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教学需要创新。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应该以反映学生生活体验为主要内容,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特点,有真实的情感,鲜活的材料,独特的思维,巧妙的安排和个性化的语言。学习写作文,不能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想法,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勤于笔耕,不断练习,手熟才能生巧。
一、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要想学生学好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兴趣是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使教者和学生之间相互吸引并受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作文课中也需要幽默,适当加一些幽默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正如诗人拉布所说:“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老师、学生的幽默在作文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尺度,不能低俗,不能嘻嘻哈哈,一节课后,反而误了主业。
二、学生丰富的口语表达机会
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虽然以后文字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书面表达一定不好。因此,小学生作文应从口语表达练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都敢说,会说;而在自家祖母或外祖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到了学校,多数孤僻,不敢说话,作文课上好比“徐庶进曹营”,只出两只耳朵。因此,应多开展朗读比赛、词语顶针接龙等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每名学生都成为口语表达的能手,让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下,想说,敢说,逐渐达到会说。经过这种有意识地训练,逐渐消除学生在说话时的心理障碍。
三、为学生创设文字表达时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具体要求,可以让每名学生准备一个大小不一、薄厚不同的日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选集,自己为这本文选命名、涉及版面、插图,把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文章抄入本内,在同学间展示、交流,对自己满意的文章可以让家长在作文上写上批语,夸夸自己,进行文字鼓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平台,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审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要放过每一次大型活动。看电影、开运动会、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后都应要求学生把感受记录下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文字写生”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由一名同学做模特,在全体同学面前作出一种表情,摆出一种姿势,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后用文字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写观察日记读给同学们听,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办法。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写学生看得“懂”的作文评语
作文批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中所传导的语言、行为和个性、情感等信息的处理,作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它是教师与学生乃至家长沟通次数较多、范围较大的一种文字交流形式,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写评语时应考虑学生是否承受得了的问题,所以评语要精,要让学生真正懂了这个评语之后,按照这个要求认真改正。尤其对那些作文基础稍差的学生,切忌“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他们接受不了。评语一定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教师尽量不要修改学生的作文,要给他指出“一条路”,如何去走应由他自己去完成。例如,一名女学生因父母在政策允许下要了第二个孩子,使她由独生子女成了姐姐,心里十分恼火,怨恨父母“这么大的事竟然不和我商量”。她把这件事以《我有妹妹了》为题写成作文给教师看,教师感到没有真正体现小作者的情绪,包括听说妈妈要生小妹妹时的气愤,而见到可爱的小妹妹时不由自主地喜欢等都表达的不清楚。看完后,教师写了两句评语:“在你听到要有妹妹的消息时真的很气愤吗?怎样写才能让我感觉到你当时的样子?”学生看到评语后认真修改,然后让教师看够不够气愤,几次修改,终于抓准了当时的情绪,一篇真是、感人、充满童稚的作文终于呈现在教师眼前。正应了那句古话:“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八妙而。”
总之,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只有遵循作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拟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才能为学生今后作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充分体验生活真实,优化习作教学模式,张扬了学生的习作个性,使学生不但在习作中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且乐于用习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诞生的习作才精彩,才具有生活的灵性,才是形神兼备的、师生最满意的妙笔漫花。
一、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要想学生学好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兴趣是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使教者和学生之间相互吸引并受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作文课中也需要幽默,适当加一些幽默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正如诗人拉布所说:“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老师、学生的幽默在作文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尺度,不能低俗,不能嘻嘻哈哈,一节课后,反而误了主业。
二、学生丰富的口语表达机会
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虽然以后文字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书面表达一定不好。因此,小学生作文应从口语表达练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都敢说,会说;而在自家祖母或外祖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到了学校,多数孤僻,不敢说话,作文课上好比“徐庶进曹营”,只出两只耳朵。因此,应多开展朗读比赛、词语顶针接龙等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每名学生都成为口语表达的能手,让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下,想说,敢说,逐渐达到会说。经过这种有意识地训练,逐渐消除学生在说话时的心理障碍。
三、为学生创设文字表达时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具体要求,可以让每名学生准备一个大小不一、薄厚不同的日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选集,自己为这本文选命名、涉及版面、插图,把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文章抄入本内,在同学间展示、交流,对自己满意的文章可以让家长在作文上写上批语,夸夸自己,进行文字鼓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平台,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审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要放过每一次大型活动。看电影、开运动会、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后都应要求学生把感受记录下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文字写生”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由一名同学做模特,在全体同学面前作出一种表情,摆出一种姿势,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后用文字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写观察日记读给同学们听,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办法。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写学生看得“懂”的作文评语
作文批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中所传导的语言、行为和个性、情感等信息的处理,作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它是教师与学生乃至家长沟通次数较多、范围较大的一种文字交流形式,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写评语时应考虑学生是否承受得了的问题,所以评语要精,要让学生真正懂了这个评语之后,按照这个要求认真改正。尤其对那些作文基础稍差的学生,切忌“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他们接受不了。评语一定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教师尽量不要修改学生的作文,要给他指出“一条路”,如何去走应由他自己去完成。例如,一名女学生因父母在政策允许下要了第二个孩子,使她由独生子女成了姐姐,心里十分恼火,怨恨父母“这么大的事竟然不和我商量”。她把这件事以《我有妹妹了》为题写成作文给教师看,教师感到没有真正体现小作者的情绪,包括听说妈妈要生小妹妹时的气愤,而见到可爱的小妹妹时不由自主地喜欢等都表达的不清楚。看完后,教师写了两句评语:“在你听到要有妹妹的消息时真的很气愤吗?怎样写才能让我感觉到你当时的样子?”学生看到评语后认真修改,然后让教师看够不够气愤,几次修改,终于抓准了当时的情绪,一篇真是、感人、充满童稚的作文终于呈现在教师眼前。正应了那句古话:“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八妙而。”
总之,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只有遵循作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拟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才能为学生今后作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充分体验生活真实,优化习作教学模式,张扬了学生的习作个性,使学生不但在习作中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且乐于用习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诞生的习作才精彩,才具有生活的灵性,才是形神兼备的、师生最满意的妙笔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