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心理调查问卷提出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健康特点为缺乏自信心、对大学生活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目标迷失与徘徊而导致迷惘,但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培养自信心、培养竞争中的合作心理品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等方式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77-02
大学生群体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一直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其差异性。湛江师范学院作为一个粤西地区的非重点类师范院校,农村生源及贫困生相对较多,而且作为人民教师的储备军,刚迈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们的心理状况如何,是否具有其特殊性?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为回答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人利用担任湛江师范学院某一大一新生班班主任的便利,对该班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现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如
下。
一、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呈现较差的乐群性、稳定性,相对的,有较强的忧虑性和紧张性[2]。从而表现出如下心理特点:
1、缺乏自信心
对该班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1.1%的学生有时不太自信,5.5%的学生不自信。认为自己较自信的仅占30.5%。分析可能的原因为:第一,自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湛江师范学院作为非重点类高校,致使部分对自己高要求的学生产生较强的失落感。该班学生50%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有55.5%的学生最希望改变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第二,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失去对目前学习能力及将来工作的信心。在本班调查中,只有33.3%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其余学生表示很一般或不喜欢但没得选择。第三,对自己的相貌满意度较低。对自己相貌非常满意的仅占5.5%,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相貌仅仅为一般,另有19.4%表示很不满意。
2、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造成紧张、焦虑
大一新生经历少,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一是与人交往上,第一次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第一次与众多不同家乡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共同生活,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担心[3]。在调查中,该班有58%的学生有时候担心或非常担心朋友不喜欢和自己呆在一起。而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常处于郁闷和烦躁的情绪当中。二是经济上,有36.1%的学生认为目前最大的挫折的经济困难。这包括部分真正受家庭经济拮据的困扰的学生,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受大学校园里“拜金主义”、“高消费”、“攀比”等不良风气影响和刺激的学生。一方面看着别人大把花钱,自己温饱都难,使得他们对“没钱”的困窘较为敏感。他们过多地考虑自身、家庭方面的因素,时刻担心得不到物质保障,从而加重了思想包袱而形成忧虑、紧张、抑郁、恐惧、焦虑等情绪[4]。三是自我评价上,由于这些学生通常都将读书视为唯一出路,往往将学习目标定位过高,想通过优异成绩改变现状,但大学生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激烈的竞争导致他们的目标与实际现状偏差较大,从而产生自责,从内心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改变现状。严重发展下去,渐渐成为了紧张焦虑的情绪[5,6]。
3、情绪不稳定
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生活条件与理想中的大学殿堂形成强烈的反差。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与理想中富有情趣的大学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屡受挫折的现实自我与想象中的理想自我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不仅压抑他们潜力的发挥,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稳定性[7]。此外,大一新生刚步入成年期,情感性强,因此极易受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件的影响,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4、目标的迷失与徘徊导致迷惘
一方面,当终于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门时,许多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约束和激励着自己在高中埋头苦读的同学,便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想轻松畅快地玩乐一番。导致目标的完全丧失。另一方面,大学学习的特点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调动,学习习惯、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这与中学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让许多习惯于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的学生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目前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校风,使得学生除了要求学习成绩优秀,还要求学习以外的诸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体育、艺术才能等方面的突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将面临一个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过程。
5、学习能力较强
一年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敢作敢为。这使得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担任该班班主任过程中,本人曾为大部分学生提供过学习、生活、社交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发现该班级学生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开导,同时也发现他们表现出很强的接受性。
二、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
1、培养自信心
要让学生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在非重点高校也一样能成功的信念。所以在历次班会上,我都要向学生介绍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增强新生的对本校及本专业的信心。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绩虽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技能,师范类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娴熟的授课技能,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对于相貌,要学生意识到知性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8]。
2、培养竞争中的合作心理品质
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要使学生们懂得与人交往这门艺术需要慢慢摸索和培养。但是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以互相尊重为基础。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中,必须培养竞争中合作的心理品质。竞争有利于个人奋斗精神的唤起。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好胜心强,所以竞争中都会尽力干得比别人好。但只懂得竞争不懂得合作也是寸步难行的,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文化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它蕴藏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焦虑紧张或迷惘的情绪[8]。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这包括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开展“心理卫生活动周”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大一新生是一个敏感而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群体,及时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正确地引导在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奇,郭瞻予,张忠仁,等.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训梅.透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J].西北医学教育,2007,2,(15):302-303.
[3]祁恩诚.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及归因分析[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6):56-57.
[4]向建华,郑海祥,尹湘鹏.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0):165-166.
[5]曹海浪.家庭因素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78-79.
[6]张家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3-65
[7]许敏兰,张洪波,许娟等.安徽省有焦虑症状大学生的社会人口特征及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10-512.
