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不乏形象 议论充满诗意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d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鷓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李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位,值得用心玩味。
其他文献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林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这首小令描写了诗人在秋天漫游江边所见景物,景物随着作者的漫行而移步换形,诗人情感也在起伏荡漾。  “稻粱肥,蒹葭秀”,诗人起笔展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田地里的稻子和高粱结着累累硕果,肥大沉甸。江边蒹葭苍苍,颀长清秀,楚楚动人。在这片田野里,秋色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我们幸运地降临人间。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奋战。  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  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我们知道,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建立政权跨过万水千山。  我们在镇压反革命的枪声中鼾睡;  我们在“三反”“五反”的浪涛中笑喊。  我们在“反右”的呼喊声中玩耍,  我们在大跃进的烈火堆里寻欢。  我们在饥荒的年代里渴望馒头,  我们在“四清”的风暴中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那座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显得形单影只。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不弃。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  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母亲对这个村庄
清人刘熙载说到文学创作时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这里的“意”,指的是作品的主题、立意,这是贯穿全篇的中心。“笔”,指写作过程,即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意”的过程。作家不可能无目的地进行创作,他们总是要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深切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个问题,表达某种见解和某种态度。因此,主题、立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和左右着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创作是一个过程。无论塑造人物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如此方便地阅读和分享那么多信息,多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会。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
1.人生就像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2016年重庆A卷)  2.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
高楼因旧制,雄峙大江边。  山水曾无恙,登临信有緣。  暮云其白也,诗思一飘然。  樽酒畅怀抱,古风犹可传。
没有任何一种召唤比你更有意义,  能穿透黑夜抵达黎明,  带着星火,  燃亮东方;  也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赋予所有希望,  能凝聚所有的力量,释放于未然。  你从镰刀与铁锤中走来,  从1921年走来,  像一束庞大的火把,  走过多少年就闪亮多少年。  谁也无法否认你是人世不灭的灯盏和母亲,  我们依偎着你,  淋漓尽致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你是和平与发展的使者,  是幸福與光明的化身;  你是
浏览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更好地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些解析。  一、概括成语  例1.(2014·山东菏泽)阅读《周处》第8题: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概括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总结文章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平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喜写景咏物之作,擅长绝句,他的诗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多致,在当时独具一格。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