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建构能力。但由于我们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以宽泛的单元人文主题组织安排学习文本,以有梯度的语文要素作为学习用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言语能力零散、跳跃、无序,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知识,特别是文本中人文感知,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建构一种完整而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可以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一、当下初中语文课堂“碎片化”的表现形式
   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呈现碎片化,缺少整体感,究其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教材特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几千年来,虽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目标在不断变化,但教学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化,指向的都是由“言”到“意”的言意共生,传言达意。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不像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也不像常识学科以活动项目推进人的课程能力发展。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决定了学生不断在二者之间进迁移,让学生不断在跳跃中回环,在零散中聚合,在综合中单一,势必造成知识的“碎片化”。《背影》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学生对朱自清的认识是单一的,只有“父子情深”的记忆,如果想要了解朱自清的爱国之心,朱自清的散文造诣,还需要引入其它的文本。
   (二)师资力量
   语文学习的过程无刻不有,无处不在。作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关注到三个年段、六个学期、四十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完全掌握编写意图,发现编写规律,找到教学要点,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才能够实现教学整体化的建构。首先是人文主题教学方法的整体化,其次是人文主题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最后是人文主题教学过程的整体化。
   (三)认知思维
   语文知识不是一个系统化的呈现,言语实践的活动也是散落于不同的学习单元。在文本解读中,统编版初中教材各单元的内容不同,有写人的、有纪实的、有写景的、有文言文,限定的主体是“初中语文”,实施的对象是“中学生”。由于中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建构起整体意识,让人文主题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整体认知。《背影》的教学思维逻辑简单,围绕四次“背影”作为主线,串起整个事情过程。这是从“人文性”出发的,如果从“工具性”角度出发,这课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与单元中其他课文没有实现“上联下挂”。
   二、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整体化”的教学走向
   言语学习的整体建构要想实现知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就需要对语文学科当中所蕴含的语文能力交融发展,让学生在言意互换当中,提高思维能力,走向语文审美,实现语文的言意共生。
   (一)在課文整体学习中感受人文主题
   统编版语文教材按照一定的人文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但这些主题指向的都是人文性。我们知道,要想实现知识的固化,需要连续从知识本体处出发,进行反复的巩固。所以我们要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提炼,找出需要反复固化的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回忆散文《背影》,老师带来了一组词语,自由的朗读:
   出示:祸不单行 狼藉 踌躇 惨淡 蹒跚
其他文献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篇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玛蒂尔德的研究上,而对小说人物之一路瓦栽先生常常被忽略。路瓦栽先生在我们读者和玛蒂尔德眼里似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同时在整篇文章中,单从字数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给予路瓦栽先生的笔墨与玛蒂尔德相比也少的可怜,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他。我们不经要问,既然路瓦栽先生如此多余且被忽略,为什么作者不把他直接从文章中删除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土壤,决定着写作的广度和深度。囿于乡村生活,与自然更亲密的相处、和劳动更密切的接触、对现实更真实的感知等生活体验恰是乡村学生的创作优势。由此衍生的丰富而最具感染力的写作素材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大脑深处,可惜受制于思维的壁垒。   一、活动缘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   一、朗读?朗诵?诵读!   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
现代诗歌展现出了中国五四至建国期间广阔的历史画卷以及此时代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中国近代史。尽管如此,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习作要求都会写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一条,然而诗歌恰是最能展现学生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诗歌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之一,能够从音乐角度上展示现代诗歌的魅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所强调的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全面发展(“完人”)、情感交流以及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也与我国新课改以来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鉴赏文学作品”、“提升思维品质”的课程目标以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元素不谋而合。   然而,从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际情况来看,人本主义教学观与高中语文教学并
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重要的手法叫“留白”,留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艺术欣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赋予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留白的说法,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的是作者刻意为之,有的则是解读者所发现的。无论什么样的成因,也都让文学作品的解读者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个经典的作品,也就是《陈太丘与友期》,这是一篇选自刘义庆编写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学质量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提示,指为学生呈现材料的清晰度;二是参与,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反馈矫正程序。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第三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译自英文“feed back”,其本意为“反哺”“回复”“回赠”。[1]我们把对当前说话人话语的回应叫做反馈语(backchannels)[2]。课堂反馈指课堂上双向和多
一、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缘由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语言能力中读和写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能力中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中阶段,不愿主动积极发言,课堂上也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对中职语文传统单篇阅读的突破,是中职生对整本书所呈现世界形成的较为清晰的特定文化认知,是中职生各种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推动中职生认知水平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中职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综述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关于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指导和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规定的三大专业任务群之一,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文学阅读与写作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代表着语文教学重视实用性和思辨性以及文学教育的取向,这三大任务群学分的设置虽然有些诧异,但其重要性却是相同的。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能展示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为全新的任务群,其也代表着全新内涵,对其内涵与课程价值以及实施的策略进行分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借鉴。   一、“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