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至,天高云淡,丹桂飘香。仰望天空,我捕捉到了风的踪迹。我总喜欢在起风的秋日,把自己幽闭在书房里,追忆那远逝的韶光和渗透在生命里的缕缕情怀。今天,重临我心头的,是生命成长伴随精神蜕变的滴滴记忆……
我是搬运工人的儿子。事实上,我也遗传了父亲的健硕身体和不太灵光的脑袋。如同父亲一般,我缺乏待人接物的机巧,也与伶牙俐齿无缘。我迟钝而易怒,木讷而呆滞,但同时心灵敏感,对所有的美好事物都心生歆慕。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慈母给我念儿歌的情景。孩提时期,母亲总会在凉风习习的夏夜,给我吟着那如歌般顺口而悦耳的家乡童谣,我经常沉醉于这天籁般的声音里,痴痴中不觉魂飘九天。但母亲让我重复其中的些许段落,我竟一字也未能说得出来,以至于母亲也对我的未来充满了忧虑。是的,我的本质并不属于聪慧。
精神的成长还须肥沃的土壤,而我恰恰生于近似文化沙漠的偏僻之隅。上大学之前,我从未听过一节讲普通话的语文课,现在想起来,用家乡话来朗读课本上的美文,该是怎样的荒诞。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我对文字萌发出本能的渴求时,满世界能找到的课外书除了《少年文艺》外,一无所有。在精神拔节的时候,无人给我食粮,没有适时的喂养,留下的便是永久的遗憾。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营养的匮乏,导致了我以后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才能和别人站在同一高度。
事实上,每当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我常会清楚地觉知它的生存状态:一个人独自在荒芜的生命园子里,樊篱之内,林木葳蕤,芳草萋萋,鸟语虫鸣。但不见荷锄除草者,也不见施肥浇水者,缕缕阳光穿透林荫,荒凉且充斥着野性。
我该如何感激那改变民族命运的改革开放呢?它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受人热捧的香港武侠小说,正好填补了我极度饥饿的精神需求。虽然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范畴,但金庸、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并不乏文学性,对于精神营养极度匮乏的我来说,那时的惊喜,真不亚于畅饮琼浆玉液。正是那些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让我第一次走出了荒芜的生命园子。梁羽生先生所著的《萍踪侠影》,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我如痴如醉地“跟随”张丹枫和云蕾,四方漂游,行侠仗义,以至午不知餐、夜不知寐。那时,我几乎读遍了风行的所有武侠小说,我的少年时光,痴迷于武侠的世界里。
问题在于,这种所谓“只叮在一处”的阅读,所得是非常有限的。采得百花归,方能酿甜蜜,命运总是眷顾于我,在我绕着武侠小说的樊笼兜兜转转,囿于一隅之时,初一的语文老师卓明适时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他是我的本家长辈,或许出于怜人爱才之心,或许出于宗族亲情之意,在他任教的那一年,他为我作过多次关于如何拓展阅读的详细指点。他的谆谆教导,因年岁已久,多数已经淡忘,但其情其意,却永留我心。他还曾为我订阅了《读者》和《青年文摘》,两本杂志清新隽永的文字,蕴含哲理的美文,在那个年代极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现在,我以不惑之年的慎审目光来看待自己的少年时代,发现它所行走的足迹虽曲折,但幸运。武侠小说让我从荒芜的童年中走了出来,卓明老师对我的引领,更是助我推开了另一扇窗户,丰富了我的见识,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朦胧中感受到,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象皆存的人世,其精彩与复杂远非我之所想。
伴着齐秦忧伤而稍带沧桑的歌声,台湾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时风靡大陆。“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校园广受欢迎,《在水一方》《梅花三弄》《一帘幽梦》给中学生们带来万千遐想。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涌动着强烈青春情愫的我当然也沉醉其中。但令我倾情的是三毛和她那不知是否存在的荷西的一世情缘,她寻找前世的爱、寻找不死鸟、寻找梦中花的故事,深深地撼动了我沉埋心底的情感。奇女子的决然离去,更叫我深留心结,永难释怀。
