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阐述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作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呢?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丰富的知识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现在绝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面狭窄,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光顾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所以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一些小学、初中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语言干巴,内容空洞是情理中事,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对策解决问题:
  以人为本,把阅读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走作文的正道——广泛阅读,增强语感,丰富文化底蕴,积累素材,建立知识储备的仓库,同时认识客观世界,感悟生活,引作文之活水。
  阅读的材料:①是《语文读本》。阅读《语文读本》可实行点读法:延伸性的文章在学习课文之后马上读,趁热打铁,与课文中的知识挂钩,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知识面;知识性的文章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提纲,归纳出知识要点,默记数遍即可;鉴赏性的文章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根据老师指出的鉴赏要点,学生自己去领悟。
  ②是时文选读。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精选一些文章,编发《时文选读》,学生大都对《时文选读》兴趣浓厚,阅读效果会很好。
  ③是坚持每节语文课前记一句名言,或背一首古代诗词。只有多读多吟,才能获得写作必备的起码的文字功底。
  ④是利用寒暑假,落实每个学生至少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任务。只有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书,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且用词恰当,语句流畅,内容充实,析理深刻。
  (二)创设和优化思维环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这个特定的环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它环境,切实注意多方面创设和优化思维环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1)在课堂外,班级可以自己创办学生刊物或开辟一个作文园地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这样一个平台,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的成就感中强化作文的动机。还可以有效利用班级中的图书柜,面向全班征集好书,并向全班同学出借,还可以定时更换图书等。这样,使全班同学处于一种优良的阅读环境中,不但积累了知识,更能够从书本中学到很多的思维方法。
  (2)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课堂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做起:
  A训练学生从多角度立意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古人也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开阔思路,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除了一般性的想象,联想作文法外,我们还可以另辟蹊径,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或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但是逆向思维要注意:1.立意不要和公共道德观相悖。2.不能任何事都能反弹琵琶。如:人们公认的道理、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等。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B.训练学生从多方面选材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如以“变化”为题,以反映祖国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心,让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作文。学生可以选择从大的材料入手: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等;也可以从较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邻居家的变化、外婆家的变化等;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泥路——石子路——水泥路——高速公路);房子的变化(草棚——瓦房——楼房);夏天降温工具的变化(扇子——电风扇——空调)等等。这种训练可以取得提高作文能力与发展思维能力同步的效果。
  其实,我们觉得语文课文是一个最好的素材库,在写作文时,很多同学往往不懂的从课文中选取材料,而只会引用一般性的材料,而使作文流于通俗。
  C.训练学生采用多样化体裁
  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受网络小说和社会上一些刊物的影响,写出的作文其体裁往往是“四不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训练他们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明确文体的作文。如:以“菊花”为题材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菊花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一般记叙文,描写菊花的色、形、味、赞美菊花的美;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菊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也可以写成游记,记下观赏菊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还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像菊花那样不畏寒霜具有顽强品格的人们。由于文体不同,作文多姿多彩,富有新意。同时也避免了体裁的单一化的问题。
  D.让学生学会多形式表达
  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地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把教育过程的双主体共同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从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错位。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
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师德思想,如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荀子的“尊严而惮”;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如今,时代的飞速发展赋予了师德新的内涵: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团结合作、不断
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水塘。  水塘清浅,微风徐来,涟漪顿开。我栖居于这个水塘,在我看来,水塘孕育了我,我的全部便是水塘。渐渐地,我发觉到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源于一种最原始的冲动,那力量就潜藏于我的灵魂深处,但久久不得释放。  我的一切生活便是在一团褐色的水草中“等待”。等待日上三竿,等待明月悬空;等待迷失方向的小鱼成为我的腹中之物,等待下一秒一只更强大的动物将我吞没。生活对我来说,就如同一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