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并不是说把语文课堂内的精读都背过了,语文就学好了,成绩就能得到提高。只有把课外的阅读和课内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外的大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真正的语文能力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
  目前初中生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课业负担也很重,属于自己的课外时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课外阅读更没有动力和兴趣。即便有的学生偶尔读些书,也是更习惯于网络搜索或一些武侠、言情小说之类。如果学习成绩再有些波动,家长就更对课外阅读深恶痛绝,恨不得都一烧了之,我就见过有的家长连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都禁止。其实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是经验智慧的总结还是感情的抒发,最终都是以不同的文章著述、不同的文字向读者展示着自己的存在和丰富多彩。初中生通过阅读了解、认识其他学科,学到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架构起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提高自己鉴别文化的能力。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学生认识了聪慧的诸葛亮;通过阅读唐诗宋词,学生知道了韵律的美;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万千的物理现象等等。这些课外阅读得来的知识,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让背几篇课文就能得到的,同样,在阅读中思考从而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更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探索兴趣,如果选择读物得当,还能对他们性格的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增强其理解能力。人的思维能力会在阅读、计算及写作中得到锻炼。持续的阅读会让人的思维更缜密,语文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课外阅读还能改善单一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从而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由此可见,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个好朋友,观点的相似、思想的交流,有利于一个人好品德的形成。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章节的同时,应提醒学生关注有关的课外知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学生继续进行深阅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相关的文章阅读。
  1.经典名著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深刻的内涵以及绝妙的语言影响了很多人。中学课本中有些篇目节选于经典名著,学习完这些篇目后,老师可以另外设置一些问题,引导他们从学习片段到阅读整个经典。例如在学习《红楼梦》后,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如何?她和薛宝钗的性格有何不同?她们最后的结局怎样?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自觉地去阅读整个经典。
  2.将课文内容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扩展法,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课文发生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果进行简单概括,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向课外延伸。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教师可以先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荆轲刺秦王发生的背景,查阅相关的古文工具书理解文章的语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对荆轲行为的看法,介绍、推荐有关六国相继灭亡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无形中扩大了阅读量,同时也提高了古汉语的水平,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教师应积极适当地进行引导
  
  现在的中学生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有强烈的关注意识。因此,教师要在引导上下一些工夫,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又要把读什么书的选择权交给他们。只有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
  
  三、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
  
  在上阅读课时,让学生看他们自己想看的书,并把那些描写得非常精彩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看看这些地方到底好在哪。当在课堂上有学生说出一些精彩的词语或者语句时,就给予赞扬;当有学生能够说出一些课堂上无法涉及的科学知识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学生说出知识的来源,推荐相关的著作等等。这样,以兴趣为基础,以典型事例为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阅读。
  四、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现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摘取有用的信息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精读、泛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提高阅读效率。对于课本上的必读课文或者经典名篇要采用精读法,特别精彩的地方甚至需要记忆。对于小说、故事类的文章则可使用略读法,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即可。而一些杂志、报纸类,可采用浏览法,大致看下标题,有的内容甚至可以不看也可猜出意思。当然以上方法在一本书中也可以交叉使用。如此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量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广泛的阅读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五、让阅读给学生带来成就与自豪感
  
  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到台前,说说最近读的某本书,也可以是某条新闻,甚至是自己遇到的某件趣事……通过这些,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观察带来的成就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演说进行及时地点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到月底老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评出“故事大王”“阅读先锋”“小小科学家”等,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势必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进行更广泛地阅读。
  
  六、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根据课本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辩论,定期举办故事会、读书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这种兴趣养成习惯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对于教师来说,培养自己学生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拘于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更要从自身做起,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于阅读的重视,也会受到熏陶,进而使学生热爱阅读,自由地飞翔在知识的辽阔天空。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水塘。  水塘清浅,微风徐来,涟漪顿开。我栖居于这个水塘,在我看来,水塘孕育了我,我的全部便是水塘。渐渐地,我发觉到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源于一种最原始的冲动,那力量就潜藏于我的灵魂深处,但久久不得释放。  我的一切生活便是在一团褐色的水草中“等待”。等待日上三竿,等待明月悬空;等待迷失方向的小鱼成为我的腹中之物,等待下一秒一只更强大的动物将我吞没。生活对我来说,就如同一场面
【摘要】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阐述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作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呢?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丰富
学生学习与实践脱轨,对社会生活缺乏关注,情感比较淡漠等。制约了学生心智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实践,关注民生,升华情感呢?教师的创新设计至关重要。下面本文仅就“小麦耕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