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首先阐述借助开放氛围启迪小学生的认知状态,然后论述借助直观教学顺应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接着阐释借助师生关系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阐明借助主体教学实现小学生的创新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在创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广大教师纷纷致力于数学教学中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探究应用,以求为小学生创设开放自由、友好互助的认知平台。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培养逐渐风生水起,并在数学课堂上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且得到了师生群体的普遍喜爱和积极践行。
一、借助开放氛围启迪认知状态
教学氛围往往与小学生的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生命活力等主体因素息息相关,而主体状态的优劣又是数学教学得以高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必然要先從教学氛围入手,只有营造开放自由、友好互助的教学氛围,他们才会轻松、自然地开启生命活力,从而使创新意识培养成为可能。
以“平均分”教学为例。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平均分”习惯的过程中可以开展游戏教学,用游戏氛围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如,教师在讲台上设置橡皮区、碳素笔区、尺子区和文具袋区,且提供一定数量的实物和分配对象。然后,教师要让几个小学生进行“平均分”,将实物平均分给“分配对象”。如果小学生分对了,就会被后来检查的小学生放置一个笑脸;如果小学生分错了,就会被后来的小学生放置一个哭脸。这样,“平均分”认知活动就在快快乐乐的游戏氛围中展开了,小学生的认知状态也会进入最佳状态,使激发创新意识成为可能。
二、借助直观教学顺应认知方式
教师不仅要借助开放氛围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状态,还要顺应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将小学生有效引入良性发展轨道。因此,教师要实施直观教学,顺应小学生直观思维的主体认知需求,因势利导地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思维主动性,让小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之中,使创新意识培养成为必然。
以“图形的运动(一)”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图形认知的时候,图形都是静止状态,而要认识“会动的图形”就很难在教室内拿出“实物证据”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小学生亲眼看到“会动的图形”。如推拉门、观光缆车、电梯、轨道小火车等,小学生会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判断出哪种运动属于“平移”。再如,风车、旋转门、直升机机翼等,小学生能够在思考中得知这是“旋转”。因此,教师创设的直观认知能有效启动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自然能够激发创新意识。
三、借助师生关系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要顺应小学生的主体认知需求,还要为小学生营造友好、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小学生的认知活力。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小学生才能够无拘无束地大胆思考、自由自在地畅快想象,在“亲其师”而“信其道”中焕发生命活力,有效激发创新意识。
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混合运算”虽然较为杂乱,运算的规律性却非常突出,就是“先括号,再乘除,后加减”。在融洽、友好的情感氛围中,小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教师传授的“运算法则”,并能够快快乐乐地进行认真演算。而且,兴奋的大脑、活跃的思维、激昂的状态、快乐的心情等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催动小学生开开心心地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和大胆创新。
四、借助主体教学实现创新过程
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解除小学生的认知束缚,还要创设主体教学,让小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想起来。在强大生命活力的支持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就能顺势而发,逐渐形成。创新意识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黄金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克与千克”教学为例,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既是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又是小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教师要将体重电子秤带到课堂,让小学生亲自动手对身边的实物进行称量,如书包、凳子、花盆、小书桌等,甚至是小学生的体重都要称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发现体重电子秤对质量较小的物体没有反应,无法称重,如小夹子、尺子、铅笔、橡皮、课本。问题就来了。小学生聪明的小脑袋很快就会想出方法来,如把同样的课本放在一起称,然后求平均数;再如,人拿着小东西一起称,然后再减去人的质量;等等。问题解决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表现出来了。
五、结语
教师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承载者和完善者,还是创新意识的研究者和培养者,更是小学生快乐认知、合作探究和全面发展的关注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以数学教学为研究平台,以创新意识为研究对象,并借助开放氛围启迪认知状态,借助直观教学顺应认知方式,借助师生关系激发创新意识,借助主体教学实现创新过程,以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提供最优化的生命成长基地。
参考文献:
[1]付新勤.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师道,2019(6):234-235.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8-219.