然而,台上的老师,却讲授着与我们的喜好截然不同的文本。犹记得高二的语文老师陈妙思老先生,他最喜欢讲授的是鲁迅的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几篇因历史情境有别而显得艰深晦涩的文章,陈老师不知讲了多少次,但每次都是激情澎湃,于动情处,常常声嘶力竭,不能自已。或许是叛逆心理使然,陈老师对鲁迅先生近乎膜拜的情感和态度,却反而使我们对他有点不屑。我心想,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伟人,时势造英雄,年代已逝,怀念何用?我仅仅是心里想想而已,而有大胆的同学则在课堂上公然表示蔑视:“鲁迅算个什么东西!”老人听后,当堂泪流,口不能言,苍苍白发,丝丝颤动,其悲伤状,让人不忍目睹。但他停顿半晌后,愤然开腔:“鲁迅算个什么东西?鲁迅算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是现代文化的主要奠基者,你们不了解鲁迅其人其思想,甚至鄙弃鲁迅,那是无知、浮浅,你们根本不配做一个中国人……”待老先生摔书而去,全班同学集体沉默,端坐良久。好一场痛快的责骂,直骂得人人颤栗。我的心中,默然愧疚间也带着深深的反思:看来,我们真的错了……那一节特殊的语文课,时至今日仍如一幅鲜活的画,深深印于我心中。
也许是因为陈老师的泪与骂,也许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也许是源于深刻的反省,原本对流行文学趋之若鹜的我,表现出了很大的克制,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本和经典的阅读上。我从陈老师处借来鲁迅的《野草》《呐喊》,它们如一道道炫目的光芒,驱除了我的精神世界的混沌。我明白了,陈老师对我们的痛骂虽然激愤,但他对鲁迅的敬仰并非毫无道理。鲁迅文学的确具有流行文学所缺乏的雄浑力量。真正的文学是永恒的,决不会受到时代因素的局限。
同时,我的写作也从过盛的文采藻饰中走出来,转而从思想的深度和阐述的技巧上多加琢磨。今天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可喜而巨大的转变呢?后来我想,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能在诸多科目中考得最好,在全班同学中脱颖而出,由此得以进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陈老师的那节“骂课”实是功不可没。由此,我有必要向鲁迅和像鲁迅一样睿智而深刻的思想者鞠躬,当然,更不应该忘记向我们陈老师的泪珠和怒骂致敬。
迈进了大学中文系的门槛,我终于得到了最接近风雅的机会。开学之初,我们的现代文学老师——郭真义副教授举行了一个向全校开放的现代诗讲座。睽违多年,我仍清晰地记得郭老师所张贴的宣传单,上面印的是顾城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郭老师的讲座内容许多都已忘记,但留给我深沉的心灵震撼却永铭心头。现代诗含蓄隽永的万千意象,灵动别致的言辞表达,诗无达诂的多元释义,猛烈地撞击我的心扉。从那时我就知道,今生今世,我的灵魂只属于诗歌——那富含生命气息和情感因子的文字,那文学中最炽热、最纯粹、最鲜亮的语言。
在郭老师的指点下,我选读了大量中外诗人的作品。在诗海里泛舟,我如同缪斯授我咒语一般,总能通过诗句和诗人心神相交,缱绻相依。邂逅他们时,我总不忘追问他们的魂灵:我对海子说:“生若夏花绚烂,死若秋叶静美,你确信你的身躯与铁轨的碰撞,闪出的诗魂永世不灭?”我低声问顾城:“你浅吟低唱的是高尚的灵魂,那高尚灵魂的救赎必定是冰冷的死亡吗?”我直言北岛:“谢谢你吹响我人性觉醒的号角,但你对一切的否认,是否跟舒婷否认你的一切一样,可再三斟酌?”他们的回答,空旷而飘远,我常静思默想,心若有悟……
感谢郭老师,是他把我召入神圣的诗歌殿堂,让我明白,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生命去倾吐的,关乎的是良知、高尚、尊严与清白的事。也感谢那些诗人们,他们用语言的精灵,提高了我的品味,激发了我的灵感,鲜活了我的文字,让我拥有了当一名语文老师的底气。
