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音乐史对音乐理解的影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j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是学习音乐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较好地掌握西方音乐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在欣赏、演绎伟大作品的同时与作者的意识思维及阅历体验产生共鸣。
  关键词: 西方音乐史 钢琴演奏 钢琴艺术史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音乐理论必修课程,无论在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还是专业音乐院校,都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重要的音乐史论课程。它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论述西方音乐中的各种音乐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和对这些演变过程的哲理性思考。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二是音乐家的发展史;三是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四是音乐美学的发展史。它是融入史学之中的一门具有独特视角和专门论域的学问。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重要性、系统性都很强,同时信息量、知识点多而广的学科,它是每个音乐学习者或多或少都要了解的。在学习西方音乐史时,我们要培养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并且对西方历史的发展有大致了解。只有在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深入学习,才能在西方历史里探索到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也就是使学习者在西方历史的大环境里进入到西方音乐学习的领域探究。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在单独学习西方音乐的过程中,宏观学习音乐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及整体发展过程。
  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某些人过于在意该时期音乐总体的发展状况、音乐事件、音乐家所处国家的历史文化、音乐家本身的生活经历、该乐曲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与影响等书面化、理论化的内容,并且对文字进行了记忆,却没有进一步领悟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时期的音乐特点应该如何在声乐、器乐表演上表现出来。一味地进行文字记忆,无助于知识的运用,失去了学习西方音乐史的意义。
  如今用大篇幅的纯文字描述音乐作品甚为普遍,并且是在校生主要的音乐学习方式。但仅仅对于文字描述的学习往往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甚至会先入为主地吸收一些主观的甚至错误的观念,这十分不利于对西方音乐史全面而系统的掌握。西方音乐史课程在音乐学习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本身具有的价值及对其他相关学科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器乐、声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表演都需要学习者对西方音乐史有一定了解,这种了解不应该是片面的、轮廓性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及体会,将史学知识内化为正确的表演风格。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学习中不应该只是宽泛地了解简单的作品及作曲家概述,而应该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音乐中的深度。我们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和严谨辩证的方式学习西方音乐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握音乐的客观发展规律。
  音乐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从书本到理论记忆的接受过程,因此,并不能苛求字句上的准确。学习者更应强调从音符到音响再内化为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理论学习、背景了解、视听结合、作品分析等形式相互深入才能更好地发掘出音乐本身的内涵,否则,音乐的价值将被无声的音符及文字叙述所掩盖。学习西方音乐史是为了学习并且较好地欣赏音乐做铺垫,为了创造或者再度创造音乐打基础。以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学习西方音乐史,不仅会损失不必要的学习时间,更会使学习者对西方音乐史理解空泛化、卷面化。
  由于学习者的专业不同,在学习西方音乐史时应该有所偏重和区别。以钢琴学习为例,如果钢琴演奏者能更多地学习了解钢琴的发展史、不同时期的钢琴家和他们的作品、生平等钢琴艺术史方面的知识,那就会对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奏者们通过自身纯熟的演奏技巧表达作品,正确演绎作品本身的内涵,并抒发作曲家丰富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钢琴演奏的根本目的是揭示乐曲多样的内涵,感染听众。欣赏一场美好的钢琴演出能使人身心愉快、陶冶情操。钢琴演奏的本质是对作品意义的诠释,需要演奏者理性地分析,同时感性地把握作品,确定用怎样的方式更好地演绎。与其他音乐表演艺术一样,钢琴演奏是把作曲者书于纸上的音符变为情感丰富、色彩鲜明的音响的二度创作。当我们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其实就是在对音乐家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和探索,使音乐学习者与作曲家的思维更贴近,更好地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及生平。演奏者应忠实而不失新意地准确表达作曲家音乐思维的原有意图,赋予原本静止的音符生命。
