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关键词】创设条件 动手实践 提高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几个面?说说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棱后,让学生数数有几条棱,看看每组棱都有什么特点;最后,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顶点,数数有几个顶点。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真正感知了面、棱、和顶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
  教育家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那就是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创造的工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提前让学生用纸自制一个圆柱。课堂上,让学生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把自制的圆柱拆开,然后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再卷成筒,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什么?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内在和本质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中,要学生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许多空间观念不强的学生觉得难度太大,无从下手,这时引导学生把正方体的平面图画下来,并剪下来,然后尝试着去折,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哪些图形能拼成正方体,那些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并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中进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先作一条高,然后沿着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作高的现象。几种不同方位的作高情况经过剪、拼都可以拼成已学过的长方形。这样通过让学生操作,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吸引到探究新知过程中。如判断三条线断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有的同学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判断。这时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组不同的小棒,分别进行搭建,通过搭建,学生会发现其中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而其它两组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引导学生去研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再研究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会发现能围成的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让学生用准备的其它小棒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在“围”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规律,从而感知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特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后,让学生实地测量教室重新粉刷需要粉刷多大面积?(门窗面积都要测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白为什么只要计算五个面的面积而且门窗还要除掉。再如,学生在学习质量的单位时,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袋盐、一本书、一支笔等物体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感受克、千克以及吨的真正含义。比较简朴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操作,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提高效益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
摘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根本,是关键;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桥梁,是纽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是手段,是保障;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四者相互融合,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每每看到学生背那么大,那么重的书包,听家长说孩子晚上写作业有多么辛苦,多么
期刊
摘 要: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能力 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
【摘 要】学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摆弄“学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具 摆弄 数学能力  “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说过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是教育者的重大任务。教育人士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期刊
情感教学既可以实现从学生的情感内部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在情感动力.法学蕴合的公平正义理念与学生普遍存在英雄主义情感和实现人生抱负的追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兴趣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教学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教师)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