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全管理对于建筑的施工而言极为关键,我国在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尚处于发展时期,在施工当中具有诸多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从而则应当在建筑施工中注重安全管理环节,并使用相应的方式确保其正常运转,从而才能够真正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乃至施工当中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098-01
1 目前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未规范施工流程
在建筑工程进行安全管理时,对施工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属于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若是缺少科学的规范流程,在施工过程同样会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未按照相关流程标准进行,则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农民工缺少较强的安全意识,深入施工现场后并未应用安全帽等防护,若是建筑材料出现高层坠落情况,会直接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因此施工人员没有对施工流程进行规范化的制定,或者未遵守安全操作标准,均会造成安全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1.2 员工缺少安全意识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属于影响安全施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施工人员需要拥有较高的安全施工意识,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个施工质量的提升。在建筑行业中,施工人员缺少一定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普遍,而造成该项现象的原因包括施工人员缺少安全施工正确认识;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使用时,经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等情况;管理人员缺乏一定安全意识,使其无法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1.3 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建筑市场中通常会选择“混乱”形容市场秩序,由于每项建筑工程均是通过几个分包商共同配合完成,促使工程转包逐渐成为建筑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根据我国建筑工施工特点来看,我国并未构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促使管理体系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例如:当发生安全事故,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事故责任,导致相关责任人员无法受到严厉惩罚,最终造成建筑市场出现“混乱”现象。
2 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其一,应当着重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准则,目前诸多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當中并未具备一个良好的依据,因此则会为管理形成较大的困扰,令各类安全管理问题高发,应当对于这一状况的完善,并且给予良好的重视,保障其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二,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职责也成为目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才可以保障相关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效果,特别对安全管理人员而言,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能够完善,也会有利于其将自身的责任与任务给予明确,真正确保这些责任的执行状况。并且,这一制度的完善还能够融合相关奖惩制度给予完成,从而可以显著提高责任履行的积极性,确保责任制度的实施效果。其三,还需完善相关安全事故在应急当中的处理制度,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将如何使用正确方法给予明确,将安全事故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保障其可以在重要时刻展现出应有的效果。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当中的施工人员而言,大多数均为一些素质与能力较低的农民工,建筑工程项目的执行也会具有一些安全问题,在施工当中具有操作不正确的问题,较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在未来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当中,应当强化施工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其可以在施工中随时注重安全问题,对施工工艺操控的能力,不仅应当熟练掌握,还应当指导其掌握相关的自救和自我安全防护方式,在安全事故中最大限度保障自身的安全,以免发生人员伤亡的现象。
2.3 强化安全隐患的控制与管理
建筑工程中具有各类安全问题,假如施工前没有预先预测和深入了解,寻求出预防方式以及应急方案,则会在出现安全隐患时令施工团队无法处理。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源自坍塌、触电甚至高空坠落,对于十分危险的安全隐患不但要规定安全管理,还应当制定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前对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应当严格审核,谨防由于设备出现安全事故,对有些不适宜运用的机械设备应当及时更换,并且在施工当中,应当随时严格核查施工现场,全程跟踪施工过程,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建筑工程能够有效完成。
2.4 强化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具体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诸多安全事故的出现均与具体施工人员紧密相连,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由于本身操控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充分则会对相关的操控具有误差,从而对操纵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具有影响。并且,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不具备应有的职工素养,从而会令其在施工中会较易分心,从而对整体施工的掌控极为不利。源于这些施工人员本身的因素而令施工安全出现问题,在未来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应当强化审核施工人员,特别应当强化施工人员的选拔与控制。而且还需尽量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力,确保其可以在施工中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除却这一安全意识的培养,还需着重对其给予安全操控的培训,从而才可以规避在施工中产生施工技术操控失误的现象,以此避免了这一方面产生施工安全问题。
2.5 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2.5.1 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筑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明确划分建设方、施工方以及监管方的责任,做到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失控局面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将负责人的防火责任与其经济利益相挂钩,建立起有助于调动相关人员消防安全积极性的奖励机制。
2.5.2 加强消防安全的监督和检查,制定好紧急预警方案
施工企业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针对消防安全保障措施向施工单位作出详细说明。监理单位要依法按规监督并消除不安全因素。各责任单位应根据消防安全职责与所属责任部门及特殊工种人员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2.5.3 改革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任何行业的安全基督方式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结合。我们可以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的实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并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如:如砌砖工程的砂浆是否饱满、灰缝水平度及厚度等,这样使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安全管理中有了明确的标准及重点目标。
2.5.4 规划消防安全布局
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来提高临时建筑的耐火等级且相互间留有必要的防火间距。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及必要的报警装置。临时施工现场应该配备应急抢险器材,临时用电坚持做到两级保护,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尽量将消防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分析发现,若要实现建筑工程长远发展的目的,需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每项施工环节,并采取加大安全管理重视力度、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相关管理制度等措施,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控制,从而将安全事故危害降至最小化,促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真正发挥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12,01:21-24.
[2] 刘沛均.探讨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290-291.
[3] 李睿.加強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办法[J].江西建材,2016,05:274-275.
