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生成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存在着“满堂问”的现状。教师应学会准确定位文章的重难点,并深入钻研文本,根据具体的学情整合设计出高效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 设计 生成
  
  语文新课标倡导互动的理念,而“问”是课堂互动教学的催化剂和桥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会让学生在思维训练方面受益匪浅。
  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问”所取得的课堂效益却并不尽如人意。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存在着“满堂问”的现状,其中大量是关于“是”与“非”的低级问题。这些问题既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文本的重点与难点,也不能帮助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章法与技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索与探究了。
  因此,面对新教材教师必须要练就一双慧眼,学会准确定位文章的重难点,并深入钻研文本,根据具体的学情整合设计出高效的问题。
  一、“问”的内容要有准确的定位
  教师在拿到文本之后一定要先弄清楚“该选择什么提问和为什么这样提问”两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一定要研读得透。教师首先应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文本,从而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其次要求教师对问题要有尖锐的眼光。教师在提问时先要充分备好学生的课。一般文章,学生读下来六七成就都懂了,老师要点透的其实只是剩下的三四成。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揣摩学生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疑问,力求做到目中有人,注重学生的情趣,然后确定教学目标、步骤、重点、难点、策略等等,力求做到手中有法。提问时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和思维的发散点,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情。
  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谁而鸣”专题之“底层的光芒”板块的《品质》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外国小说,情节很简单:技艺高超的鞋匠格斯拉为坚守靴子的品质困窘而死。因此在简单整理情节和小说有关背景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忽视产品质量的时代,格斯拉先生却做了“坚守品质,宁可饿死”的选择,从中折射出他的什么品质?请结合课文谈谈最令你感动的细节。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问得巧:“请结合课文谈谈其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最令你感动”,主观性强,直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可以让每个人都有话说。这样长的一篇文章,值得细品的细节俯拾皆是,而这几问有效地解决了课时与篇幅的矛盾。而“结合课文”,就避免了架空文本的弊端,可以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亲密接触”,很好地品味了语言的魅力,也让学生有自主发表看法的机会。课堂因学生的灵动而精彩,而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问题的设计。
  二、“问”的方式要进行有效的设计
  “问”的内容是需要语言来表达的。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提问方式,如果问的方式不得当,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相反好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探究。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似乎已经习惯于程式化的提问。经常会提一些“为什么”,甚至大有“十万个为什么”的气势,让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记得上次组里上公开课,老师上的是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其提问的表述都是“为什么”: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作者为什么强调要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下提问的方式。“你同意作者关于……的看法吗”、“……的理由是什么”等,问题提问方式的转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教版必修三《金岳霖先生》关于“金先生形象”地分析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提问:“金岳霖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金岳霖先生的形象”、“概括金岳霖先生的形象”、“你喜欢金岳霖先生吗?”同样是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提问方式。问的内容不变,但形式各异,但笔者认为只有第四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索,探究并发表自己的个性化意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直指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让每个人有话可说。可见,好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正确理解语言的表现力,诱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擦出思想的火花,产生一种“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问题是恰当的内容和智慧表达的统一体。相反,教师提的问题学生若没有兴趣,课堂教学就会波澜不惊。
  三、“问”的内容要适时生成
  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赶不上现场的变化,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精确定位(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重点和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有效设计外,教师还要为问题的生成留下空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记得最近组里一位老师上卡夫卡的《骑桶者》时曾问了一个问题:“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这位老师的意图是想要学生回答“老板娘没有看到我”,从而得出人与人不善沟通、充满隔阂的主题。但问题是,学生一个个都认为看到了“我”,并找到自己认为很有说服力的依据。最后这位老师匆匆结束,千方百计要让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路线走,最后将自己早已备好的答案呈现给学生。我觉得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的提问权,也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相反,此时教师应该采取舍弃预设问题而采用及时生成问题的教学策略,而不应该将解决预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终结。
  所以,当学生一再认为“老板娘看到我时”,执教者应因势利导,请学生探讨由此引申出来的小说主体。实际上由老板娘看到“我”而不借“我”煤,也不难得出“人与人不善沟通、充满隔阂的主题”,但教师不应该由此而扼杀学生探究的空间。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师生对话的主要纽带和基础,问题在文本和课堂中生发,统摄教学,伴随教学始终。一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要做到收放自如。但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做足功课、花足心思,不仅要讲究“问”的质量,还要讲究“问”的艺术,实施动态的教学策略,从而强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学校德育工作难以达成实效性的原因是:社会变革及其价值观念嬗变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世俗恶习的反作用,显性教育有余而隐性潜化
清代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加上长江成为四川与长江中下游交流的主要通道,一批沿江沿河的城镇因贸易而繁荣。处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的合州就是因贸易繁荣的次级中心城镇
当前,我国企业集团举办高职院校的创新模式在不断探索,但企业集团与企业办高职院校在协同发展中凸显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深入探讨两者在战略、管理机制、资源、技术创新和人才
阅读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一种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改变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正是对学生阅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文章界定了“农家乐”的内涵及特点,在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基础上,对“农家乐”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新农村建设是“农家乐”的重要依托,同时“农家乐”又可作为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能力要求。但是由于年代不同、观念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即使是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于理解领悟高度浓缩的文言文语言。因此,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枯燥无味的“大石头”。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和恐惧。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适宜学情地
口语交际是表达、交际、思维、反应、做人、生存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是一种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似乎还没从高要求、低效率的怪圈中彻底走出来。小学生或止于口,或纳于言,或言不成句,或辞不达意,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笔者以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迈向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一、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敢说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欣赏,而不全在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社会生活异彩纷呈,汉语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流行语通过影视、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逐步走入学生的生活,出现在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等载体上。    一、社会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原因    大量的社会流行语能够介入学生作文,学生喜欢运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对“创新”思想的片面理解和对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抵触情绪,增强了学生吸收社会流行语的愿望。  2.影视文
本文在分析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性方面展开,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功能,并提出从陶冶、导向、约束、凝聚与辐射和激励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