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地域文化赏语文情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语文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渗透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地方味与语文味紧密贴合。所谓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地方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风俗、环境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地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让学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里,感受风土人情,品悟语文情韵。因此,笔者就2017年苏州语文中考试题这一特点作简要评述与思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语文情韵;地方味;语文味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说到苏州,我们不禁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的画面:撑起一把油纸伞,走进平江路,走进雨巷中,听雨声的滴滴答答,一寸一寸感受雨的清澈与细微。湿漉漉的路面把这小巷衬得玲珑剔透,意味深长。小桥流水的苏州,宛若含苞的白莲,质朴而雅致地静静盛开。
  作为当今中国理想化城市的一个缩影,它一面保留着质朴,幽致的文化底蕴,一面在经济上新颖时尚,气象万千。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穿透历史,留存至今,而这正是苏州人文精神的最特别之处。因此,对于苏州的中学生,无论是老苏州人还是新苏州人,都应该,也必须去感受浓郁的地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徜徉,在丰富的文学中欣赏。自然,在今年苏州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命题组就将地方味与语文味紧密贴合,撷地域文化,让学生赏语文情韵。这也对我们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一、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平江路
  识字与写字能力,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初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能力。对于这项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我们通常会将试题的第一题设置为看拼音写词语。而这种题型的考查方式不一。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多为直接写下拼音,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当然,有时也会采用选取一段话,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拼音补充完整。本次中考所采取的形式为后者。让学生阅读一段话,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设置这样的形式,有利于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中,去回忆并思考所填汉字的写法和用法,易于发散思维,有所联想,放松心情,增强做题的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正确率。
  对于语段的选择,命题组动了一番脑筋。围绕苏州的地方特色,选取平江路为描写对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这条老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韵和人们闲适雅致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所填之词难度不大,学生在这样的文字中不但没有了初做试题时的紧张不安,反而多了几分从容淡定。似乎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自己所在城市、所熟悉的平江路,踏着青石板路,留下串串足迹,融入在老街的静谧与清幽之中。这无疑让学生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滋养。我想,这才是做语文试题应该有的独特感受,也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的表现形式。地方味与语文味的完美结合,学生不再是为了分数而做题,而是充分享受其中的意蕴而答题,因为他们在做属于自己的语文题。
  二、 温醇沧桑,典雅婉转——昆曲
  对于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而“读”与“写”尤为重要。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或明确所写对象的特点,这就得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概括和运用能力。所以,这种题型在考试中出现几率较大,本次中考也不例外。
  作为一道语用题,借以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命题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用几个短语概括昆曲的特点(其中至少一个是主谓短语),含标点不超过40个字。就题型而言,学生驾轻就熟,平时不乏训练。就题干内容而言,选取苏州的地方戏——昆曲,学生对此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学生比较熟悉,在阅读前就能对昆曲特点说出一二。因此,本题难度适中。这段文字用优美的语言诠释了昆曲悠久的历史,如酒般温醇,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词曲典雅,行腔婉转,影响较大的特点。学生在文字中似乎又听到了哀艳婉转的《牡丹亭》,似乎又回忆起昆曲如行云流水般道不尽的良辰美景。
  这段文字对学生而言,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在读中欣赏,在昆曲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在概括特点的过程中,品悟地方文化所展現的语文情韵,也不禁为自己能在这方土地上学习生活而感到幸福和满足。
  三、 雨打扁舟,借酒消愁——过吴江
  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运用于诗歌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深入解读诗歌,采用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共鸣,要跨越时空与作者心有灵犀一解其味。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学生应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教师在诗歌课堂上应重视诗意的回归,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感悟中,把诗学“活”。如果学生一味死记书本中老师所讲的诗歌笔记,那么就很难灵活运用于课外的诗歌鉴赏题,未能达到将诗学“活”的目的。因此,本次中考诗歌鉴赏题即能考查学生的灵活迁移的能力与诗词理解运用的能力,区分度较高。
  在命题时,出题者依然注重地方味与语文味的贴合,选择了蒋捷的一首词《一剪梅舟过吴江》。
  吴江,在苏州的最南端,历史悠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老苏州人。看到“吴江”二字,给不少学生心中增添了几分亲切感。结合注解,学生了解词人的作词背景:是在南宋亡后,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期间,由此能初步感受词人心中的些许愁绪。这首词,学生读来看似陌生,实则运用广泛。词中的这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作文中时有出现。读完这首词,学生应联想到李煜的《虞美人》和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它们都是景与情结合,凸显“愁”字。李煜的词将愁绪比作春水,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亡国君主的愁绪绵延深长;李白的诗借酒浇愁,而愁更愁,愁与水联系在一起,言愁之连续不断。而蒋词依然以酒排遣愁绪,直抒胸臆,雨打扁舟,又以雨水渲染愁绪,情景交融,期待归家后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最后通过时序的暗示,以形象化的表达,抒发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因此,这道诗词鉴赏题,学生在灵活迁移,并结合注解明确背景,理解诗意之后,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本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写”,总结分析思路和答题角度,才能灵活应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走进绚丽的诗歌审美殿堂。
  四、 历史变迁,震川受任——记沧浪亭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学生失分的一大方面。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缺乏必要的积累与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每讲过的课内和课外文言文,都有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现象需要整理摘录,巩固复习。只有熟记于心,方能举一反三,灵活应对。
  本次中考文言文阅读依然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选取课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课外归有光的《沧浪亭记》。这两篇文章都采用“记”的形式,叙述完整,思路清晰。归有光是苏州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经历了历史变迁,环境清幽古朴,山与水相映成趣。全文是归有光应佛徒文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传记。选段着重介绍了自己写记的原因和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学生在做这篇阅读时自然可以结合自己对沧浪亭的了解,进一步分析选段大意,难度不大。这道题又将地域文化恰如其分地与语文情韵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桃花源记》的问题设置是经常考察的词意理解和重要语句分析。本次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减少失分,提升了答题的准确率。然而,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又不免让我产生思考。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 翻译 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这也是我在学生时代时,老师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但是,有时我也会心生疑问,“字字落实”真的有必要吗?我们真的能够帮学生做到“字字落实”吗?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他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没有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我们确实要下功夫落实。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他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解”“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因此,“字字落实”没有必要。
