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p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借助形象手段,感悟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上台写出以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这样设计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们肯定懂了。没有懂的同学也没关系,看完我们的表演,你们一定明白他们的意思。我当小稻秧,你们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我围住。)
  师:你们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
  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学生)他们应干什么?
  生: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
  【结论】语文教学要咬文嚼字,逐字逐句读懂读透,但在教学中教者不能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词意,而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凭借图画鲜明的艺术形象、声情并茂的朗读或动作表演等理解词义。
  二、运用类比琢磨,意会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课文最后一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对于句中“瞻仰”的理解,我这样引导:
  师:“瞻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看一看。
  生:是“参观”、“游览”。
  师:仅仅是看一看,参观一下?请大家注意这句话前面的“崇敬”一词。
  生:应该是尊敬地看,因为故居的主人是个伟大的人。
  师:能换成“参观”、“观看”吗?
  生:不能,“参观”只是一般地看,而“瞻仰”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
  师:对,许多词语都带有感情色彩,“瞻仰”一词就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
  【结论】运用类比方法理解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替换词语,对词语进行比较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例,再现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走,我们去植树》
  课文中“版图”一词,词典上的解释:原指户籍和地图,今泛指国家的领土、疆域。对这样的解释有些学生依然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我这样举例:
  师:同学们,我校占地南到马路边,北到小河边,西到振兴南路,东到振兴花园小区。中间这块地就属于我们学校管辖的地盘了,也就是归我们管的“版图”。
  生:老师,您说的这块地就是我校的“版图”?
  师:这个词放在这使用显得有些大了,如果把我们学校比作国家的话,“版图”用在这就比较准确了。
  生:“版图”就是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盘。
  我知道,孩子们真正明白了。
  【结论】人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
  四、抓住比喻、引申,升华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燕子》
  课文结尾一句:“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这句中的“春天的歌”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看出燕子停在电线上形似乐谱的神韵,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多可爱的燕子,它在五线谱上弹奏一曲春天的歌。它在歌中会唱些什么?”
  生:它会唱:“春天多美呀!”
  生:它会唱:“我多快乐呀!”
  师:想唱春天的歌的仅仅只有燕子吗?还有谁也想唱?
  生:还有小青蛙,小鱼。
  生:对了,还有作者!
  师:作者会唱些什么?
  生:春天真美呀!小燕子多活泼可爱呀!
  生:作者是在借小燕子之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结论】有时,一个小小的词语,就是文章的眼睛,对它的理解,也就成了感悟文章中心的关键。
  五、紧扣文本阅读,丰富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桥》
  文中对“秩序井然”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秩序井然”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乱的意思。
  师:,你能联系课文中的句子来体会吗?
  (学生读读词语的前后内容,很快不少小手举了起来)
  生: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生:“秩序井然”就是没有拥挤,没有争夺。
  生:“秩序井然”就是形容羚羊跃起时不拥挤,不争夺,很有秩序。
  【结论】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借助文本,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受到情感陶冶,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六、调动想象、联想,拓展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麋鹿》
  教学《麋鹿》中“颠沛流离”一词,我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想象一下,自从麋鹿踏上西去的列车,流落到国外,它们会有怎样艰难的经历?
  生:长期的旅途奔波让一些麋鹿累病了。
  生:有些麋鹿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生病死了。
  生:麋鹿到国外经常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不安定,很辛苦。
  师:“颠沛流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麋鹿过着艰难的生活,四处流浪。
  这样,在想象中,学生理解丰富了“颠沛流离”这个词的意思。
  【结论】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透过它们的想象,我们窥视到了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个个词语,更是一幅幅五彩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魅力。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充斥着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而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形式几乎无暇关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离,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中,学以致用,实现读写结合。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细细品味,“守”本身就包含了“创”,要守住业就必须不断创业。有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的一切都在进步。就电脑来说,换代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如果创下电脑事业的企业只守着生产386,那么不管他的电脑造型如何美观,包装如何精美、豪华,相信现在的你要买电脑亦不会去抱回一台386。如此,可以想见该企业的发展方向——淘汰。唯有创新,继而生产486、586……才能守住自己的
语文教材正如教材编写者所说: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给学生的是语言习得的方法,是对语言领悟的能力,是对母语承载文化的认识和积累的途径。课文本身是单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局限的,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不是教好这篇课文而已,我们要毅然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使命和文化使命,就必定要站在课文之上,站在教材之上研究我们的课堂。课堂给予学生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我们用文本启发文本的阅读,用文字对文字的
【问题思索】  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  师:“竟然”是什么意思?  生1:想不到。  师:想不到什么?  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  师:怎么轻?  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  (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师:母亲挑的担子多重?  生4:100多斤。  师:猜猜妹妹大约有多重?  生5:大约40斤。  师:
一、切入话题,激趣导入    1.新年到了,听说动物王国决定召开一个庆功宴,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动物联欢晚会的热闹场面。)  2.原来这是一个表彰有贡献的动物的大会。看到什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  3.让我们来说说这些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有益的动物(出示课题),最后不仅要评出最佳表现奖,还要评出最佳听众和评点嘉宾。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演讲,听完后要抓住同学的发言进行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体验,以升华情感。如何让朗读富有个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呢?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雪儿》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撷取这一课的教学片断(第四自然段)与各位同仁共享。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这一要求,结合农村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课设计试图突出预设,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描写的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无论是校级评优课,还是区级的观摩课,当学生背着手、坐得笔直的时候,他们在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随着简洁的课堂导入,顺畅而又不乏精彩的教学流程呈现眼前,赞叹之余,也不免发现其中一些转瞬即逝的微小细节,犹如“美玉上的瑕疵”,观之有些不雅,反复思考,觉得值得一提!  现仅以一年级第二册《汉字真有趣》一课为例,选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段,进行剖析:    一、老师。您在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吗    
【摘要】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备课环节仍存在“教学目标”散乱的现象。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提出“教学点”这一概念,从单元整体教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以及学情(生源层次)等角度,精准地确定“教学点”,实现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点”的聚焦和转变,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点,统编教材,备课  长期以来,将语文课程目标错误地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话题源自课文内容,又是学生校园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只是观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采取现场模拟、“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个性风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增强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    教学目标    1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