感谢生命成长中的每一次嬗变,它的每一个阶段都值得我去珍惜,去探究它存在的意义。感谢我遇到的每一个文字,每一本书籍,每一位老师,是他们给我原本荒芜单调的人生涂上了鲜亮的色彩,使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走上了神圣的教育讲坛,从一个搬运工人的儿子成长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灵的启迪者。生命的妙处,就在于不断攀爬的旅途中,拥有更强的信心,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凤镇同安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我是搬运工人的儿子。事实上,我也遗传了父亲的健硕身体和不太灵光的脑袋。如同父亲一般,我缺乏待人接物的机巧,也与伶牙俐齿无缘。我迟钝而易怒,木讷而呆滞,但同时心灵敏感,对所有的美好事物都心生歆慕。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慈母给我念儿歌的情景。孩提时期,母亲总会在凉风习习的夏夜,给我吟着那如歌般顺口而悦耳的家乡童谣,我经常沉醉于这天籁般的声音里,痴痴中不觉魂飘九天。但母亲让我重复其中的些许段落,我竟一字也未能说得出来,以至于母亲也对我的未来充满了忧虑。是的,我的本质并不属于聪慧。
精神的成长还须肥沃的土壤,而我恰恰生于近似文化沙漠的偏僻之隅。上大学之前,我从未听过一节讲普通话的语文课,现在想起来,用家乡话来朗读课本上的美文,该是怎样的荒诞。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我对文字萌发出本能的渴求时,满世界能找到的课外书除了《少年文艺》外,一无所有。在精神拔节的时候,无人给我食粮,没有适时的喂养,留下的便是永久的遗憾。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营养的匮乏,导致了我以后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才能和别人站在同一高度。
事实上,每当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我常会清楚地觉知它的生存状态:一个人独自在荒芜的生命园子里,樊篱之内,林木葳蕤,芳草萋萋,鸟语虫鸣。但不见荷锄除草者,也不见施肥浇水者,缕缕阳光穿透林荫,荒凉且充斥着野性。
我该如何感激那改变民族命运的改革开放呢?它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受人热捧的香港武侠小说,正好填补了我极度饥饿的精神需求。虽然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范畴,但金庸、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并不乏文学性,对于精神营养极度匮乏的我来说,那时的惊喜,真不亚于畅饮琼浆玉液。正是那些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让我第一次走出了荒芜的生命园子。梁羽生先生所著的《萍踪侠影》,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我如痴如醉地“跟随”张丹枫和云蕾,四方漂游,行侠仗义,以至午不知餐、夜不知寐。那时,我几乎读遍了风行的所有武侠小说,我的少年时光,痴迷于武侠的世界里。
问题在于,这种所谓“只叮在一处”的阅读,所得是非常有限的。采得百花归,方能酿甜蜜,命运总是眷顾于我,在我绕着武侠小说的樊笼兜兜转转,囿于一隅之时,初一的语文老师卓明适时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他是我的本家长辈,或许出于怜人爱才之心,或许出于宗族亲情之意,在他任教的那一年,他为我作过多次关于如何拓展阅读的详细指点。他的谆谆教导,因年岁已久,多数已经淡忘,但其情其意,却永留我心。他还曾为我订阅了《读者》和《青年文摘》,两本杂志清新隽永的文字,蕴含哲理的美文,在那个年代极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现在,我以不惑之年的慎审目光来看待自己的少年时代,发现它所行走的足迹虽曲折,但幸运。武侠小说让我从荒芜的童年中走了出来,卓明老师对我的引领,更是助我推开了另一扇窗户,丰富了我的见识,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朦胧中感受到,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象皆存的人世,其精彩与复杂远非我之所想。
伴着齐秦忧伤而稍带沧桑的歌声,台湾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时风靡大陆。“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校园广受欢迎,《在水一方》《梅花三弄》《一帘幽梦》给中学生们带来万千遐想。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涌动着强烈青春情愫的我当然也沉醉其中。但令我倾情的是三毛和她那不知是否存在的荷西的一世情缘,她寻找前世的爱、寻找不死鸟、寻找梦中花的故事,深深地撼动了我沉埋心底的情感。奇女子的决然离去,更叫我深留心结,永难释怀。
