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转换角色,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并在一轮教学改革中实现专业技能的自我更新。
关键词:促进者 引导者 迁移 主客体关系 意义关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一、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1)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和利用学生乐于发现、研究、探索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成分——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达到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趣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导可称作诱导,新课伊始时的导入就具有诱导的作用。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3)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我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①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②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 ③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通过这三类练习,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4)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地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或“背”着学生走路,教师要做学生的向导。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由于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旧引新”导入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导入新课时可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猜想。在旧知的生长点上,已经凸现出了新知的嫩芽。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但这并不排除学习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在这种共同探究的活动中,我们教师会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
作为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应体现的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因此教师应当是以“伙伴”、“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对学生所提出的合理性意见和建议都要虚心接受、采纳。
作为参与者,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以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作为参与者,我们必须明白,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作为参与者,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融。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封闭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实施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新理念的高度,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教师之间必须密切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例如,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的限制,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但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的特征,需要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以求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能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双方的这一主体性是建立在对方成为主人的基础上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关键词:促进者 引导者 迁移 主客体关系 意义关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一、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1)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和利用学生乐于发现、研究、探索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成分——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达到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趣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导可称作诱导,新课伊始时的导入就具有诱导的作用。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3)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我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①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②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 ③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通过这三类练习,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4)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地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或“背”着学生走路,教师要做学生的向导。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由于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旧引新”导入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导入新课时可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猜想。在旧知的生长点上,已经凸现出了新知的嫩芽。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但这并不排除学习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在这种共同探究的活动中,我们教师会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
作为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应体现的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因此教师应当是以“伙伴”、“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对学生所提出的合理性意见和建议都要虚心接受、采纳。
作为参与者,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以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作为参与者,我们必须明白,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作为参与者,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融。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封闭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实施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新理念的高度,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教师之间必须密切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例如,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的限制,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但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的特征,需要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以求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能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双方的这一主体性是建立在对方成为主人的基础上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