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数学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兴趣; 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14-0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数学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几点做法: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宽松环境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并且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 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3.1 允许学生“出错、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2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所以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江家齐主编 《教育与新学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2]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3] 张筱玮主编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4] 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兴趣; 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14-0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数学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几点做法: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宽松环境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并且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 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3.1 允许学生“出错、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2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所以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江家齐主编 《教育与新学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2]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3] 张筱玮主编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4] 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