有乡愁。那是公元1302年,佛罗伦萨政府放逐多个反对他们的人士,其中就有但丁。他被判放逐两年,并且罚款5000小弗罗林,永远不得担任公职。罪名是贪赃枉法,扰乱国家和平,反对教皇。对于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但丁所能做的就是拒付罚金。于是又被改判为没收全部家产,终生放逐,如再进入佛罗伦萨,将以火刑处死。但丁从此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1315年,但丁接到佛罗伦萨政府的传信,如果他能忏悔,可以让他回家。但丁想家,却不能向教皇忏悔,于是他再一次被佛罗伦萨政府宣判为死刑。此后,他做过无数次重返故里的努力,包括拿着武器打回去,都没有成功。他一定是急疯了,几乎走遍周边所有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却永远也回不了佛罗伦萨。他生命最后的20年,一直是在流亡中度过的。1321年,在由威尼斯回拉温那的途中染了病,客死在距佛罗伦萨很远的那个小城。那凄凉,那悲惨,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丁的头像如今被塑在故居的老墙上,这面老墙很有艺术气,像一本书的封面。我想,其实故居就是一本书。它既是这本书的开头,也是这本书的结尾,只是少了中间部分,却正好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样,我们面前的这间故居就太宽敞了,里面装的东西就太多了。整个欧洲,也因为它们有数不清的巨人,有数不清的巨人故居,而显得大气雍容。
  
  (摘自中国旅游出版社《欧洲细节》)
其他文献
编译/江 楠    波特夫人是我多年的邻居,早些时候,她的丈夫因心力衰竭去世了,现如今,她的视力又日渐衰退,而且,她还患有骨质疏松症。  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一直为她的孤独和她的饮食担心。她的食欲很差,同时还缺乏生活下去的信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她不太愿意把精力放在烹饪上。我们两家之间虽然只隔着一条安静的街道,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她的生活已经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而我的生
适逢5月,春暖花开。沂蒙山区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正在怒放,鲜艳夺目、清香沁人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鲜红无比,红透了山岗,红透了原野,红透了天边,如血的杜鹃花,尽现血染的英雄风彩!  掩卷《壮哉:歪头崮八十五壮士》,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歪头崮战场上,大炮的轰隆声,战马的嘶鸣声,战士的冲杀声,盘旋在耳际。山头上不倒的旗杆残存的五星红旗,轻轻地飘动着,在眼前若隐若现。八路军战士孙现明、李兴诗、亓荣友等
谭何易(1897—1962),字且观,广西玉林镇忠村谭屋寨人。官至国民党军中将,兵团副司令兼整编第四十六军军长,曾任蚌埠卫戍总司令,统率过25万军队,是新桂系的后起之秀,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    谭何易的六世祖谭为俊曾考中清朝雍正年间的武举人,任过卫所千总之职,先辈尚武之风对谭何易影响很大。他祖父辈时生活尚可,至其青年时家境已清贫,无田、无地、无耕牛,家中除祖宅的公用厅堂外,只有
民国时期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学曾国藩估且不谈,但学胡雪岩则值得商榷,胡雪岩赚钱是把好手,人品却不那么地道。  作为晚清的“高富帅”,胡雪岩(字光墉)当然也有他的优点。他做事舍得下功夫,肯动脑子。胡雪岩年幼家贫,帮人放牛为生。年纪稍大,被人荐往一个钱铺做学徒,干扫地、倒尿壶之类的活计。由于八面玲珑,雇主很喜欢他,3年期满,留他当了正式员工。胡雪岩做生意比较讲诚信
一天上午,范仲淹正在海堤修筑工程指挥部里看书,随从来报:外面有人要见范大人。范仲淹问是何人何事?随从说:“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书生,他说要拜见范大人。在下说范大人正忙于公务,没时间。他说非要跟大人见上一面,还说他说两句话就马上走。”  “让他进来吧。”范仲淹确实很忙,但一听说来者是个读书人,他还是想见见,他对读书人向来有好感。  “晚生富弼拜见范大人。”  范仲淹一抬头,一个眉清目秀,面容清瘦的少年
编者的话:  7月6日我们来到北京市第54中学,参加初一年级读书活动演讲会。一进校门就被校园里那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精神所感染,被那浓浓的读书氛围所感动。读书为什么?师生们用他们的读书经历,读书的心得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聪慧的头脑、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想象给我诠释了答案。当一个个稚嫩的少年学生站在台上,用一声声稚嫩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我就想一定要把他们读书活动的事例刊登在《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凯迪博士,教书已20年,每学期在他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4和2。  然后他问学生:“结果是多少?”  许多学生都争相作答。  有的说:“6。”他摇着头。  有的说:“2。”他摇着头。  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那是8。”他也没点头。  学生一阵纳闷,凯迪博士才说:“你们根本还没问这是个什厶题目?是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你们不了解问题,又
任弼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担任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在青年团的史册上,闪耀着他的人生光彩和辉煌。本文主要记述任弼时从事青年团工作的经历,以飨读者。  一  任弼时,湖南湘阴人,1904年生。1919年在长郡中学读书时,在校内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加游行宣传等爱国
五月下旬,灾后的汶川。一顶顶帐篷整齐地排列在空地上,生活渐趋平静,对于地震的惶恐,失去亲人的悲痛,渐渐从人们脸上褪去,他们身影忙碌,开始重建新的生活。  木子,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身材消瘦,面色苍白,一声不响地帮身边的人搬运东西,替一位腿脚受伤的老伯赶走帐篷中的蚊蝇,汗水顺着黑黄的发梢滴落下来,人们都说:这孩子,真是个好人哪!  他的心紧揪着痛了一下。好人?我算吗?那个坏孩子木子已经在地震中死了
民国时期  翻译著作  1、《半上流社会》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版本  2、《我的妻》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版本  3、《伯辽赍侯爵》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版本  4、《社会分工论》  商务印书馆  民国版本  5、《恋爱的妇人》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版本  6、《爱》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版本  7、《佃户的女儿》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版本  8、《婚礼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