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朽与永恒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心先生在《芹香子》写道:“你是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髧彼两髦,一身古远的芹香?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了。”看得见的是诗,看不见的却是情。
  相对于30亿年的地球生命和几百万年的人类史而言,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显得尤其短暂。但比起兵戈相向引起的王朝更替,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显然更具有无限的生机活力和绵延不绝的实际意义。
  文明,是时光的活化石层。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到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古人将自己的时代书写在纸张上思来者,来者又在过去与将来的夹缝中填充进自己的感受——这是人类独有的绵延不绝的独行,是将文明化为永恒的独家方式。
  回望近300年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东征历程,他们似乎总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先锋,甚至不惜以发展起来的铁甲重炮打头阵,欲予以东亚领土和大脑的双重征服。但是,世事并不尽如人愿。“自我中心错觉”的西方人在扩张过程中伴随的文化渗透,始终遭遇儒学文化圈的化解。无论是晚清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日本信仰的“日本的精神,西方的技术”,最终使得西方暂时赢得世界的不是它的思想、宗教,而是其运用的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这是文明超越物质化的力量。人类,作为文明的物质载体,历代人不变的心之所向,赋予着文明以永恒。
  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便成了文明必不可少的经历。满腔都是血泪史,可叹无处著悲歌: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明的几次衰落与重建,鲜卑文明的融合与消亡;西方世界中弗朗哥和希特勒时期的文化独裁,都曾让文明走向不同程度的枯朽,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写道:“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供凭吊也可休息的凉亭。”当人类感知于框架,模糊于歷史与现实的边界之中,今夕何夕又该如何区分?一种新事物的到来,也往往意味着传统形式的枯朽殆尽。时代带来了能力解放,有时却也让人陷入无所适从的纠结。然而,生活早已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文明似乎总是妥协的那一方。
  《莫高窟的挣扎》中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文明在暴露的那一刻,便意味着将遭遇更大的威胁。它是脆弱的,以至于可能在它重见天日之时,便意味着消亡。
  时间的流逝,洗涤着文明的旧迹,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但发现文明的意义即如此——使其被人们珍视和更好地保存。千日而存,或未如枯木;一朝而朽,方成一世永恒。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在被人所挖掘的同时,它一方面在枯朽,另一方面却成为了永恒,走向涅槃重生。
  自然与文明,同属万物,朝夕往复,同在牺牲与升华中轮回。
  无论是枯朽,抑或是永恒,文明面临的耗散与苦楚,将必定以更博大的形式归来,以更灿烂的芳华绝代千秋。
  (编辑:关晓星)
  评点:任秋祯
  文章紧扣“枯朽与永恒”标题,以“永恒—枯朽—统一辩证”为整体结构,层次明晰,衔接恰到好处。论证上,作者综合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诸多论证方式,议论深刻有力,鲜活生动而不固化。文章还多处引用名言,如木心《芹香子》、孟子、余秋雨等名家典语,语言清丽,情感鲜明且有很强的逻辑性。
  内容上,文章高屋建瓴,传达了对中华以至世界文明在时代大潮中演化,不断枯朽中仍旧永恒的慨叹,表达了对文明枯荣不息、永存于世的希冀。凸显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我家附近有个古怪的字画城,常年紧闭大门。终于某天,我叩开了它的大门。在目光从巨幅的牡丹、长卷的山水和黑白的书法丛中掠过时,一幅藏在角落里流光溢彩的葡萄彩墨画,载着几分魔幻的色彩牢牢地抓住了我。  准确地说,我从未见过这样彩色的葡萄,它们超越了生物属性自身的颜色,却无比真实。每一株葡萄的颜色都是异常丰富的,每一颗上都有细碎的光点,淋着奇妙的颜料。所有葡萄的色彩都是复合的,渐变的,有黄色向紫色的渐变,
他一有空就望向窗外。这是多年来保持的习惯,每当长大一岁或成长的印记更复杂一点时,有些东西便会随着过去的岁月远离,而这个习惯,却一直追随。  谁能说清这个习惯的意义呢?或许是忙碌生活中的调味剂,在快节奏中得到片刻的喘息,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到马路边的摊贩,背景是即将消失的暮色。又或许,当他抬眼望去时,便得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时刻,那是一个审视的好时机。  在一个无风的下午,他被一阵争吵声
读杜甫的《蜀相》,体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的形象,会在内心激起阵阵涟漪。  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因环境的改变、命运的迁移而动摇信念的,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楷模。虎门销烟,他创造了英雄的壮举;流放伊犁,他升华了人生的高度。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力挽狂澜;在命运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堅守节操,用超凡的品质修筑起长长的“人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今年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总分430分,成为省文科状元,却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之后,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为白湘菱感到惋惜,对清华北大等名校不能“网开一面”破格录取难以理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中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在材料中,呈
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在此写一次生。  他的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延展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我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画出来了,挺拔疏落的橄榄树画出来了,草地也画出来了。太阳西落,工作了9个小时后,开车回家。  我在客厅重新把写生画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直画到深夜2点,兴致高昂,心里对达·芬奇崇敬不已,觉得若把这块乱草丛生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似水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人的一生也在不断削减,从出生时的呱呱坠地,到年迈时的步履蹒跚……而在非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却通过对人生的另一种算法,感受其意义与价值。手持长矛,仍过着原始生活的他们,生来就具有六十岁的高龄,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流逝,他们的年龄也在一岁又一岁地减少。人们往往因此而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更加珍惜光阴,把握青春。  青春亦如小鸟,一只一只地飞去了,可以追忆,却
考场金句  1.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最好的阐述。——刘同  适用主题:危机与机遇;坚持……  深化認识  这句话出自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是对“谷底”最好的阐释。多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钝感力。他们不会被糟糕的环境所影响,他们内心永远有一件值得沉迷与付出的事,这种钝感力足以打败比他们更聪明的那些人。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成功的人分享他们过去的种种不堪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青年毛泽东在论及“体育之效”时谈到,变化时时在发生,强者可以变弱,弱者可以变强。变强或变弱,皆在人为。  身为强者,若不居安思危,沾沾自喜而滥用强权,则至强可以变为至弱。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秦统治者贪图享乐,二世而亡;唐玄宗挥霍唐朝基业而有“安史之乱”;清朝以天国自居,沾沾自喜,终至外敌入侵。这些“强国”的统治者们以“至强者”的身份自居,滥用
【例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遇地崩山摧而不慌,遇狂风巨浪而不乱。无论时代的洪流如何涤荡,仍固守一方心灵静土,执着一份宁静淡然。面对人生百态,当遇天堑难以逾越时,我们应以静处世,平心静气,如此便可于阴霾之中窥见天光。  静气是一剂抵御挫折的良药。画家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后又遭遇软禁长达两年。在这期间,先生始终以魏晋风度行走于世,无伤无恙。研读古书,拓宽生命的容量;又徜徉在范
雾渐散, 村头的老樟树下立着一个孤独瘦弱的少年,驮着沉重的背包。前方是一条小道,渐渐引向远方。几秒钟后,他缓缓转过身,前方是一排高低错落的农家小屋,安静而破败。小屋门前站着一对老人,身影如村庄一样老旧粗糙,他们的目光在渐渐隐去的薄雾中交汇,如老香樟一样苍黄。一只老黄狗跛着脚来到他的身边,在他脚边低低地呜呜了几声。  少年将手伸向自己的口袋,緊紧地攥住,那里有一份前几天刚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