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会亡,书房不会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溪从裤兜里掏出一个手机,然后又从自己的包里掏出另外俩—在他的出行装备中,手机永远是主角。
  只要市面上推出了新型号的手机,汪溪总是第一批使用者。他的司机告诉我,正当大伙儿还在热烈观望国外苹果粉争抢iPhone5的盛况之时,他早已经将其收入囊中。作为中国第一批移动互联网专家,汪溪的生活和手机这个媒介密不可分—即便是在阅读这件事上。
  他显然更愿意通过电子阅读的方式获取知识和资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书房。相反的,他比任何人都更看重这个装载阅读的地方。
  先御术,再悟道
  刚从马尔代夫度假归来的汪溪身着一袭熨烫笔挺的黑色衬衫西裤,鼻子上架着一副墨镜,发型显然是精心打理过,清爽精神,看上去比电视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上那个严肃冷峻的考官更时尚有型。
  早在十多年前,汪溪便与移动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坚信移动互联网会改变世界的他,拿着父母准备给自己买房的钱,和朋友合伙做起了中国第一家移动社区音乐。4年后,公司市值翻番,他毅然决定将公司出售,继而二度创业,创办宜搜科技。如今,汪溪已经是移动互联网圈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说到自己的从商之道,他直言是早些年狂热的阅读兴趣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汪溪笑说自己属于“不学无术”的那种学生。“大学不上正课,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图书馆里,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
  “我读的书涉及各方各面,算是个杂家。”汪溪最喜欢读的是文史类的书籍,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史书,被他当成了日后的教材。《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部头著作是他的入门级读物,《史记》更是读了不下三遍。除此之外,他也读哲学和文学。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他熟读于心,而莎士比亚全集更让他爱不释手。“我们上学那时候,没有所谓的成功学,于是我便读了不少名人传记,也算是成功学的另一种形式吧。”
  让人意外的是,在汪溪的办公室里,随处陈列着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毛选等书。实际上,汪溪并不把这些书当成社会学范畴的读物,而把它们当成哲学。用汪溪的话说,这些前人思想里最本源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商业智慧移植到自己的头脑中。“我从中领悟到的,是如何面对革命。别以为革命只是历史书上的内容,实际上,我们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革命—时代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变革、商业模式的转换,以至于自己的企业的转型,这都是革命。当年读的哲学书,给了我很多的指引。今天回过头来再翻看,有更深刻的体会。”
  “人们讲究以道御术,喜欢在书里获取知识,先悟道,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汪溪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把步子迈开,走一步试一步,用实际行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头去总结,思考,悟道。在汪溪的眼里,人们从书本中撷取知识以“悟道”,往往只是为了“御术”,而当自己驾驭了术,就立马将原本的“道”抛到九霄云外。而汪溪的“道”,早在大学时便已经参透了。现在的自己,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来回望自己当初悟出的道,为自己当初参悟的“道”做最恰当的注解。“‘道’是境界、修养,‘术’是智力、技巧。别人读书为了御术,而我读书的根本目的是悟道,比他们更高一筹。”
  现在,汪溪基本上放弃了实体阅读,而使用电子阅读的方式读书。一来是他的职业所致,二来也因为他深知传统阅读向电子阅读的转型,将是必经之路:“不久的将来,实体书会走向消亡。也许会有实体书被留下来,但已经失去其真正的阅读功能,而变成奢侈品,供人收藏。”
  士大夫的书房情怀
  “实体书会消亡,但书房却不会。”汪溪在国内有几个风格不一的住处,但每个家里共同的特点是,都拥有一个宽敞的书房。“年轻时没有钱买不起房子,但即便是租房子,我也得找个有书房的。”对他来说,书房是最重要的场所。“这是家的标志。”他说。
