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教育模式下,教学思想缺乏“工匠精神”培养及完整科目考核体系,导致院校学生机械实践水平跟不上企业综合应用及设计、制造日益精细化的要求。本文就现阶段高职机械实践课程培养存在的弊端及“工匠”精神培养进行阐述,以期相关高职院校优化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设计及加工能力。
关键词: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
引言
高职机械类教育课程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机械类人才重任,是培养未来机械类设计及制造人才的“摇篮”,因此,院校及专业教师应该以教育现状为前提,探讨在现有模式下提高学生的机械应用设计及制造水平,并且运用现代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思维的转变,以高素质的“工匠从业者”为效慕对象,将日常学习渗入“工匠精神”,使之有目的地、有计划学习与运用专业知识。
1机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1.1 高职学生生源多元化特点
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渠道不一,既包括中高职对口招生、普高单独招生,又包括普通高考统招生,使得学生文化功底与水平不一,另外,现阶段学生学习受家庭社会影响,性格孤僻、任性及自我,加之,高职教师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复杂的教学形式,培养目标又不固定,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感不明,学习过程缺乏“工匠精神”引领。因此,高职机械类教学“工匠精神培养”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1.2 实践类教师水平受限
在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里,主要是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相关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职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学生的专业课操作与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加之带工师傅教导的方式单一,“匠心”单薄,学生只能一味模仿,不能在实践中获得“工匠精神”;另外一个方向是在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生技能操作者,只能给予书本理论技能简单“说教”,而不能在操作方式方法上“点石成金”,无法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1.3 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缺点频现
高职机械类课程评价模式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考核,学生依据考核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模仿教师课堂一般操作技能,根据实训结果整理相关技能操作报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估。这种考核不能反映学生专业科目真实操作能力,从而不利于其“工匠精神”的培养。
还有一类是终结考核,学生在专业课程或者阶段学习结束后,根据考核要求在教师的监管下单独进行相关技能操作考核,根据最后零件加工评分得出操作结果。这类考核有三类缺点,其一是这种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因此无法反映其整体学习情况;其二是忽视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使得无法与企业真实技能要求对接;其三是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严重依赖教师的教育水平,使得其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受限。
针对现阶段高职机械类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存在的缺陷,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融入教师日常教学评价模式中,使得学生注重质量与细节,在实践中具有“工匠”特性。
2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
2.1 设计符合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项目
在高职机械类实践教学中,可通过过程评价模式,加大实践考核项目难度塑造学生“工匠精神”意识,使得学生在日常实践训练中注重加工细节、质量,追求设计、制造产品“精益求精”,使得具有创造力、同行竞争力并树立“以客户为上帝”的服务体系。同时,也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其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宗旨,以“工匠精神”为教学思想内核,通过重过程评价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并且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例如,在培养学生零件加工能力的实践课程中,所实训的课程内容应该满足重复且过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的任务应具备创新性、高难度标准,让参加实训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重复操作,在“精益求精”精神要求下,不断提高项目实践操作能力与水平。通过设计过程考核评价体系,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且学生之间能够养成“匠心”攀比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效地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实训任务。
2.2 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
学生“匠心”不是一两次实训任务所能培育出的,必须通过反复高水准的设计训练、加工磨合锻炼出来,不仅要求其具备学习理论的高效性,更要求具备长期从事工种的卓绝耐心。因此,在日常课堂实践教学中,要在内容上渗入“工匠精神”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何为“工匠精神”、“匠心”下的素质技能要求、“匠心”是如何形成的,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国内外有名的“工匠”日常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核,并且能够将这种思想恰当融入自己实践操作之中。
例如,在机械加工实践课中,首先是教师教授学生基本的加工技能及培养自己“精于求精”的思想意识,并在机械加工的每一道工序中贯穿“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即生命”这一理念。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告之于国内外“高级工匠”的日常工作流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及如何将“精益求精”的思想意识融入到“工匠精神”中。
2.3 提升加工质量,践行“精益求精”评价模式
“巨匠”既然不是通过自己在一两次精彩表演表现出“匠心”的,因此,教师在机械类实践课中就应该建立反复考核的评价模式,让学生技工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反复操作基础之上,并且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做到不断实践,“精于求精”,才能提升加工质量,才能提升自己知识与技能专业化水平,进而培育自己“工匠精神”。在具体教学目标上,还应该根据学生操作水平分阶层打分,并对每个学生建立阶段性成绩档案库,让学生在每一次技能操作上知晓自己能力升降情况。
例如,在车削轴零件实践项目中,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零件加工任务要求,具体内容为零件加工技术、设备操作熟练程度及技工精细度。并且在课前通过视频、动画等使学生了解车削轴零件加工过程、技术要求,并进行现场讲解,增强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提高自己的零件操作技术水平;最后以小组评分的形式进行阶层性、综合性打分,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
2.4 将技能比赛融入日常教学中
提高评价的频率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技能操作成绩进步情况,促进其“匠心”形成,但是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学校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组织学生技能比赛作为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一次“试金”活动,并且将此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车工技能比赛中,可以将车削轴作为一个子项目进行学生知识与技能一次“试金”比赛,让学生的作品成为其技能学习的成果,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高职院校机械类教学要想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必须转变教育思路,设计符合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项目,在内容中渗透“工匠精神”,重视过程教育模式,將技能比赛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飞.将“工匠精神”引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51-152.
[2] 徐石交.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实训教学中的激励作用[J].科技风.2019,(6).151-152.
[3] 陈玉球,吴玉洁.浅谈”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实践教学中的激励作用[J].魅力中国.2018,(39).151-152.
