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课堂探讨和研究

来源 :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to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先进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能否能否成功的关键。
  下面仅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一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素材,以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学会科学和辩证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新课程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与可持续发展及全球环境有关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素材激发情感、引起共鸣,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安排知识讲座、形势报告会、观摩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其次,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空间,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准线,但不是最高线。教学目标和要求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拓展。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后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知识深度,如结合疏密判断缓坡陡坡、结合等高值判读相对高度和海拔、结合地势起伏判断观测障碍、结合岩层性质判断地质构造等,如果学生可以接受还可以以剖面图知识与生产活动相联系。另一方面有关等高线知识对山区学生与城市学生而言,直观形象理解的条件也有差别,这些都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指引,切忌千篇一律。近年地理高考题除了继续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外,还突出反映新课标精神。2012年高考题(广东卷)第41题(28分),既强调了基础知识、又突出了热点、考点,更考核思维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全题共设计了五个小题,10个得分点,有层次、有阶梯,能令各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致“全军覆没”,充分体现了循序潜进、满足个性发展的精神。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因素加以利用,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 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教学内容组织首先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贴近贴近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要紧上跟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第三,注意其它学科的知识,达到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最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因此,不是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要教师在堂课上讲授。教学过程应该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内容组织时,不仅要规划好用于教的教材、教程,更要规划好作为学材、学程。尽量留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习教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对课文的内容次序稍加调整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先将“风”这一个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概念入手,再循序渐进将相关知识“拖”、“牵”出来,以理顺完整的知识结构。
  组织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适时,适当进行设疑、质疑、知识拓展。如要求学生列举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是先有垂直运动还是先有水平运动、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关系等,还可以启发大家能否用一个简易的装置演示热力环流等等。
  三、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要贴切,强调科学性、实践性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参考。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学生和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让他们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今年高考地理广东卷的实验题:“地球自转偏向力证明”设计,将课堂演示、操作能力培养从理论层面提高到了实际操作阶段,为新课标理念进入教室“开了先例,让地理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注入了新意,地理绝不仅仅是记住了就可以了、还需要认识和掌握。”通过实验设计、情境演示获取知识和规律“正是新课程的”高、新之处。一则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
  以演示为载体的探究式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强调演示与参与,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学到科学知识,从而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多处提出地理课堂实验,如“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个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小实验”、“季风成因演示实验”、“沉积物分选模拟实验”等都对课堂实验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这类探究式演示实验课,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始学习探究过程,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反思六个要素。
  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涉及部分要素,如日界线知识可单就日界线两侧(东西)时区分布(西十二、东十二)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暂时可不涉及诸如日期界线,东时区在西(迟)、西时区在东(早)等复杂内容,以免分散探究的注意力,而应先将东早西迟、每隔15度时间相相差一小时弄懂、再循序渐进适当深入和拓展。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获得,只要求选择那些重点知识,那些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例如某些陈述性的知识(量、概念等)都不应花时间去探究。
  对于不必要用探究式进行学习的知识点,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法。可以应用“尝试”学习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教后学”,主要过程应包括:(以地图三要素之比例尺为例):   提出尝试问题:地图比例尺在地图中有什么作用?
  尝试质疑:一张较小的纸为什么能将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写进去?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自学课本。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例题、实验说明书等,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合作讨论。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攻关,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
  ——动手操作。先动手尝试阅读各种地图从中找寻比例尺素材。
  ——提问请教。难度较大的问题,合作攻关仍不能解决,或者出现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请教老师,推动师生互动。
  ——查询。在网上或参考资料上查询。
  解决问题:尝试问题基本解决,但尝试问题并没有完结,此时让学生对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鉴别。
  尝试学习的过程,特征鲜明操作灵活。可灵活安排操作程序,让学生自己选择尝试策略,是一种有序、可控、开放的学习系统,它与自学过程一致,学生一旦掌握,终身受益,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尝试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自学,但不等于放任自流似的学习。尝试学习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设计尝试准备题、为学生解决尝试题作好做好铺垫。学生决定尝试策略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了解尝试情况,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四、在组织教学上,既强调严谨、科学,也要注重艺术化、个性化
  由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很多社会现象都能与地理知识扯上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为地理课堂流注入了无限的素材和活力,均可作为亮丽的课堂语言加以运用。为此地理教师要有动员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的动员艺术,有设计出令人跃跃欲试的的活动方案的艺术;有促进学生协作互补、合作交流的艺术;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最恰当的鼓励。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的艺术;有控制课堂张驰有度,机动灵活应变的艺术;有选择恰当教学仪器,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艺术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适当的边缘学科知识、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运用等都是课堂艺术化、个性化的必要条件。
  教师丰富专业知识和扎实基本功,诙谐自然、张驰有度、信心十足,才能把课堂变成舞台,变为自己综合素质的表演池,才能留住学生一颗探究、寻秘的童心,才能激发学生的知识欲望和上进心,最终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新的课堂标准的实施使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工具的普及以及教学手段的发展,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深刻的教育革命。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立足课堂教学主战场,转变认识、更新理念、排除干扰、大胆实践,努力成为新课程理念的鼓吹者,新课程精神的积极实施者,新课程实践的总结者。必定能够尽快建立起体现时代特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迎接“新课标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朱慕菊,北京师大出版社
  [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组,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国内音乐教育作为近现代逐渐被重视的教育范畴面临着止步不前的现状。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客观上我国的音乐教育教材少、内容单调并且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水平不高;其二,高考决定一生的思想和人们对于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从主观上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音乐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值得探讨与改进之处。德国作为世界音乐教育大国之一,有很多方面值得国内相关人士学习。本文将着重
期刊
[摘 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对土木工程专人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培养模式,构架“2+3+3”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应对符合土木工程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出培养目标,制定新的培养计划。通过实施“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实践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校企培养结合,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
期刊
自然界中存在着都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运动,原子及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等。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现和科学实现认识到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其他运动形式。在深入研究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人们建立了功和能的概念,并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功和能的概念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不仅在分析和解决学问题的基础。
期刊
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是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主要被动式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堵塞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和张扬个性的空间,抑制了创造潜能的发挥。那么,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构建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充满活力的政治教学呢?下面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角度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个体对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个体对事
期刊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课标操作教材六年级下册p70-p73页数学广角内容,它主要研究的是与“存在性”有关的一类数学问题,如3名学生中,一定有2名学生同一个性别;367名学生过生日,一定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就称之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提倡尊重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一种持续成功的体验,不但使历史教学充满快乐,而且有利于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期刊
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他是指已经发生的现象或过程,那么,它在时间上有已逝性,在空间上有不可接近性,而且历史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与大多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的无时空差异性、重复性有很大差别,这决定了历史认识在方法和途径上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信息技术以其生动形象、音形兼备的特点可以再现历史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以下就是多媒体在我 的一节历史课中
期刊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学中,我备尝苦辣酸甜,也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最主要的美德。  从教十余载,我认为应该这样热爱学生的: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爱差学生难
期刊
一、学生求知欲强,小组合作出成效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科学教材中就有了很多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分析和思考。所以,作为教师要具备领导才能,能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把思考的空间、总结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主动提出
期刊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师要使自己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发展其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以达到学校培养的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用自己积极的行动教育着学生,那直接受益的是学生人格结构的优化。但愿我们每天播下的是一个好行动,学生收获的是一个好习惯,成就学生一种好人格。  [关键词]规范;书写;培养;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