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学”掩盖下的“学不好”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厌学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模式
  与其他治疗模式相比,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SFBT)强调语言的准确运用,语言的运用步骤:刚开始接触时治疗目标的磋商—朝向美好生活历程的评估—找出当事人成功达成目标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SFBT以“正向为焦点的思考”“例外带来解决之道”“改变永远在发生”等治疗信念,以及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和丰富的问句技术等特点,成为后现代独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疗学派。
  由于SFBT尊重当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假定所有当事人都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生活,辅导者这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信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股积极的促进力量。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高涨时期,容易夸大自身的情绪感受,陷入情绪漩涡,从而忽视自身的成长力量,无法解决问题。SFBT能帮助学生了解事情也有运作良好的时刻,协助他们发现与内在这个小小的成功、力量、资源对话,可以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勇气,从而解决更大的问题。
  在学校咨询工作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一般的适应性问题,相当一部分以短期咨询模式为主,因此SFBT模式中理念和技巧,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本案例以SFBT模式疗法为主,结合针对初二级一名学生的厌学心理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二、来访者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小马(化名),男,初二级学生,个性开朗,单亲家庭,独子,与母亲同住。外表帅气,在班级里人缘尚可,尤其得到女生青睐。该生成绩中下,想进入艺术班学习,但成绩不够突出也不够稳定。进入初二后,该生出现了厌学心理,课堂表现不佳,表示压力很大。小马认为,在学校里很没有自由,上学没用,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因此“不相信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出路”。初二下学期,面临初三分班的压力,心理压力陡增。和自己要好的四个朋友平时不怎么学习,但成绩都很好,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成绩却差强人意。来咨询室之前,小马停学在家待了一个星期,期间大部分时间在玩电脑游戏,但正常的生活作息未乱。班主任、同学多次劝说都没有返校,直到最近,小马觉得“始终放不下”,因此决定回来。
  2.心理原因分析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太大,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产生强烈冲突和矛盾时,个体就会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好,使自己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在本案例中,小马自身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层,但是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给自己设置了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导致内心冲突加大,并在外界压力(分班的压力、同伴成绩优秀带来的压力、母亲的期待等)下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不安。努力之后见不到显著效果,小马的自我价值感更是屡遭挫折,于是小马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采用否定学习价值,否定教育制度(“读书没什么好处,不读书同样可以成功”等)来保全自我,用“不想学”来掩盖“学不好”。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适当的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恰当、力所能及的目标,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信自尊,使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象。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适度差距会产生适度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发挥最佳的能力水平。但是过度的压力,不合理的学习期待则可能给人带来较大的身心危害。
  三、心理辅导过程
  确定小马的表现和心理成因之后,整个心理辅导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澄清问题,建构合理目标的对话阶段