  只要是在家,汪溪90%的时间都会呆在书房里—看书、上网、工作。一进入书房这个空间,他就能立刻静下心来。“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会很想从外界的烦嚣里逃走。只有在书房里,才能拥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安静空间。”
  汪溪的书房收拾得出乎意料地整洁。书房正中间是一张红木大书桌,桌上少不了的是他的电子阅读工具—手机、iPad。书桌背后是一个博古架,上面陈列着他在全球各地旅行时搜罗的纪念品。博古架的两旁各有一个书柜,书都躲在书柜里,大多是古代文史哲类的书籍,也不乏记录郭台铭、冯仑、王石、任志强等成功企业家的书,当中还能见得《定西孤儿院纪事》这样的书,可见汪溪平日阅读之杂。书房一侧还放置着一张按摩椅,当汪溪实在太累的时候,就会躺在按摩椅上玩着手机睡着。
  整个书房均是红木结构,房檐、门框随处可见古典的镂空雕花,古色古香。而书房的大部分设计,都是出自汪溪的创意。他还在书房中备有笔墨纸砚。“父亲到我家长住时,我也能陪他一起写上一手书法。”
  汪溪从小跟着爷爷研习书法、画画,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爱上读书。小时候,家人给的零花钱汪溪全都给省了下来,全数拿来买书。父亲见了很是高兴,也非常尊重小汪溪的阅读习惯,于是从小汪溪就拥有自己专属的书柜,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
  可以说,书房是汪溪祖孙三辈共同的情结。汪溪的父亲、爷爷都是老派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写字,对书房的意义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就一直坚持认为,书房是精神的殿堂。因此,要尊重知识、尊重传统文化,就必须给它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那就是书房。因此,对我而言,书房更意味着一种家族传统的继承。对书房的执着,从爷爷传给了我的父亲,又从父亲传到了我身上。”
  汪溪说自己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士大夫”情结。“古时候的‘士大夫’有风骨、有气节、有情操。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读书,是为了求官。但他们求官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立德、立言。现在中国缺的就是这样的‘士大夫’。”只有在书房里,汪溪才能寻回一丝古时士大夫的清高做派—毕竟,旧时只有士大夫人家,才能有自己的书房。
  【对话汪溪】
  书房是一种情怀
  记者:你认为传统阅读和移动阅读的区别在哪里?   汪溪:较之传统阅读,移动阅读更加方便。而方便与否是人们在考察一个新生事物是否能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移动阅读是一种趋势,是时代的产物。就像互联网一样,数字出版也在一点点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记者:相较之下,传统阅读是否有不可取代之处?
  汪溪:实体书最后会走向消亡。这个消亡的意义是针对实体书的阅读功能而言的。当然,不排除在未来,实体书会像古人的字画一样,变成收藏品,甚至是奢侈品。但它不再是人们用来阅读、获取知识的工具。
  记者:在商业管理上面,你是否会借鉴之前的阅读经验?
  汪溪:我的书柜里陈列着很多描写成功人士如何做企业的书,像是《郭台铭管理日志》、《阿里巴巴神话》等,还有冯仑自己写的《野蛮生长》。但那都是我介绍给同事们看的,让他们去了解其他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我自己也就随手翻翻、了解一下,并不详细看。
  记者:你会读成功学和管理类的书籍吗?
  汪溪:几年前,我常常出差,于是经常利用飞行的时间来读书,也非常喜欢在机场的书店买书。机场的书店里卖得最火的就是成功学和管理类的书籍,因此早年我也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但读过之后发现,这些所谓的成功学的书籍,全都是骗人的。里面都是些非常具有煽动性、但却虚张声势的内容,并没有指导性和可参考性。这让我对这类的书籍产生了很强烈的抵触,所以就从此再也不读了。
  记者:有没有哪本书对你现在的事业和商业理念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汪溪:《雅虎创世纪》。这本书还是我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完的。它点燃了我对互联网的兴趣,更让我产生了对互联网行业的憧憬。在当年,中国的互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产业。而书中的硅谷被高科技、成功等字眼包围着,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天堂。最关键的是,这本书让我坚定了要创业的决心。它让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赤手空拳也能打造一片自己的天地。
  记者:你的书房是怎么打造的?