[4] 胡少瑜.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建设科技,2016,15:145-146.
[5] 张世怀.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5:92-93.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098-01
1 目前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未规范施工流程
在建筑工程进行安全管理时,对施工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属于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若是缺少科学的规范流程,在施工过程同样会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未按照相关流程标准进行,则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农民工缺少较强的安全意识,深入施工现场后并未应用安全帽等防护,若是建筑材料出现高层坠落情况,会直接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因此施工人员没有对施工流程进行规范化的制定,或者未遵守安全操作标准,均会造成安全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1.2 员工缺少安全意识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人属于影响安全施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施工人员需要拥有较高的安全施工意识,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个施工质量的提升。在建筑行业中,施工人员缺少一定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普遍,而造成该项现象的原因包括施工人员缺少安全施工正确认识;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使用时,经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等情况;管理人员缺乏一定安全意识,使其无法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1.3 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建筑市场中通常会选择“混乱”形容市场秩序,由于每项建筑工程均是通过几个分包商共同配合完成,促使工程转包逐渐成为建筑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根据我国建筑工施工特点来看,我国并未构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促使管理体系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例如:当发生安全事故,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事故责任,导致相关责任人员无法受到严厉惩罚,最终造成建筑市场出现“混乱”现象。
2 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其一,应当着重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准则,目前诸多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當中并未具备一个良好的依据,因此则会为管理形成较大的困扰,令各类安全管理问题高发,应当对于这一状况的完善,并且给予良好的重视,保障其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二,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职责也成为目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才可以保障相关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效果,特别对安全管理人员而言,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能够完善,也会有利于其将自身的责任与任务给予明确,真正确保这些责任的执行状况。并且,这一制度的完善还能够融合相关奖惩制度给予完成,从而可以显著提高责任履行的积极性,确保责任制度的实施效果。其三,还需完善相关安全事故在应急当中的处理制度,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将如何使用正确方法给予明确,将安全事故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保障其可以在重要时刻展现出应有的效果。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当中的施工人员而言,大多数均为一些素质与能力较低的农民工,建筑工程项目的执行也会具有一些安全问题,在施工当中具有操作不正确的问题,较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在未来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当中,应当强化施工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其可以在施工中随时注重安全问题,对施工工艺操控的能力,不仅应当熟练掌握,还应当指导其掌握相关的自救和自我安全防护方式,在安全事故中最大限度保障自身的安全,以免发生人员伤亡的现象。
2.3 强化安全隐患的控制与管理
建筑工程中具有各类安全问题,假如施工前没有预先预测和深入了解,寻求出预防方式以及应急方案,则会在出现安全隐患时令施工团队无法处理。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源自坍塌、触电甚至高空坠落,对于十分危险的安全隐患不但要规定安全管理,还应当制定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前对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应当严格审核,谨防由于设备出现安全事故,对有些不适宜运用的机械设备应当及时更换,并且在施工当中,应当随时严格核查施工现场,全程跟踪施工过程,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建筑工程能够有效完成。
2.4 强化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具体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诸多安全事故的出现均与具体施工人员紧密相连,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由于本身操控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充分则会对相关的操控具有误差,从而对操纵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具有影响。并且,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不具备应有的职工素养,从而会令其在施工中会较易分心,从而对整体施工的掌控极为不利。源于这些施工人员本身的因素而令施工安全出现问题,在未来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应当强化审核施工人员,特别应当强化施工人员的选拔与控制。而且还需尽量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力,确保其可以在施工中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除却这一安全意识的培养,还需着重对其给予安全操控的培训,从而才可以规避在施工中产生施工技术操控失误的现象,以此避免了这一方面产生施工安全问题。
2.5 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2.5.1 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筑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明确划分建设方、施工方以及监管方的责任,做到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失控局面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将负责人的防火责任与其经济利益相挂钩,建立起有助于调动相关人员消防安全积极性的奖励机制。
2.5.2 加强消防安全的监督和检查,制定好紧急预警方案
施工企业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针对消防安全保障措施向施工单位作出详细说明。监理单位要依法按规监督并消除不安全因素。各责任单位应根据消防安全职责与所属责任部门及特殊工种人员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2.5.3 改革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任何行业的安全基督方式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结合。我们可以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的实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并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如:如砌砖工程的砂浆是否饱满、灰缝水平度及厚度等,这样使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安全管理中有了明确的标准及重点目标。
2.5.4 规划消防安全布局
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来提高临时建筑的耐火等级且相互间留有必要的防火间距。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及必要的报警装置。临时施工现场应该配备应急抢险器材,临时用电坚持做到两级保护,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尽量将消防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分析发现,若要实现建筑工程长远发展的目的,需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每项施工环节,并采取加大安全管理重视力度、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相关管理制度等措施,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控制,从而将安全事故危害降至最小化,促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真正发挥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12,01:21-24.
[2] 刘沛均.探讨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290-291.
[3] 李睿.加強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办法[J].江西建材,2016,05:274-275.
[4] 胡少瑜.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建设科技,2016,15:145-146.
[5] 张世怀.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