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新形势下,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要论断,从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党的建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链接交汇、融会贯通,开创了党性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共产党人;党性教育;心学
一、什么是“心学”
“心学”是王阳明先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哲学理论,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在2016 年 12 月 5 日召开的“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理论研讨会上,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先生对于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作了新的定位:“所谓阳明心学,就是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明末、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心学。这个良知心学,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
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屡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二、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新形势下,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那么,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概言之,就是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
1、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行是做人的根基,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先就要修好品德这一课,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性集中于信念、体现于作风、贯穿于实践,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物有其类,人有其格。格调反映共产党人道德情操,折射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的形成,必定离不开学习。从马列主义经典中汲取政治养分,从传统文化中涵养精神家园,从博览群书中开阔思维视野,以此滋养道德情操、生活情趣。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要自始至终地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的力量赢得人心、成就事业。
2、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政在亲民”是王阳明先生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把以民为本理念与党的宗旨意识紧密融为一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层面深化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把政治坚定与文化自觉高度统一起来,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以民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高度尊重,反映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高度自觉。党把以民为本理念贯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坚持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需求,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党把以民为本理念运用到国家外交政策中,倡导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聚焦不同的事物,融为一种对立统一体,在这种统一体中不同事物互为对立面,通过彼此相伴、竞争和比较,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这就是“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是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和”倒是和了,却不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古人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把它用在人格上面,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希望共处于一个群体中的人,相互之间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要承认不同的个性。对干大事的党员干部团队来说,“和而不同”是一种最佳组合方式,使用和依靠各具才性的人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孕育出朝气蓬勃的创造力,形成克敌制胜的战斗力。这就考验每个共产党人的包容精神。
4、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心学”的精粹和核心是知行合一。其中,知是心的本体,指人的道德良知;行是心的表现。知是前提基础,行是重点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我认为,共产党人“心学”讲的知,指的是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章党纪党规和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共产党人“心学”讲的行,指的是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当下各级党组织开展的“两学一做”、“三大一实干”活动就是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服务宗旨力行实践的最好体现。
三、如何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1、自得于心。共产党员的党性不会自发产生,须以一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修好共產党人的“心学”,就要用心去学、内化于心,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读懂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掌握精髓。通过深钻经典原著探寻崇高信仰的原点支点,弄通历史发展规律、发展大势,搞清楚历史怎样走来、又将怎样走下去,进而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明辨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谋划推进建设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不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法规要求,让党员行为规范根植灵魂、融入血脉,始终严守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总之,我们要通过长期自觉深入的学习,修好共产党人的这门“心学”。
2、事上练心。党性修养既是一个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去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宸濠叛乱,只手扶起大明社稷”,这是王阳明生活中的挫折危难,这便是实践,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而言,也应在工作中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善于破解难题和困局,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提升工作的执行力。事上练心,还要贵在坚持,勇于创新。在我们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遇此关头,我们不仅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更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3、祛除私心。魏晋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私心乃百病之根,因为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原则就会丧失,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私”的对立面是“公”。“公”的正能量如同阳光雨露照耀大地、滋润万物。《礼记·礼运》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处处闪耀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毛泽东同志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恩来同志理发用公车、招待客人用公家的茶叶、下基层吃老百姓的饭,都主动付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一生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范例很多,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党员干部要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及时祛除私心,不受外界不良思想所侵蚀,静下心来干事,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新业绩,无愧于党组织的选择和培养,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四、结语
“恒,德之固也”。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见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其意义就在于,在党长期执政情况下,实现党性修养从“组织自觉”到“个体自觉”的升华转型,既强调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进行集体“修炼”,又注重学习借鉴“心学”的思路办法,教育引导党员从内心深处自觉提纯党性、锤炼德性、塑造人格,真正把党性原则内化为情感意志和自觉行动,强化党性修养内动力,开辟党性修养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潘起造,郭美星.弘扬阳明心学的思想精华汲取治国理政的理论智慧——“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研讨会述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39(2):53-57.
[2] 辛小娇.王阳明的“致良知”与“治心”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15(2):60-64.
[3] 张雅琦.王阳明政治思想研究[D].吉首大学,2014.
[4] 刘滨.刍议心学之”乐”与心理咨询指导[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68-71.
