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充盈师生的“灵魂”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
  苏州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以阅读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教育是文化创新、文明演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教育改革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导向性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当一个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能读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图书时,其实他们就已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短期內要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师资水平有一定难度,但让优秀的图书进入农村应该说容易得多。
  要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倡导阅读是最好、最易推动的策略。让乡村的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有书可读,都可以读到想读的书籍,通过阅读公平保证教育公平,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本好书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挥很大作用。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学者,我深切感受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引领作用。小时候,我所在的学校基本没有什么书可读,乡里的文化馆也只有几十本政治理论书。幸运的是,因为我住在招待所,能够向南来北往的客人借书看,所以我在年幼的时候就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书籍世界。但由于客人大多第二天就要离开,所以我经常要连夜看完一本书。尽管借书读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正是由于对书籍、对外面的世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在幼时就知道了图书是世界上无比美好的东西,并想方设法寻觅各种各样的书来读。书读多了,就想表达,想写作。中学时,我开始写小说,还给自己取了笔名叫“过江”“过海”。儿时在乡村的阅读经历,让我通过书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阅读强健了自己的内心、提升了自己的格局,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形中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指引。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最大的差距,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软件环境。在当下中国,农村学校可以将阅读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建议在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免费营养午餐工程的同时,及时推出农村中小学“精神正餐”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让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
  温儒敏
  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
  学生阅读面广,考试也不会差
  如何让孩子多阅读呢?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而且精读课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为了应试,学生怎么还会有读书的兴趣?
  要多进行泛读,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语文教学改革要把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当然,如果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体系,更加可以事半功倍。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小学时读《西游记》,那时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读不下去、趣味索然了。那时的读法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
  小孩子嘛,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一本,就有信心了。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很重要,老师们应当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而且教给学生们泛读的一些方法。
  要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规定读的书之外的那些课外书,是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去选择读的书。学生自己选书还要经过老师、家长批准,怎么可能还有兴趣?越是不让读“闲书”,越是打压阅读兴趣,孩子的语文素养越不可能提高,考试也不见得考得好。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老师要以身作则,家长允许孩子自由选择书籍,在孩子心中种下读书的种子。
  李镇西
  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教师要有书卷气
  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学以致用”的阅读,比如各类教参,这类阅读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但还有一类“无用”的阅读,或者叫作“非功利阅读”,比如对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等的阅读,这类阅读不为具体的备课,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暂且不说这个称呼是否恰当,但至少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而灵魂的饱满充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广博的阅读,包括“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无用”的阅读,关系着我们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关系着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关于“不知道读什么”,我给老师们推荐四类读物。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等,让老师们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第二,教育经典,我重点推《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等,让老师们直接与真正的教育大师精神对话,感受最质朴最原本的教育真谛。第三,儿童读书或者说校园文学,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比如杨红樱的书、秦文君的书、曹文轩的书。读这些书的目的,是让老师们能够从文学的角度,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第四,人文书籍,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等,让老师们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学者,作家
  让孩子自然地享受阅读
  人的心灵成长离不开文化传统。能够在文化传统中思考,进入人类文化传统,书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人将人类文化传统吸收了,自己的心灵就丰富了。
