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分类目标为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过程、方法目标,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即三维目标。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本人教学过程中感悟到了以下一些看法:
一、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標的有机结合,就要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做到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动、注意引导、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课的教学前都要精心设计三维目标。本人在每一课总目标的基础上,仔细钻研教材,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分别设计每一框的三维目标。使三维目标建立在以学生乐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愿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方法,让学生会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父母》一课时,课前本人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闲谈,了解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本人在制定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时,知识能力的目标放在认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代沟”产生的原因、如何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等。通过课堂的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活动、思考、反思等过程的体验,学生在内心就会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行动上自觉孝敬父母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境,,以促进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改的教材以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思考、反思等等,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这些窗口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但是不同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怎样落实三维目标?本人除了钻研教材,按照已制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外,不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增添一些知识,创设各种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兴趣中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促进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规则与秩序》一课时,为实现让学生树立自觉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观念的目标,除了展示大量交通事故的图片和录像,在情感上熏陶,让学生从感情上有一个认同,本人还设计了一个情景,即:学生小伟放学后回家,当他走到十字路口时,正前方是红灯,小伟左右看看没有车辆通过,他就直走闯过马路,他想:“只要马路上没有过往车辆就可走过,管它是红灯还是绿灯,没关系。”讨论:你对小伟的行为和想法是怎样认识的?你在实际是否也有此行为和想法?由于有了前面在情感上熏陶,通过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增强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贵在自觉。
三、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能脱离根,也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目标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和能力发展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从整体上把握“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为全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融入教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教材的内涵。通过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不仅体验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体验到了学习教材知识中应有的学习方法与做人的基本道理,促使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可,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全面准确,扎实地落实好课程标准,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贯彻落实,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力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克服那种单纯关注教材知识,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倾向,要注重过程中的学习。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贯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改进提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会实现。
一、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標的有机结合,就要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做到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动、注意引导、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课的教学前都要精心设计三维目标。本人在每一课总目标的基础上,仔细钻研教材,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分别设计每一框的三维目标。使三维目标建立在以学生乐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愿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方法,让学生会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父母》一课时,课前本人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闲谈,了解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本人在制定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时,知识能力的目标放在认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代沟”产生的原因、如何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等。通过课堂的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活动、思考、反思等过程的体验,学生在内心就会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行动上自觉孝敬父母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境,,以促进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改的教材以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思考、反思等等,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这些窗口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但是不同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怎样落实三维目标?本人除了钻研教材,按照已制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外,不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增添一些知识,创设各种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兴趣中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促进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规则与秩序》一课时,为实现让学生树立自觉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观念的目标,除了展示大量交通事故的图片和录像,在情感上熏陶,让学生从感情上有一个认同,本人还设计了一个情景,即:学生小伟放学后回家,当他走到十字路口时,正前方是红灯,小伟左右看看没有车辆通过,他就直走闯过马路,他想:“只要马路上没有过往车辆就可走过,管它是红灯还是绿灯,没关系。”讨论:你对小伟的行为和想法是怎样认识的?你在实际是否也有此行为和想法?由于有了前面在情感上熏陶,通过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增强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贵在自觉。
三、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能脱离根,也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目标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和能力发展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从整体上把握“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为全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融入教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教材的内涵。通过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不仅体验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体验到了学习教材知识中应有的学习方法与做人的基本道理,促使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可,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全面准确,扎实地落实好课程标准,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贯彻落实,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力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克服那种单纯关注教材知识,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倾向,要注重过程中的学习。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贯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改进提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