然而,台上的老师,却讲授着与我们的喜好截然不同的文本。犹记得高二的语文老师陈妙思老先生,他最喜欢讲授的是鲁迅的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几篇因历史情境有别而显得艰深晦涩的文章,陈老师不知讲了多少次,但每次都是激情澎湃,于动情处,常常声嘶力竭,不能自已。或许是叛逆心理使然,陈老师对鲁迅先生近乎膜拜的情感和态度,却反而使我们对他有点不屑。我心想,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伟人,时势造英雄,年代已逝,怀念何用?我仅仅是心里想想而已,而有大胆的同学则在课堂上公然表示蔑视:“鲁迅算个什么东西!”老人听后,当堂泪流,口不能言,苍苍白发,丝丝颤动,其悲伤状,让人不忍目睹。但他停顿半晌后,愤然开腔:“鲁迅算个什么东西?鲁迅算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是现代文化的主要奠基者,你们不了解鲁迅其人其思想,甚至鄙弃鲁迅,那是无知、浮浅,你们根本不配做一个中国人……”待老先生摔书而去,全班同学集体沉默,端坐良久。好一场痛快的责骂,直骂得人人颤栗。我的心中,默然愧疚间也带着深深的反思:看来,我们真的错了……那一节特殊的语文课,时至今日仍如一幅鲜活的画,深深印于我心中。
也许是因为陈老师的泪与骂,也许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也许是源于深刻的反省,原本对流行文学趋之若鹜的我,表现出了很大的克制,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本和经典的阅读上。我从陈老师处借来鲁迅的《野草》《呐喊》,它们如一道道炫目的光芒,驱除了我的精神世界的混沌。我明白了,陈老师对我们的痛骂虽然激愤,但他对鲁迅的敬仰并非毫无道理。鲁迅文学的确具有流行文学所缺乏的雄浑力量。真正的文学是永恒的,决不会受到时代因素的局限。
同时,我的写作也从过盛的文采藻饰中走出来,转而从思想的深度和阐述的技巧上多加琢磨。今天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可喜而巨大的转变呢?后来我想,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能在诸多科目中考得最好,在全班同学中脱颖而出,由此得以进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陈老师的那节“骂课”实是功不可没。由此,我有必要向鲁迅和像鲁迅一样睿智而深刻的思想者鞠躬,当然,更不应该忘记向我们陈老师的泪珠和怒骂致敬。
迈进了大学中文系的门槛,我终于得到了最接近风雅的机会。开学之初,我们的现代文学老师——郭真义副教授举行了一个向全校开放的现代诗讲座。睽违多年,我仍清晰地记得郭老师所张贴的宣传单,上面印的是顾城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郭老师的讲座内容许多都已忘记,但留给我深沉的心灵震撼却永铭心头。现代诗含蓄隽永的万千意象,灵动别致的言辞表达,诗无达诂的多元释义,猛烈地撞击我的心扉。从那时我就知道,今生今世,我的灵魂只属于诗歌——那富含生命气息和情感因子的文字,那文学中最炽热、最纯粹、最鲜亮的语言。
在郭老师的指点下,我选读了大量中外诗人的作品。在诗海里泛舟,我如同缪斯授我咒语一般,总能通过诗句和诗人心神相交,缱绻相依。邂逅他们时,我总不忘追问他们的魂灵:我对海子说:“生若夏花绚烂,死若秋叶静美,你确信你的身躯与铁轨的碰撞,闪出的诗魂永世不灭?”我低声问顾城:“你浅吟低唱的是高尚的灵魂,那高尚灵魂的救赎必定是冰冷的死亡吗?”我直言北岛:“谢谢你吹响我人性觉醒的号角,但你对一切的否认,是否跟舒婷否认你的一切一样,可再三斟酌?”他们的回答,空旷而飘远,我常静思默想,心若有悟……
感谢郭老师,是他把我召入神圣的诗歌殿堂,让我明白,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生命去倾吐的,关乎的是良知、高尚、尊严与清白的事。也感谢那些诗人们,他们用语言的精灵,提高了我的品味,激发了我的灵感,鲜活了我的文字,让我拥有了当一名语文老师的底气。
感谢生命成长中的每一次嬗变,它的每一个阶段都值得我去珍惜,去探究它存在的意义。感谢我遇到的每一个文字,每一本书籍,每一位老师,是他们给我原本荒芜单调的人生涂上了鲜亮的色彩,使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走上了神圣的教育讲坛,从一个搬运工人的儿子成长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灵的启迪者。生命的妙处,就在于不断攀爬的旅途中,拥有更强的信心,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凤镇同安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