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外语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者要想正确和得体地使用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文化。作者认为可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通过文化差异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通过阅读和非文本材料,如经典影片等积累文化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体味异域文化,通过文化测试让学生提高文化能力。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文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敏感性 文化差异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对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相对关注少一些。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加重要。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1983)认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语者趋向于容忍发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相反地,他们常常把违反讲话规则解释为态度不友好,因为他们不大能够意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指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可见跨文化交流中碰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这种障碍一般是由母语文化的缺失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王守仁(201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胡文仲(1992)认为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益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加大。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刘爱真(2001)建议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增加文化因素细目表。高一虹(2002)认为应该从“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元和刘振前(2003)提出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了解深层文化内容。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出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不仅包括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文化教学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主要谈谈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可以进行的努力和尝试。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对比文化差异,积累文化知识。
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外语学习者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规律。在教授目的语国家文化时,教师不应只用讲解的方法,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差异,使用语言时对文化的敏感性才会真正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文化教学应融入语言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延伸,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解“pledge”一词时,除了讲解该词的用法,笔者还拓展了“Pledge of Allegiance”,即忠诚宣誓的内容。美国的很多学校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会让学生背诵这段誓词,新入美国国籍的人必须进行入籍宣誓。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中美人们的手势差异。中国人宣誓时往往是手握拳头状,放在右耳上方,而美國人是右手手掌放在前胸或举起右手,手掌松开。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美国人则表示发疯。在讲解“thumb”时,笔者拓展了“all thumbs,fat finger,cross one’s fingers”等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只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就很容易闹笑话。教师也可以联系中国文化,比如“ablessings in disguise”类似于汉语里的“因祸得福”。负载文化信息的词在教材里并不少见,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如在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中,对“inner-city school”和“suburban inhabitants”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就非常必要。前者其实是贫民区学校,指位于大城市破旧的中心地带的学校,就学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贫困阶层或少数民族。而位于郊区的学校其实是有钱人的孩子上的学校。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rich people和well-to-do families。比如,在课堂上学了美国的五大文化标志后,引导学生关注美元硬币和纸币上那些人物,对比美元和人民币作为货币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并让学生欣赏笔者收藏的外国各国货币。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学生讨论起来兴致更高。再比如用短语“in the black,in the red,a pink slip,a blue film,green fingers”引起学生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关注。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要积累文化知识,仅靠老师课堂上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加深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得英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互联网上有很好的便于积累文化知识的视听和文字资料。例如美国之音的一系列节目就非常适合这个英语水平的学生。VOA教学类节目如“商务英语礼仪”节目,内容贴近现实工作和生活,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主持人讲解细致到位,是难得的学习材料。另外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学习工具书,如《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受到了刘润清教授高度评价和极力推荐。该词典不同于一般的外语词典,较为恰当地处理了语言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2.通过经典影片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影视案例可以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笔者结合课文“无限的爱”关于残疾人的主题,让学生欣赏“海洋天堂”和“雨人”电影片段,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他是雨人的弟弟会如何选择,让他的哥哥继续待在疗养院还是把哥哥接回家,引导学生对社会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唤起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共鸣。学完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后,选用“闻香识女人”这一经典影片。“如果你是查理会作何选择”,这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影片中文化差异的地方很多,观众会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课外也会看很多的美剧或电影,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美剧里充斥庸俗的东西,一些人满嘴脏话,婚外恋的话题也比比皆是。另一些学生则着迷于恐怖或悬疑类的影视材料,这些作为课外消遣可以,但学习外语并不合适。英语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经典优秀的影视材料推荐给学生,使他们能捕捉、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领略真正的西方文化,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3.角色扮演和文化测试。
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模拟真实语境,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如扮演角色等课堂活动。学完关于跨国婚姻的文章,让学生观看“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影片片段后,组织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小组活动,两人充当结婚的男女,第三位同学扮演主持婚礼的牧师。牧师带领他们进行宣读结婚誓词。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场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异国文化。
跨文化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信息的教育和文化交际信息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学习者就会误解语言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而产生语用错误。课堂的角色扮演容易暴露出学生的语用失误,如当同学建议给女朋友送巧克力当生日礼物时,有的學生就说:“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She is too fat.”其实如果想礼貌待人,就不说人家fat,而可以说overweight,或说他女朋友在节食“on diet”。且针对朋友的建议,直截了当地说建议不好是很不礼貌的,可以说:“That sounds a good idea,but...”其实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有时不是语言能力或语言技能的问题,而是学生对交际规则,如对礼貌原则不了解,是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出了问题,这跟以往英语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割裂开来有很大的关系。课堂角色扮演也反映出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和技能需要加强,比如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如何开始交谈、在交谈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以及如何结束交谈的交际技能。教师在上课时只对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作出解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另外,适时的文化测试,如对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时间观念的测试等,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情况,测试结果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或存在偏差。
4.处理好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之父Hall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即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公开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和文化教学类教材,如英美国家概况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等,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与习俗,等等,体会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目的语文化现象。但是隐蔽文化特别是深埋其中的价值观念非常难以把握。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文学宝库和语言宝库挖掘隐蔽文化层面的知识,体会语言、文化、社会和交际之间复杂的关系,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英国社会语言学Byram(1989)认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最丰富的源泉,因此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文化与语言就要脱节。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交际文化因素应更多地从生活习俗范畴转入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以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三、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应尽力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的能力,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训,增加文化教学的训练和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备课时,要善于识别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搜集便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研究评估文学生文化能力的手段和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信息又学到文化交际信息,让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文化敏感性,通过跨文化教育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适应能力。教师要积极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为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全面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2(1).