  汪溪:书房是我亲手设计的。无论是外观,书柜的位置,还是里头的摆设。我希望我的书房是传统的,所以风格比较复古。书房里不可缺少的是一张大而舒服的书桌,最好还能品出一丝古时读书人悬梁刺股、秉烛夜读的味道。
  记者:书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汪溪:对我来说,书房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阅读场所这个概念。我在书房工作、休息、阅读,也在书房里静下心来思考,沉淀自己。书房是一个私密的空间,把我和外界繁杂的生活彻底隔开。一个家必须得有一个书房,这是一种情怀,是我的士大夫情结,也是中国读书人的情结。
其他文献
58岁的乌戈·查韦斯在委内瑞拉总统的位子上已经待了13年,随着这次大选胜利,如果他能平安把官当到2019年,他将成为新世纪里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领导人。总在位时间在他之上的人不少,卡斯特罗、金日成、邦戈,但他们都是前民主时代的人物,已经或正在死去。  所以查韦斯算得上是当下的一个奇迹。在他治下的委内瑞拉,石油等经济命脉彻底国有化,社会财富几乎完全平均分配,他可以规定玉米必须降价三成因为“要让所有人都
期刊
张元端着一杯咖啡出现在工作室门口,发梢几乎戳到门框。被夸“比电视上还高”,一张胖脸上泛起微笑。十月刚度过四十九岁生日,一转眼,这位曾将旧军裤改装成“潮裤”的愤怒青年已年近五十了。“杜可风最近也终于喝不动酒了!”张元笑说。  张元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也有一套横跨多个圈子的“玩法”。和第五代导演擅长的宏大叙事不同,张元和第六代,更注重从底层和内心汲取养分,以独立的姿态生根发芽。张元一直和作家圈、音
期刊
进藏的路途纵然艰难,却有着天堂般的绝世风景,仿佛譬喻着艰辛但却最值回票价的人生。这一次,我们驾车穿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县,收获美景,也收获了一次心灵的朝圣。  从丽江出发,我们抵达海拔三千多米的香格里拉。途中路过“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奔子栏,一路上全是波折的弯道山路。车窗外,风景壮丽。  驱车来到德钦的腹地、梅里雪山的深处,飞来寺村的高山别庄中,有一家和四周环境深切融合的住处—中信资本德钦御
期刊
“如遭雷击。”高小龙这样描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孩童的他第一眼看到《良友画报》时内心的震撼。  画报里的那个时代,有着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象,以及意气风发、自信时尚的男女。与高小龙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思想不同,那是一个与“暗无天日”无关的景象。他第一次意识到,旧杂志里,或许真的有残存的真实。“而这些细微之处,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社会百态。”从此,他对民国出版物的关注和兴趣,一发不可收。“那些特有的气度
期刊
高炉风口回旋区是高炉稳定操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反应区。风口回旋区的形状对高炉下部气流、炉缸活跃程度及炉料下降影响很大。此外,高炉生产所需化学能和热能主要来源于燃料在风口回旋区燃烧产生的煤气。风口回旋区的尺寸大小将直接影响高炉下部煤气的分布、上部炉料的均衡下降以及整个高炉内的传热传质过程。所以,根据攀钢2000 m<3>高炉的工艺条件,研究鼓风参数对回旋区的形状、大小及反应特性等特征的影响规律,对优化高炉冶炼条件和工艺操作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论文针对攀钢2000m<3>高炉分别做了冷态和非等温冷态的模拟实验。
翟墨在泰山上长大,一次心血来潮,一猛子扎进海里,再也不愿意出来。海洋给了他想要的一切:自由、压抑已久的释放、不为人知的陌生世界,出生入死的冒险,以及无与伦比的享受。他说自己是“生活在天空之下海水之上,接受阳光、狂风与海水洗礼的人”。而上了岸的他,又是什么样的呢?似乎把侠气也暂时寄存在了大海里。“时代勇者·进取之魅—奥迪和他的朋友们”,本期对话嘉宾—奥迪英杰汇进取先锋:翟墨,船长上岸。  翟墨人高马
期刊
“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数十年前的著作《空的空间》中的第一段话就对剧场的概念进行了突破—没有华丽的舞台布置,没有灯光,照样可以是戏剧,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舞台。  许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戏剧人,但凡思维里有革新的因子,多少都受过彼得·布鲁克的戏剧思想的启发与影响。
期刊
没错,指挥家是音乐的神。上帝应该不会反驳这句话。李心草少年天成早早地走向了神坛,在西方音乐界,他是最被认可的亚洲古典音乐指挥家。但是,他说指挥是他谋生的一门职业,这听上去,没有什么与众不同。  《纽约时报》称,“李心草的指挥带有浓厚的西方韵味……李心草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极其到位……”《华盛顿邮报》评价,“李心草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令人羡慕、适应能力极强的指挥家,对各种曲目都掌握自如”。与大提琴巨匠罗斯特
期刊
当约翰·凯奇来到钢琴前静静坐上四分三十三秒后起身,如雷的掌声扑面而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颠覆的不仅是传统三观,更让人反思:所谓的历史是真还是假?历史的延续应该是照着既定步伐走,还是按着自己的方向走?  这个问题在约翰·凯奇过世二十年后,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上海外滩美术馆近期展览《时光旅行者》主题活动,便延续了这种反思。当黄永打造的两条八米长大鱼被搬进展厅作为道具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展示的并不是传统
期刊
导演塔维亚尼兄弟均年过八十,跟他们的高龄一样,《凯撒必须死》也是一部很“老派”的电影。所谓的老派表现在电影的形式感上,让演员排演莎翁剧的剧中剧形式其实并不新鲜。他们还将电影处理成黑白色调,多出了一股克制和冷静情绪,令观众更容易注意演员本身以及封闭的监狱空间,而不会被其他多余的东西分散注意力。  往年的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大多注重社会和文化议题,关注世界时政热点。这一回,《凯撒必须死》却仿佛让金熊奖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