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像而产生某种新颖思想的过程。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等思维过程,具有求异性、发散性、创造性等特点。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利用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具体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强大作用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举个例子:在教学“20减去15等于多少”时,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我扮演营业员,请两名学生(甲、乙)扮演顾客。甲买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学生表演完毕后我问:同学们,谁能根据刚才买东西的情景编一个应用题呢?学生们兴趣盎然,思考片刻纷纷举手。如“甲买了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两人一共用了多少钱?”“甲买了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甲比乙多用了多少钱?”“甲买了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乙比甲少用了多少钱?”等。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并顺势揭示课题。通过买东西这一情境,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并体验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进而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引入游戏
低年级儿童比较好动,游戏恰好符合他们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5根火柴摆出最好看的图形,看谁的手最巧,摆出的图形最好。学生兴趣很高,动手创造出了不少图案,如桌子、椅子、房子、五角星等。此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发散开了,学习兴趣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我先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把2根小棒分成两堆,看看能有几种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地学会了“6”的组成,这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你能把6根小棒分成3堆吗?试试看有几种方法?一会儿,学生的手纷纷举起:“老师,6可以分成1、2、3。”学生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笑容,仿佛他们就是发现者、探索者。我并不满足,接着又问:“6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最多可以分成几堆?”学生的情绪再一次出现高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发展创造思维
开放性的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思维、独立表达的机会,在面对开放性的练习时,学生必须探索、联结、有效地推理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使学生不断解答开放性有利于学习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类似于“苹果有3个,梨有5个,?“”2+( )≥6“等问题。要求学生补充问题或填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开展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行)特别强调,经组织小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这对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数学,全面发展数学才能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故事会、举办数学墙报、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生活趣事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种种渠道和良好条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外实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他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多创设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利用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具体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强大作用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举个例子:在教学“20减去15等于多少”时,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我扮演营业员,请两名学生(甲、乙)扮演顾客。甲买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学生表演完毕后我问:同学们,谁能根据刚才买东西的情景编一个应用题呢?学生们兴趣盎然,思考片刻纷纷举手。如“甲买了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两人一共用了多少钱?”“甲买了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甲比乙多用了多少钱?”“甲买了一个书包用了20元,乙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15元,乙比甲少用了多少钱?”等。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并顺势揭示课题。通过买东西这一情境,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并体验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进而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引入游戏
低年级儿童比较好动,游戏恰好符合他们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5根火柴摆出最好看的图形,看谁的手最巧,摆出的图形最好。学生兴趣很高,动手创造出了不少图案,如桌子、椅子、房子、五角星等。此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发散开了,学习兴趣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我先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把2根小棒分成两堆,看看能有几种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地学会了“6”的组成,这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你能把6根小棒分成3堆吗?试试看有几种方法?一会儿,学生的手纷纷举起:“老师,6可以分成1、2、3。”学生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笑容,仿佛他们就是发现者、探索者。我并不满足,接着又问:“6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最多可以分成几堆?”学生的情绪再一次出现高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发展创造思维
开放性的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思维、独立表达的机会,在面对开放性的练习时,学生必须探索、联结、有效地推理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使学生不断解答开放性有利于学习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类似于“苹果有3个,梨有5个,?“”2+( )≥6“等问题。要求学生补充问题或填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开展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行)特别强调,经组织小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这对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数学,全面发展数学才能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故事会、举办数学墙报、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生活趣事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种种渠道和良好条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外实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他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多创设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