[4] 徐承意,赵晓东.关于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与思考[J].科技风.2018,(32).151-152.
作者简介:陆永清,1966,男,江苏南通,中级,机械教学。
关键词: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
引言
高职机械类教育课程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机械类人才重任,是培养未来机械类设计及制造人才的“摇篮”,因此,院校及专业教师应该以教育现状为前提,探讨在现有模式下提高学生的机械应用设计及制造水平,并且运用现代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思维的转变,以高素质的“工匠从业者”为效慕对象,将日常学习渗入“工匠精神”,使之有目的地、有计划学习与运用专业知识。
1机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1.1 高职学生生源多元化特点
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渠道不一,既包括中高职对口招生、普高单独招生,又包括普通高考统招生,使得学生文化功底与水平不一,另外,现阶段学生学习受家庭社会影响,性格孤僻、任性及自我,加之,高职教师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复杂的教学形式,培养目标又不固定,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感不明,学习过程缺乏“工匠精神”引领。因此,高职机械类教学“工匠精神培养”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1.2 实践类教师水平受限
在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里,主要是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相关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职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学生的专业课操作与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加之带工师傅教导的方式单一,“匠心”单薄,学生只能一味模仿,不能在实践中获得“工匠精神”;另外一个方向是在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生技能操作者,只能给予书本理论技能简单“说教”,而不能在操作方式方法上“点石成金”,无法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1.3 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缺点频现
高职机械类课程评价模式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考核,学生依据考核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模仿教师课堂一般操作技能,根据实训结果整理相关技能操作报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估。这种考核不能反映学生专业科目真实操作能力,从而不利于其“工匠精神”的培养。
还有一类是终结考核,学生在专业课程或者阶段学习结束后,根据考核要求在教师的监管下单独进行相关技能操作考核,根据最后零件加工评分得出操作结果。这类考核有三类缺点,其一是这种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因此无法反映其整体学习情况;其二是忽视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使得无法与企业真实技能要求对接;其三是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严重依赖教师的教育水平,使得其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受限。
针对现阶段高职机械类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存在的缺陷,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融入教师日常教学评价模式中,使得学生注重质量与细节,在实践中具有“工匠”特性。
2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
2.1 设计符合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项目
在高职机械类实践教学中,可通过过程评价模式,加大实践考核项目难度塑造学生“工匠精神”意识,使得学生在日常实践训练中注重加工细节、质量,追求设计、制造产品“精益求精”,使得具有创造力、同行竞争力并树立“以客户为上帝”的服务体系。同时,也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其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宗旨,以“工匠精神”为教学思想内核,通过重过程评价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并且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例如,在培养学生零件加工能力的实践课程中,所实训的课程内容应该满足重复且过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的任务应具备创新性、高难度标准,让参加实训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重复操作,在“精益求精”精神要求下,不断提高项目实践操作能力与水平。通过设计过程考核评价体系,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且学生之间能够养成“匠心”攀比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效地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实训任务。
2.2 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
学生“匠心”不是一两次实训任务所能培育出的,必须通过反复高水准的设计训练、加工磨合锻炼出来,不仅要求其具备学习理论的高效性,更要求具备长期从事工种的卓绝耐心。因此,在日常课堂实践教学中,要在内容上渗入“工匠精神”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何为“工匠精神”、“匠心”下的素质技能要求、“匠心”是如何形成的,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国内外有名的“工匠”日常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核,并且能够将这种思想恰当融入自己实践操作之中。
例如,在机械加工实践课中,首先是教师教授学生基本的加工技能及培养自己“精于求精”的思想意识,并在机械加工的每一道工序中贯穿“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即生命”这一理念。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告之于国内外“高级工匠”的日常工作流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及如何将“精益求精”的思想意识融入到“工匠精神”中。
2.3 提升加工质量,践行“精益求精”评价模式
“巨匠”既然不是通过自己在一两次精彩表演表现出“匠心”的,因此,教师在机械类实践课中就应该建立反复考核的评价模式,让学生技工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反复操作基础之上,并且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做到不断实践,“精于求精”,才能提升加工质量,才能提升自己知识与技能专业化水平,进而培育自己“工匠精神”。在具体教学目标上,还应该根据学生操作水平分阶层打分,并对每个学生建立阶段性成绩档案库,让学生在每一次技能操作上知晓自己能力升降情况。
例如,在车削轴零件实践项目中,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零件加工任务要求,具体内容为零件加工技术、设备操作熟练程度及技工精细度。并且在课前通过视频、动画等使学生了解车削轴零件加工过程、技术要求,并进行现场讲解,增强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提高自己的零件操作技术水平;最后以小组评分的形式进行阶层性、综合性打分,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
2.4 将技能比赛融入日常教学中
提高评价的频率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技能操作成绩进步情况,促进其“匠心”形成,但是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学校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组织学生技能比赛作为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一次“试金”活动,并且将此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车工技能比赛中,可以将车削轴作为一个子项目进行学生知识与技能一次“试金”比赛,让学生的作品成为其技能学习的成果,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高职院校机械类教学要想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必须转变教育思路,设计符合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项目,在内容中渗透“工匠精神”,重视过程教育模式,將技能比赛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飞.将“工匠精神”引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51-152.
[2] 徐石交.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实训教学中的激励作用[J].科技风.2019,(6).151-152.
[3] 陈玉球,吴玉洁.浅谈”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实践教学中的激励作用[J].魅力中国.2018,(39).151-152.
[4] 徐承意,赵晓东.关于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与思考[J].科技风.2018,(32).151-152.
作者简介:陆永清,1966,男,江苏南通,中级,机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