  对于广大高校钢琴演奏学习者来说,经过多年的基本乐理的学习及技巧的练习,读谱并严格按照谱面完成一首钢琴作品,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但是,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如何准确把握钢琴演奏风格仍不易。由于我们不可能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用规则进行绝对明确的限定,因此演奏者会表现出音乐审美理解中的个性化倾向,然而,一些钢琴学习者会把不属于某时期的演奏风格代入该时期的乐曲中,例如,巴赫的键盘音乐不仅关于宗教传统文化,而且有一大部分来自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他的音乐表现丰富、个性鲜明。如果说巴赫的管风琴音乐是他宗教世界观的反映的话,那么他民间性的特点则较多地体现在那风格清新、生活气息浓郁的古钢琴组曲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部分乐曲中。若是演奏者将其音响效果演奏得过于浓重,或是将每个音符弹得过于粘连而显得过于抒情,就脱离了作曲家原本的创作意图,脱离了巴洛克音乐的整体风格。因此,如何正确进行艺术加工,合理进行二度创作这个问题,仍然困扰我们,并很大程度地影响我们对钢琴演奏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学习。在如今追求个性的时代,钢琴演奏仍然需要遵从一定的共性,就是要求演奏者按照一定的基本特点演绎作品。这是因为受作品风格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风格。演奏者在进行演奏处理时,不能逾越乐曲本身的基本风格。例如:迄今为止,很多钢琴家都灌录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他们个别处理上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如阿劳诠释的贝多芬奏鸣曲相对严谨、绅士,拥有罕见的深度;里赫特演奏得相对潇洒活泼;施纳贝尔则力图忠于古典主义,演奏得毫不夸张;肯普夫演绎得精细优雅又不失浓厚……但不管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都是要表达典型的贝多芬整体风格特征。因此,钢琴演奏者在演绎个性的同时需要先尊重作曲家的基本情绪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把握演奏风格是演奏者弹好一部钢琴作品的基础。因此,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西方音乐史和作曲家的了解与学习,这从很大程度上能帮助钢琴学习者充分了解作品的乐思及情感,从而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演奏技艺的提升。如何“再创造”取决于钢琴演奏者自身持有的各种属性,如年龄、性格、阅历、民族、文化程度、知识素养、内涵,以及对作曲者本身的国家、历史、民族、性格、作曲时的状态是否了解。在演奏者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涵养,系统完善地了解音乐史学方面的知识,若是以空白的状态直接练习钢琴演奏技巧或是直接演奏钢琴曲,就只能得到刻板甚至错误的音响表现而不是正确表达音乐。
  当我们遇到一个全新的作品,在没有指导老师,没有音像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分析作品,如何理解作品,如何演绎作品,这成了我们在学习钢琴演奏这门课程上的一个绊脚石。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习惯了长期埋头练习,以攻克大曲子为终极学习目标。其实练琴需要多思考,然而对作品的严谨分析只能说是思考的某一个方面,更需要宏观学习西方音乐史,或者细化学习西方钢琴艺术史。西方钢琴艺术史发展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学习第一部分键盘乐器的历史沿革,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钢琴演奏的风格。几百年来键盘乐器的形态几经重大改变,但这种革新往往被演奏家忽视。殊不知乐器的演进和发展直接影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现代钢琴学习者应当了解所演奏的作品是为什么形态的乐器所写,了角其各方面的形态及功能,不仅如此,还要了解当时人们在这样的乐器上使用何种触键方式、指法。可以说,演奏技术是直接伴随乐器的演进而发展的。演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创作风格的改变,而作曲家的创作要求又反过来促使乐器作出进一步革新。可见,乐器的变革与创作风格、演奏风格有着直接并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若是一味地蒙头练习,则并不能宏观上掌控正确的演奏风格。然而,如果知道了莫扎特时期的钢琴与近现代钢琴构造、音色、材质等方面的不同,那么必不会把莫扎特的钢琴曲弹得如李斯特钢琴曲般炫技。对于演奏者来说,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掌握乐曲中的情感色彩,才能正确演绎。
  在学习钢琴演奏这门课程时,掌握大量的西方音乐史知识,会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创作时间、当下心境等内容能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维。联系多方面的背景,合理科学地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推理,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乐思及乐曲内涵。并且带着这样的逻辑演绎作品,在严格按照谱面要求进行演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准确表达乐思,给予听众全新的听觉感受。把原本单一的技能训练发展为既有技术练习又有理论学习,既有钢琴表演又有音乐史学及美学渗透的深入展开的学习模式。
  因此,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是学习音乐的必由之路。只有较好地掌握西方音乐史,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在欣赏、演绎伟大作品的同时与作者的意识思维及阅历体验产生共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在西方音乐史中,我们应该强化“以音乐为本”的学习观念,把握音乐本体才是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的“硬道理”。了解音乐史是一个音乐人的综合水平鉴证。唯有具备一定的西方音乐知识才能更好地与伟大的作品走得更近,更好地聆听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妙音乐,这是学习西方音乐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史心得体会.百度文库.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
  [3]杨彤.钢琴演奏艺术中的美学因素.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9.4.