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5]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6]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7]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敏感性 文化差异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对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相对关注少一些。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加重要。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1983)认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语者趋向于容忍发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相反地,他们常常把违反讲话规则解释为态度不友好,因为他们不大能够意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指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可见跨文化交流中碰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这种障碍一般是由母语文化的缺失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王守仁(201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胡文仲(1992)认为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益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加大。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刘爱真(2001)建议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增加文化因素细目表。高一虹(2002)认为应该从“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元和刘振前(2003)提出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了解深层文化内容。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出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不仅包括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文化教学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主要谈谈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可以进行的努力和尝试。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对比文化差异,积累文化知识。
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外语学习者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规律。在教授目的语国家文化时,教师不应只用讲解的方法,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差异,使用语言时对文化的敏感性才会真正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文化教学应融入语言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延伸,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解“pledge”一词时,除了讲解该词的用法,笔者还拓展了“Pledge of Allegiance”,即忠诚宣誓的内容。美国的很多学校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会让学生背诵这段誓词,新入美国国籍的人必须进行入籍宣誓。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中美人们的手势差异。中国人宣誓时往往是手握拳头状,放在右耳上方,而美國人是右手手掌放在前胸或举起右手,手掌松开。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美国人则表示发疯。在讲解“thumb”时,笔者拓展了“all thumbs,fat finger,cross one’s fingers”等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只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就很容易闹笑话。教师也可以联系中国文化,比如“ablessings in disguise”类似于汉语里的“因祸得福”。负载文化信息的词在教材里并不少见,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如在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中,对“inner-city school”和“suburban inhabitants”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就非常必要。前者其实是贫民区学校,指位于大城市破旧的中心地带的学校,就学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贫困阶层或少数民族。而位于郊区的学校其实是有钱人的孩子上的学校。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rich people和well-to-do families。比如,在课堂上学了美国的五大文化标志后,引导学生关注美元硬币和纸币上那些人物,对比美元和人民币作为货币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并让学生欣赏笔者收藏的外国各国货币。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学生讨论起来兴致更高。再比如用短语“in the black,in the red,a pink slip,a blue film,green fingers”引起学生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关注。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要积累文化知识,仅靠老师课堂上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加深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得英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互联网上有很好的便于积累文化知识的视听和文字资料。例如美国之音的一系列节目就非常适合这个英语水平的学生。VOA教学类节目如“商务英语礼仪”节目,内容贴近现实工作和生活,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主持人讲解细致到位,是难得的学习材料。另外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学习工具书,如《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受到了刘润清教授高度评价和极力推荐。该词典不同于一般的外语词典,较为恰当地处理了语言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2.通过经典影片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影视案例可以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笔者结合课文“无限的爱”关于残疾人的主题,让学生欣赏“海洋天堂”和“雨人”电影片段,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他是雨人的弟弟会如何选择,让他的哥哥继续待在疗养院还是把哥哥接回家,引导学生对社会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唤起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共鸣。学完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后,选用“闻香识女人”这一经典影片。“如果你是查理会作何选择”,这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影片中文化差异的地方很多,观众会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课外也会看很多的美剧或电影,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美剧里充斥庸俗的东西,一些人满嘴脏话,婚外恋的话题也比比皆是。另一些学生则着迷于恐怖或悬疑类的影视材料,这些作为课外消遣可以,但学习外语并不合适。英语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经典优秀的影视材料推荐给学生,使他们能捕捉、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领略真正的西方文化,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3.角色扮演和文化测试。
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模拟真实语境,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如扮演角色等课堂活动。学完关于跨国婚姻的文章,让学生观看“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影片片段后,组织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小组活动,两人充当结婚的男女,第三位同学扮演主持婚礼的牧师。牧师带领他们进行宣读结婚誓词。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场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异国文化。
跨文化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信息的教育和文化交际信息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学习者就会误解语言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而产生语用错误。课堂的角色扮演容易暴露出学生的语用失误,如当同学建议给女朋友送巧克力当生日礼物时,有的學生就说:“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She is too fat.”其实如果想礼貌待人,就不说人家fat,而可以说overweight,或说他女朋友在节食“on diet”。且针对朋友的建议,直截了当地说建议不好是很不礼貌的,可以说:“That sounds a good idea,but...”其实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有时不是语言能力或语言技能的问题,而是学生对交际规则,如对礼貌原则不了解,是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出了问题,这跟以往英语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割裂开来有很大的关系。课堂角色扮演也反映出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和技能需要加强,比如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如何开始交谈、在交谈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以及如何结束交谈的交际技能。教师在上课时只对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作出解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另外,适时的文化测试,如对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时间观念的测试等,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情况,测试结果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或存在偏差。
4.处理好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之父Hall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即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公开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和文化教学类教材,如英美国家概况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等,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与习俗,等等,体会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目的语文化现象。但是隐蔽文化特别是深埋其中的价值观念非常难以把握。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文学宝库和语言宝库挖掘隐蔽文化层面的知识,体会语言、文化、社会和交际之间复杂的关系,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英国社会语言学Byram(1989)认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最丰富的源泉,因此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文化与语言就要脱节。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交际文化因素应更多地从生活习俗范畴转入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以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三、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应尽力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的能力,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训,增加文化教学的训练和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备课时,要善于识别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搜集便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研究评估文学生文化能力的手段和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信息又学到文化交际信息,让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文化敏感性,通过跨文化教育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适应能力。教师要积极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为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全面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2(1).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5]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6]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7]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