  智育的最重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人能有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当一个人的思考成为他的本能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我始终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换成快乐阅读和自主阅读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教育。一个人能够成为自我教育者,一定能成为佼佼者。德育的目标是让一个人拥有善良高贵的灵魂。
  从我自己来说,我是看经典著作为主。不务“正业”,不要受专业限制;不走弯路,读最好最重要的书;一代代的读书人评出来的好书;不求甚解。读书是为了精神愉悦,为了快乐。另外,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尤其是哲学。
  我写了一本书《对标准答案说不》,考试的方式能够考查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吗?语文不仅仅是知识。没有一个作家是因为记住了语法修辞而成为作家的。文本的意义是在这些知识之外?这其实是阻碍了理解,逼迫孩子去接近标准答案。理解的过程是什么?哲学解释学创始人认为,你面对一个文本,一开始只是外在理解,一个人永远是带着他的体验来面对文本的。一个好的文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可以让一代代人去揣摩。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去享受阅读。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
  留住对书籍的热爱、依赖和敬畏
  即使我们无法阻挡电子书籍对于纸质书籍的侵蚀和替代,这个趋势貌似已难以扭转,但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守护、养育对书籍本身的敬畏之心,让书籍在一代代“后浪”中找到新的读者,发现新的生长土壤,以此来拯救书籍。
  教育要为之承担责任,提出方案和采取行动。我有四条建议:第一,阅读教育,从“书籍教育”开始;第二,书籍教育,需实现“日常化”;第三,通过“五育”融合的方式,实施“书籍教育”;第四,“书籍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
  我期待今后的课堂,能够看到“美美的老师”,用“美美的声音和图片”告诉一代代的孩子:看看这些书,它们有多美……
  本刊2021年3月刊总第641期第89页《教育路上,播撒爱的种子》(作者:晁晓亮)一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BEA16070)”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举办了隆重而简约的35周年校庆典礼。35年的探索和守望,35年的灿烂与辉煌,凝练了学校底蕴温厚、内涵博大的校园气质,塑造了学子们阳光自信、百折向上的独特性格。  社团展示活动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明德小学开展了社团展示暨校艺术节成果汇报活动,此次参展的社团达60个,活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分展示、展览和展演三项内容。  春节与年画  年画是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
2014年的春天,来得极为特别,刚刚进入4月就已经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人们争相出门,踏青拍照,然而这些却都抵不上我心中的喜悦。因为在这个春天,我能有幸“影从”著名教育专家吴琳老师,成为她的学生,这令我无比兴奋。“影从名师”是北京西城区教委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一个培训项目,“影从”,就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名师,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备课、上课、听课,感受名师的思想境界,学习名师的工作精神。虽然“影从”
2011年3月我成为了吴兴区“盛新凤‘和美’语文工作室”的学员。这两年来,我在导师的引领下,在同伴的帮助下,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实践奏响着“和美”语文之曲,收获着快乐,享受着自己成长的欣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工作室里,我们学员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每个人富有个性的课堂让我获益颇多。虞好老师的清新,姜祖衍老师的大气,孟丹老师的活泼,叶淦林老师的风趣,孟丽老师的知性,董翱老师的深刻,施
说对这首《清平乐·村居》一见钟情,并不恰当。初读这首词,我并没有多少感觉,更谈不上喜欢,只是读到后来,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觉得甚是可爱,妙趣顿生,便喜欢上了这首词,看到了另一个稼轩先生。由此,有了三读《清平乐·村居》。  一、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我常自诩是个痴人,痴痴地听音乐,痴痴地看图画,痴痴地游荡在文字中。  我一读《清平乐·村居》,头脑便是这等简单。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搭石》是一篇散文,再现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文笔清新,意境优美。这种美,是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很难找到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急需的精神养料。我感动着,思考着,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着。  一教:“一朝悟罢正法眼”,扎实语文之根  在急于把精神养料浇灌在学生心田的激情驱使下,有了我如下的第一次试教思路:  1.感知,认识搭石是一种渡水工具。  2.感悟,欣赏搭石是一道风景。相机感悟一幅幅生
今天听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在赏花聊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课堂上这位年轻教师非常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既通过图片观察森林景色的美好,引导学生运用“森林里的
引言:成长轨迹,思想坐标  “每颗星都有固定的意向轨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坐标。教师的成长轨迹,应行进在自己的教学思想坐标中。”  ——林春曹  我出生在祖国江山一片红的20世纪70年代初。记忆中的童年时光,就是乡村的田野、池塘、草垛、伙伴,从早到晚,自由自在,田野里打滚,池塘边垂钓,草垛上攀爬,伙伴间嬉戏。也不知从哪天起,我这个村野小顽童倏忽间一下“开窍”了,读书作文慢慢成了我的所爱,小学、初
一、融入文本,奠定思想基调  1.细读课文,品味文字  《月亮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有序、详略得当、用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秀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  文章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我捧书反复朗读直到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书中的景物有所理解后才罢手。接着我闭眼冥想,让书中所描绘的景象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复现,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那么,我
【评价指标】  一、阅读能力评价指标  1.能发现拟人体童话的特点。  2.能通过表演、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二、写作能力评价指标  1.能通过游戏表演创作拟人体童话故事。  2.能编写一个拟人体童话,并尝试写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内容介绍:“创作拟人体童话,尝试写好人物的对话”是三年级的一次训练主题,本单元选择的典型例文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本
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师,从富阳永兴学校二(1)班教室门口路过,里面传出低回婉转、悠扬清丽的歌唱般的声音,他以为是音乐老师在教唱歌。陪同他参观的老师告诉他,这是陈琴老师在教学生吟诵古诗。客人不禁驻足聆听,不觉陶醉其中。  这位陈琴,就是闻名遐迩的“素读”的倡导者。  陈者,久也。她的琴里储存着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她的琴弦弹拨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