  [4]周薇.俯而弹,仰而思——学习西方钢琴艺术史.钢琴艺术,97年第一期.
  [5]王荣.西方音乐史教学对钢琴演奏的影响.音论乐坊.
  [6]谭宁.论学习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黄河之声,2010.02.08.
  [7]王振蒙.论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因素.艺术教育,2006,第七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行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是教师大班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自身条件差异,往往将知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一刀切”,导致学生差距加大或缺乏学习兴趣,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机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设定梯度教学目标及相对应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实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
摘 要: 罗隐诗歌多讽喻,故其讽喻艺术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通过与白居易诗歌讽谕艺术的对比分析,认为罗隐诗歌的讽谕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既委婉含蓄意味隽永,又辛辣明快犀利尖刻。  关键词: 罗隐诗歌 讽谕艺术 委婉含蓄 辛辣明快  罗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当时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与“辞藻富赡”的罗虬和“才清而绵致”的罗邺并称“江东三罗”,且居其首。罗隐现存诗歌近500首。其诗歌因多讽
摘 要: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为主线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三个不同时空的女人生命中的一天。这是一部向现代女性主义先驱者伍尔夫致敬的作品,三位女主人公精神相通、彼此映照,展现了现代社会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抗争。  关键词: 《时时刻刻》 三位女性 精神困境 自我救赎  美国现代派作家迈克尔·坎宁安1998年的力作《时时刻刻》一经问世便好评如
摘 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与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描绘了世代家族的恩怨纠葛,成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莫言的《生死疲劳》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从人畜六道轮回观点,以动物视角看清现实社会现状,在创作手法上留有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鲜明印记。通过历史书写、神话运用和民间资源呈现等方面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可以看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莫言的《
摘 要: 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巴师夏在其《和谐经济论》一书中强调了交换是“最重要,最美好,最具决定性,最多产的和谐”。到底何谓“交换”,何谓“和谐交换”,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逐层剖析,揭开和谐交换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 交换 劳动 和谐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开篇,曾提到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巴师夏,并且在随后的主体部分几次提到巴师夏的
摘 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中国需要研究自己的策略:既要针锋相对地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的文化使者,更要把关注点放在出国留学生身上,按照“静动变化”和“内外兼修”的思路采取对策,以守为攻,将“人数多”的特点转化为“影响大”的优点,使中国出国留学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海外影响的奇兵。  关键词: 软实力 留学生 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各国对文化软实力都非常重视,中国
摘 要: 课堂提问作为提升课程效率、巩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对于宝贵的课堂提问,很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课堂提问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教师在课堂提问上的几种常见情况,本文分析了其问题存在,并阐述了如何使提问从低质走向高效。  关键词: 教师 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想顺利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其英译本备受关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道德经》原文本及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探究国学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道德经》 翻译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即以
摘 要: 目前,教师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及因中学生普遍具有写作恐惧心理而不愿写作的问题仍然存在。就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言,“先放后收”和“先收后放”的写作教学策略被重新审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对“收”与“放”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策略应遵循和实施“先放后收”为主、“先收后放”为辅的基本教学策略。  关键词: “先放后收” “先收后放” 实施策略  写作是学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传家瑰宝与人文精髓。在中职语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运用“解、诵、品、赏、写”五字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为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发掘古诗词的人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古诗词 综合实践 五字教学模式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家瑰宝和宝贵遗产,它凝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