  此阶段首先了解来访者停学在家的生活状况,排除来访者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询问其回家的感受,了解其回校的动机,进而澄清其厌学心理背后的情绪和信念。用数字评分评估他学习状态的现状和他对自身的期待,用数字呈现问题可以使问题明朗清晰,帮助他感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与大人对话,有足够的才智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的状态分数是1~10分,1表示状态最差,完全无法看书,10表示状态最佳,晚自修时书本的内容看完之后仍能记得大部分内容。辅导教师问,他现在处于1~10分之间的哪个分数,哪个分数是经过努力和控制后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他回答目前学习状态为4分,他对自身的期待是8分或9分。
  SFBT强调正向关注,在来访者为自己选定了理想状态分数之后,辅导教师再次切入重点——“想象一下,假如你真的达到了刚刚选定的理想状态,你觉得你会是什么样子的?正在做什么?”第一个问题旨在让他意识到,达到理想状态是可控的,能实现的,强化他对问题的掌控感;第二个问题类似于SFBT所说的“奇迹问题”,“奇迹问题”旨在帮助他走出情绪陷阱,让他在想象和描述过程中体验成功情境,清楚地看到自身的改变,达到超越困扰的效果。
  在来访者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已经在重新塑造生活,在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他窥见自己不同的学习形态的同时,也会感受到自身是有能力的。进一步了解和澄清发现,在他描绘的理想状态下,他每天都能努力学习,努力的结果是学习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关注。至此,辅导教师发现他一系列“不想学”的念头背后,除了对自身定位过高之后,更是一种逃避,逃避“不会学、学不好的自己”,因此辅导教师在其描述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正面回应,肯定其积极性和上进心,强化其行动力,调整目标的操作性。
  2.第二阶段:整理思绪,对来访者提及的解决方案进行有效反馈和引导
  咨询告一段落,辅导教师和来访者一起各自静默思考两分钟,即SFBT所说的“思考休息”,之后对第一阶段来访者所提及的问题及尝试过的问题解决途径作简单的小结和反馈。此阶段的重点放在对问题解决策略有效性的探讨上——“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相差了大约五分,你觉得要缩短两者的距离需要做什么?或者,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从现状向理想状态迈进?”“在你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是否曾经出现过你所描绘的理想状态,当时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激发了你保持这种状态?你有什么感受?”   在此阶段,除了SFBT模式之外,还需要借鉴认知疗法的技术,冲击他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构建新的行为理念。如当他提到“读书没有用,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没读过什么书”,辅导教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辅导:
  (1)面质——“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没读过什么书”的依据是什么,现实是否真的如此,即使有这样的例子,比例是多大;
  (2)解释“合理化”——他提到讨厌学习,但是深入交流之后发现其实他内心深处希望能成为学习优秀的同学中的一员,在初一时也曾经非常用功但效果不显著,因此产生了“酸葡萄心理”,用“不想学”掩盖“学不好”,以此来自我防御、维护自我价值;
  (3)自我暴露,辅导教师自我暴露在高中阶段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质疑,以及成熟之后对读书之路的感悟。
  3.第三阶段:正向反馈,布置家庭作业
  咨询结束之前,再次对来访者表现出来的正面特质表示接纳和肯定,对他提到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和反馈,布置功课——在现实中细心观察理想状态出现之前、当时以及之后都发生了什么?留意体会每次细微变化背后的成就感,主要是让他在现实中关注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并澄清问题的解决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再细微的变化也算是进步。
  四、咨询总结
  来访者在咨询结束之后表示对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回归学习生活后情绪稳定,课堂表现恢复正常,能专心听课。
  SFBT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心理治疗模式虽然仍然缺乏一定理论根基,但其理念和技巧值得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推广,原因有三:首先,SFBT模式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对于正在构建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咨询过程中辅导教师一定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在校学生的一般适应问题通常只需短期咨询,SFBT旨在短期内直接切入问题关键区,节省了许多时间,更能凸显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用;最后,SFBT的一些技巧具体可感,如“评分问题”“奇迹问题”等,学生更容易参与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挥积极能动性。