  每讲一篇文言文,我总是很认真地备课,查阅并搜集资料,与同事反复讨论交流,希望帮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但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仍有相当数量的字句落实不了,特别是那些虚词。同时,在实际课堂上,从学生反馈的意见上来看,大家很反对老师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大家好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与获得。学生缺乏自主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产生了厌倦情绪。也就有了学生之间流传的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所以,文言文教学无需“字字落实”,切忌串讲翻译。正如新课标所言:“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他們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整体感知。”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教师指导理解、积累与学生自学、归纳学法相结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其实,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诗歌教学还是基础知识运用方面的教学与指导,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学语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五、 撷地域文化,赏语文情韵——思与行
  从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不难发现,地域文化已然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渗透在诸多题型当中,有利于让学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里,感受风土人情,品悟语文情韵。这便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阅读、多了解、多搜集有关本土特色的相关文学作品,设计整合成多种题型,在学案上有所体现。通过让学生积累运用、对比阅读、训练巩固、迁移提升,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于地域文化中赏语文情韵。
  参考文献:
  [1]胡云信.语文教学要吸收本土文化滋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7).
  [2]杨华当.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2).
  作者简介:
  陈媛捷,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课部分的培养,要求中职学校加大对学生英语的教学力度。但是由于中职学生本身所有的英语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制约发展。本文以烹饪学为例,探讨中职英语在就业导向下所面临的教学改革,对中职学校传统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改革方法,重点讨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学生对学习观念的转变,以此提高中职烹饪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互动、情感对话的过程。决定课堂学习品质的除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设备)和技术条件(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另一种力量——亲和的课堂味道。而“亲和课堂”正是提倡在课堂中要亲近学生、亲近教师、亲近知识、亲近规律,展现亲切而又醇厚的“亲和”画面。让师生亲和互动,让教学回归本真,构筑生命意义完整的本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亲和;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只有尊重师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把每一
摘要:扬州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涵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本文阐述了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了扬州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德育运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促进扬州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德育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德育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加强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
摘 要: 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发展,积极发现问题并寻找处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较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怎样构建高效生态课堂,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去挖掘这片沃土。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建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改善和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摘要:二级学院团学干部是各类型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但是仍有部分团学干部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整体的发展。因此团学干部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种相关措施方法为辅助平台促进良性发展。  关键词:二级学院;团学干部;角色定位  团学组织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群体中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希望能担任学生干部以全面锻炼和培养自身能力。事实证明,在大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在走入工作岗
摘要: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获得了更多的便利化,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在很多时候初中语文教学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与初中语文的融合,继而尝试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伴随着初中教育投入的加大,初中语文教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
摘 要:本文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初步尝试和实践效果,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情境教学的创设和使用,纠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某些弊端,更新了陈旧教学观念与方法,达到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掘探究潜能的教学目标,最终为历史教学育人目标和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境教学;主体;探究;创设  一、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他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他们觉得历史课远离现实生活,枯燥乏味。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的前提或者指导工作,往往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积极的探究教学设计的相关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内容,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关参考。文章结合实际经验,就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邓稼先》;教学效果  一、 引言  教学设计工作的完善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愿学。本文中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学更有效,更富有活力。  关键词:兴趣;物理;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丰富多彩、奇妙生动的物理学,充满着吸引力和刺激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素材,丰富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趣味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需要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向教师提出来是教学活动完成的前提。但是当今大部分学生有问题却不敢问,不知道该向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许多初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在当今的教学当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工作中必须对这一情况重视起来。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