[5] 方绪银.关于”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几点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3).
关键词:共产党人;党性教育;心学
一、什么是“心学”
“心学”是王阳明先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哲学理论,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在2016 年 12 月 5 日召开的“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理论研讨会上,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先生对于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作了新的定位:“所谓阳明心学,就是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明末、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心学。这个良知心学,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
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屡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二、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新形势下,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那么,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概言之,就是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
1、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行是做人的根基,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先就要修好品德这一课,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性集中于信念、体现于作风、贯穿于实践,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物有其类,人有其格。格调反映共产党人道德情操,折射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的形成,必定离不开学习。从马列主义经典中汲取政治养分,从传统文化中涵养精神家园,从博览群书中开阔思维视野,以此滋养道德情操、生活情趣。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要自始至终地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的力量赢得人心、成就事业。
2、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政在亲民”是王阳明先生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把以民为本理念与党的宗旨意识紧密融为一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层面深化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把政治坚定与文化自觉高度统一起来,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以民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高度尊重,反映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高度自觉。党把以民为本理念贯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坚持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需求,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党把以民为本理念运用到国家外交政策中,倡导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聚焦不同的事物,融为一种对立统一体,在这种统一体中不同事物互为对立面,通过彼此相伴、竞争和比较,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这就是“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是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和”倒是和了,却不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古人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把它用在人格上面,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希望共处于一个群体中的人,相互之间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要承认不同的个性。对干大事的党员干部团队来说,“和而不同”是一种最佳组合方式,使用和依靠各具才性的人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孕育出朝气蓬勃的创造力,形成克敌制胜的战斗力。这就考验每个共产党人的包容精神。
4、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心学”的精粹和核心是知行合一。其中,知是心的本体,指人的道德良知;行是心的表现。知是前提基础,行是重点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我认为,共产党人“心学”讲的知,指的是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章党纪党规和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共产党人“心学”讲的行,指的是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当下各级党组织开展的“两学一做”、“三大一实干”活动就是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服务宗旨力行实践的最好体现。
三、如何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1、自得于心。共产党员的党性不会自发产生,须以一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修好共產党人的“心学”,就要用心去学、内化于心,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读懂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掌握精髓。通过深钻经典原著探寻崇高信仰的原点支点,弄通历史发展规律、发展大势,搞清楚历史怎样走来、又将怎样走下去,进而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明辨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谋划推进建设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不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法规要求,让党员行为规范根植灵魂、融入血脉,始终严守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总之,我们要通过长期自觉深入的学习,修好共产党人的这门“心学”。
2、事上练心。党性修养既是一个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去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宸濠叛乱,只手扶起大明社稷”,这是王阳明生活中的挫折危难,这便是实践,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而言,也应在工作中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善于破解难题和困局,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提升工作的执行力。事上练心,还要贵在坚持,勇于创新。在我们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遇此关头,我们不仅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更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3、祛除私心。魏晋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私心乃百病之根,因为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原则就会丧失,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私”的对立面是“公”。“公”的正能量如同阳光雨露照耀大地、滋润万物。《礼记·礼运》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处处闪耀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毛泽东同志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恩来同志理发用公车、招待客人用公家的茶叶、下基层吃老百姓的饭,都主动付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一生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范例很多,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党员干部要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及时祛除私心,不受外界不良思想所侵蚀,静下心来干事,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新业绩,无愧于党组织的选择和培养,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四、结语
“恒,德之固也”。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见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其意义就在于,在党长期执政情况下,实现党性修养从“组织自觉”到“个体自觉”的升华转型,既强调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进行集体“修炼”,又注重学习借鉴“心学”的思路办法,教育引导党员从内心深处自觉提纯党性、锤炼德性、塑造人格,真正把党性原则内化为情感意志和自觉行动,强化党性修养内动力,开辟党性修养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潘起造,郭美星.弘扬阳明心学的思想精华汲取治国理政的理论智慧——“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研讨会述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39(2):53-57.
[2] 辛小娇.王阳明的“致良知”与“治心”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15(2):60-64.
[3] 张雅琦.王阳明政治思想研究[D].吉首大学,2014.
[4] 刘滨.刍议心学之”乐”与心理咨询指导[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68-71.
[5] 方绪银.关于”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几点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