  当然,对于某些发展性问题,单纯使用SFBT模式就显得薄弱且无法解决问题根本,此时就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模式开展治疗,各取所长,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旗峰中学,佛山,5282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在古代的一些民族中,盛行着某种招魂的仪式。每当其成员面临危险或遭遇死亡时,人们就举行这种庄严的典礼,试图唤回那散佚了的魂魄,恢复其精神。屈原的名篇之一《招魂》,便是这种古老礼仪的艺术再现。从诗中所写的主持者的郑重致意、浑洒淋漓的招辞,以及最后那一声“魂兮归来哀江南”的悠长而悲怆的呼号中,都不难体会这种仪式是如何地隆重和动人心魄。这种呼唤生命的声音,也同样响彻在中国古代的诗坛上。一些批评家在诗的祭坛
在近期的老舍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种视野开阔、新人辈出的局面,这是令人兴奋的,但也必须看到老舍研究的进展仍然还是不快的。这除了研究者的素质、条件之外,缺乏象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研究那样完备的资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了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老舍研究资料》,真令人感到由衷的喜悦。  虽然近年来不断有老舍研究的某一方面的资料出现,现这部书仍然具有开创的意义。其中“生
为了查找近年来国外钢结构建筑的新颖案例,我在互联网上四处游荡,很偶然地走进一位美国艺术家的个人网站。他的代表作是一些尺寸较大的公共雕塑,摆放在公园里、城市建筑前的广场上,以钢管和钢索精巧地组装而成。纤细的钢索像琴弦一样紧绷着,似有若无。闪亮的钢管仿佛摆脱了重力,飘浮在空中。仅仅看到几张照片,我就对这些作品一见钟情。叹服之余,我发现自己从未听说过这位艺术家的名字,无论是英文的“Kenneth Sne
诗人叫朱夏,字小可,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在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方面累建功勋,在地质科学的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朱夏从十余岁即开始诗词写作,直至古稀之年从未辍笔,平生所积不下千余首,一九九○年逝世后,地质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朱夏诗词选集》,苏渊雷为之作序,赞他“秉性高洁,怀抱热情,学者诗人,二而一之。”其父朱奇,字大可,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已是知名诗人,著有《耽寂宦诗》,诗坛耆宿陈石遗在二十年代
“有多少人从阅读一本书而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如是说。被奉为“自然文学先驱”的梭罗,虽然生前并未实现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然而,在逝后,他的影响却带动着一代又一代自然文学作家,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执教的约瑟夫·伍德·克鲁奇(Joseph Wood Krutch),他学养渊深,集大学教授、传记作家、著名撰稿人、戏剧及社会评论家于
《板桥诗词撷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选板桥诗词一○三首,并作了简要的注解和分析,十分有益。但注解尚嫌粗疏,有些地方甚至有错误,现摘出几条,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选注者陈书良同志及方家。    一、“象山”是山    板桥诗《送友人焦山读书》开头云:“焦山须从象山渡,参差上下一江树。”陈注:“象山:县名,在浙江省东部。”(《板桥诗词撷英》8页)  浙江省东部的象山县距镇江的焦山,其间数百里,为什么上焦
《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林兴宅《古诗探秘三题》一文,阐释了三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不仅从心理学角度谈到了文艺欣赏,实际也涉及了一个文艺生理学问题。  林文说:“人类对速度的审美愉悦是根源于人类对‘快’的感觉的心理追求。……人类一方面追求寿命之长,另一方面又唯快是乐。有了快的感觉,才感到舒服”。快的感觉,就是人对于时间的错觉,这种错觉能给人们带来舒服之感,我以为,这首先依赖生
香港三联书店的《海外文丛》时常给我们带来域外文坛的信息。由于《文丛》出版未久,更由于我们未能遍读已出各册,所以还不能领略出版者提出的“名家辈出,佳作纷陈”的盛况。但是,即使如此,已有的信息已经很令孤陋如我辈者感谢不置了。  我这感想是在读了《海外文丛》中《非马集》之后特别尖锐地感觉到的。诗人非马,内地读者想必知之甚少。他在海峡那边出生、长大,同我们这个环境当然是隔膜甚深。但是经过同故国的同行的交往
〔关键词〕绘本;心理活动课;小学生;社会交往  【活动背景】  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社会交往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合作,形成社会意识等,逐步形成和发展各自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小学生出现了各种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研究小学生的社会交往心理,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心理辅导,对于促进小学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所出《唐宋八大家的故事》一书第141页云:“欧阳修从颍州(今安徽阜阳)前往江宁(今南京)上任,路过陈州”,读后颇为诧异:江宁在颍州东南,陈州(今淮阳)在颍州西北,从颍州到江宁,怎能路过陈州?近读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公自颍移南京过陈”,始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误把北宋时南京(今商丘)当作“今南京”。  该书前言说,此书是“给广大少年儿童写一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课外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