[3]章一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14):45-4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在创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广大教师纷纷致力于数学教学中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探究应用,以求为小学生创设开放自由、友好互助的认知平台。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培养逐渐风生水起,并在数学课堂上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且得到了师生群体的普遍喜爱和积极践行。
一、借助开放氛围启迪认知状态
教学氛围往往与小学生的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生命活力等主体因素息息相关,而主体状态的优劣又是数学教学得以高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必然要先從教学氛围入手,只有营造开放自由、友好互助的教学氛围,他们才会轻松、自然地开启生命活力,从而使创新意识培养成为可能。
以“平均分”教学为例。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平均分”习惯的过程中可以开展游戏教学,用游戏氛围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如,教师在讲台上设置橡皮区、碳素笔区、尺子区和文具袋区,且提供一定数量的实物和分配对象。然后,教师要让几个小学生进行“平均分”,将实物平均分给“分配对象”。如果小学生分对了,就会被后来检查的小学生放置一个笑脸;如果小学生分错了,就会被后来的小学生放置一个哭脸。这样,“平均分”认知活动就在快快乐乐的游戏氛围中展开了,小学生的认知状态也会进入最佳状态,使激发创新意识成为可能。
二、借助直观教学顺应认知方式
教师不仅要借助开放氛围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状态,还要顺应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将小学生有效引入良性发展轨道。因此,教师要实施直观教学,顺应小学生直观思维的主体认知需求,因势利导地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思维主动性,让小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之中,使创新意识培养成为必然。
以“图形的运动(一)”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图形认知的时候,图形都是静止状态,而要认识“会动的图形”就很难在教室内拿出“实物证据”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小学生亲眼看到“会动的图形”。如推拉门、观光缆车、电梯、轨道小火车等,小学生会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判断出哪种运动属于“平移”。再如,风车、旋转门、直升机机翼等,小学生能够在思考中得知这是“旋转”。因此,教师创设的直观认知能有效启动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自然能够激发创新意识。
三、借助师生关系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要顺应小学生的主体认知需求,还要为小学生营造友好、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小学生的认知活力。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小学生才能够无拘无束地大胆思考、自由自在地畅快想象,在“亲其师”而“信其道”中焕发生命活力,有效激发创新意识。
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混合运算”虽然较为杂乱,运算的规律性却非常突出,就是“先括号,再乘除,后加减”。在融洽、友好的情感氛围中,小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教师传授的“运算法则”,并能够快快乐乐地进行认真演算。而且,兴奋的大脑、活跃的思维、激昂的状态、快乐的心情等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催动小学生开开心心地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和大胆创新。
四、借助主体教学实现创新过程
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解除小学生的认知束缚,还要创设主体教学,让小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想起来。在强大生命活力的支持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就能顺势而发,逐渐形成。创新意识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黄金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克与千克”教学为例,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既是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又是小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教师要将体重电子秤带到课堂,让小学生亲自动手对身边的实物进行称量,如书包、凳子、花盆、小书桌等,甚至是小学生的体重都要称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发现体重电子秤对质量较小的物体没有反应,无法称重,如小夹子、尺子、铅笔、橡皮、课本。问题就来了。小学生聪明的小脑袋很快就会想出方法来,如把同样的课本放在一起称,然后求平均数;再如,人拿着小东西一起称,然后再减去人的质量;等等。问题解决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表现出来了。
五、结语
教师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承载者和完善者,还是创新意识的研究者和培养者,更是小学生快乐认知、合作探究和全面发展的关注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以数学教学为研究平台,以创新意识为研究对象,并借助开放氛围启迪认知状态,借助直观教学顺应认知方式,借助师生关系激发创新意识,借助主体教学实现创新过程,以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提供最优化的生命成长基地。
参考文献:
[1]付新勤.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师道,2019(6):234-235.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8-219.
[3]章一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