[8]戴嘉宝.浅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54-55.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77-02
大学生群体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一直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其差异性。湛江师范学院作为一个粤西地区的非重点类师范院校,农村生源及贫困生相对较多,而且作为人民教师的储备军,刚迈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们的心理状况如何,是否具有其特殊性?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为回答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人利用担任湛江师范学院某一大一新生班班主任的便利,对该班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现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如
下。
一、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呈现较差的乐群性、稳定性,相对的,有较强的忧虑性和紧张性[2]。从而表现出如下心理特点:
1、缺乏自信心
对该班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1.1%的学生有时不太自信,5.5%的学生不自信。认为自己较自信的仅占30.5%。分析可能的原因为:第一,自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湛江师范学院作为非重点类高校,致使部分对自己高要求的学生产生较强的失落感。该班学生50%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有55.5%的学生最希望改变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第二,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失去对目前学习能力及将来工作的信心。在本班调查中,只有33.3%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其余学生表示很一般或不喜欢但没得选择。第三,对自己的相貌满意度较低。对自己相貌非常满意的仅占5.5%,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相貌仅仅为一般,另有19.4%表示很不满意。
2、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造成紧张、焦虑
大一新生经历少,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一是与人交往上,第一次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第一次与众多不同家乡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共同生活,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担心[3]。在调查中,该班有58%的学生有时候担心或非常担心朋友不喜欢和自己呆在一起。而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常处于郁闷和烦躁的情绪当中。二是经济上,有36.1%的学生认为目前最大的挫折的经济困难。这包括部分真正受家庭经济拮据的困扰的学生,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受大学校园里“拜金主义”、“高消费”、“攀比”等不良风气影响和刺激的学生。一方面看着别人大把花钱,自己温饱都难,使得他们对“没钱”的困窘较为敏感。他们过多地考虑自身、家庭方面的因素,时刻担心得不到物质保障,从而加重了思想包袱而形成忧虑、紧张、抑郁、恐惧、焦虑等情绪[4]。三是自我评价上,由于这些学生通常都将读书视为唯一出路,往往将学习目标定位过高,想通过优异成绩改变现状,但大学生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激烈的竞争导致他们的目标与实际现状偏差较大,从而产生自责,从内心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改变现状。严重发展下去,渐渐成为了紧张焦虑的情绪[5,6]。
3、情绪不稳定
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生活条件与理想中的大学殿堂形成强烈的反差。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与理想中富有情趣的大学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屡受挫折的现实自我与想象中的理想自我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不仅压抑他们潜力的发挥,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稳定性[7]。此外,大一新生刚步入成年期,情感性强,因此极易受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件的影响,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4、目标的迷失与徘徊导致迷惘
一方面,当终于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门时,许多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约束和激励着自己在高中埋头苦读的同学,便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想轻松畅快地玩乐一番。导致目标的完全丧失。另一方面,大学学习的特点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调动,学习习惯、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这与中学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让许多习惯于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的学生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目前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校风,使得学生除了要求学习成绩优秀,还要求学习以外的诸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体育、艺术才能等方面的突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将面临一个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过程。
5、学习能力较强
一年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敢作敢为。这使得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担任该班班主任过程中,本人曾为大部分学生提供过学习、生活、社交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发现该班级学生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开导,同时也发现他们表现出很强的接受性。
二、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
1、培养自信心
要让学生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在非重点高校也一样能成功的信念。所以在历次班会上,我都要向学生介绍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增强新生的对本校及本专业的信心。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绩虽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技能,师范类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娴熟的授课技能,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对于相貌,要学生意识到知性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8]。
2、培养竞争中的合作心理品质
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要使学生们懂得与人交往这门艺术需要慢慢摸索和培养。但是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以互相尊重为基础。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中,必须培养竞争中合作的心理品质。竞争有利于个人奋斗精神的唤起。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好胜心强,所以竞争中都会尽力干得比别人好。但只懂得竞争不懂得合作也是寸步难行的,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文化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它蕴藏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焦虑紧张或迷惘的情绪[8]。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这包括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开展“心理卫生活动周”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大一新生是一个敏感而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群体,及时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正确地引导在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奇,郭瞻予,张忠仁,等.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训梅.透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J].西北医学教育,2007,2,(15):302-303.
[3]祁恩诚.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及归因分析[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6):56-57.
[4]向建华,郑海祥,尹湘鹏.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0):165-166.
[5]曹海浪.家庭因素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78-79.
[6]张家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3-65
[7]许敏兰,张洪波,许娟等.安徽省有焦虑症状大学生的社会人口特征及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10-512.
[8]戴嘉宝.浅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