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音乐教育作为近现代逐渐被重视的教育范畴面临着止步不前的现状。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客观上我国的音乐教育教材少、内容单调并且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水平不高;其二,高考决定一生的思想和人们对于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从主观上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音乐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值得探讨与改进之处。德国作为世界音乐教育大国之一,有很多方面值得国内相关人士学习。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德国音乐教育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对我国音乐工作者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德国音乐教育;借鉴作用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我国的学校教育从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就已经出现,当时分为“序”、“校”两种。而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成均”、“庠”的学校雏形,其中“成均”这种学校类型是以乐教为主,当然那时候的音乐教育是将所学习的音乐作为举行祭祀典礼的工具,并未强调欣赏音乐、培养美学素养的功能。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这时候出现了一种叫“瞽”的学校形式,这种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习礼和习武,而其中习礼就是学习祭祀和乐歌,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式音乐教育。
纵观历史,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发源较早,但实际上近现代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直到1898年的“戊戌维新①”运动后,才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改革者提出将唱歌一科列入普通国民教育中,但音乐课正式被写入国家音乐教育大纲则是在1912年,从当时的唱歌课开始至今,我国近现代音乐仅发展了近200年。
二、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歌唱课程加入学校教育的时间正是中国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当时的音乐充斥着推翻帝国主义、摒弃封建腐朽文化、抑或是宣扬男女平等、宣传民主革命等极富政治色彩的格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主题方面的遏制。由于这一独特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很少从音乐审美、艺术赏析的方面着手,更多时候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一些学校将歌唱课直接改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普遍存在的对待音乐的社会现象,使得音乐的发展道路与当时的国内形势一样曲折。
而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政治色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虽然现今对于高师课改的呼声很高,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育都是重技巧轻赏析”[1];2、虽然出现有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有艺术方面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高校中选择艺术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较差才不得已选择此专业,这样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文化修养不高、理论基础知识欠缺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也是影响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三、德国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初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宗教信仰,大部分歌曲是赞美诗②的形式,与我国类似。“由于主题的限制,初期的德国学校并没有将音乐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2]。二十世纪由于各种社会运动和学术思潮,自由、个性的主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在音乐教育方面,其明显特征有:1、对于音乐课程的重视;2、音乐课程对于艺术鉴赏的重视。
随着德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自身也不断总结从而产生了很多音乐教育中值得被借鉴的地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因为音乐是更强调体会的一门学科,在很多时候,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听到的内涵是不同的。”[3]同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也会遇到不同角度和方向的困难,因此要求老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以他们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2、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教学模式是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赏析一首曲目,可以单纯从曲目的创作背景、其中的和弦应用等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同样也可以通过模拟演奏(或演唱),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实践方面进行分析,再比如说对于音乐演奏(演唱)的模仿训练,可以通过即兴伴奏、老师领唱,学生跟唱的形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小组比赛,互相评判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强迫学”到“愿意学”最后到“自愿学”的转变,这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德国这一点就被发扬得淋漓尽致,德国的音乐教育其一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课程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兴趣的集中体现[4](当然这个改革已经可以在我国的一些大学里看到,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同时值得学习的是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是一个学习状态的合理安排,这在我国还比较少见。这两种方式使得音乐教育课堂上的学生首先都是热爱音乐的,这样会更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潜在的竞争,也使得学生乐于提高自己,其次对于学习音乐都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这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集中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4、完善的教育体系:
前面三点都是德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点则是对一个大环境的学习。德国的音乐教育是完全针对让学生能够获得和发展音乐技能的,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校可以拥有很多时间进行音乐的学习,然而这在中国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在中国,相比音乐,思想政治、历史等公共课程已经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主修课余时间,甚至有的学校对于英语的等级考试也有要求,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而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当然德国也同样有开设这些课程,但其前提仍然是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主,并不作为必修课,这样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的音乐教育要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四、德国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迪
1、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是发展音乐教育的根本,中国教育目前面临止步不前的现状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对音乐的不重视,在小时候,家长们会希望小孩有一技之长因此会让他们学习一种乐器或者是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因为只有文化课成绩的优良才能对高考成绩造成影响,选择继续学习音乐的学生往往是因为文化课跟不上才退而求之,这样一来,使得选择艺术道路的学生常常没有很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像和声、音乐史等偏理论的课程就会感觉有些吃力。因此学习音乐要从娃娃抓起,让社会对于所谓的“艺术生”的态度有所改观,才能为发展音乐教育打好思想根基。
2、注重“欣赏”与“熏陶”。
“中国的音乐教育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曲折地发展,使得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5]直至今日,中国的音乐教育还是以比较保守的形式进行着,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大部分为较专业、基础的知识,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基础打得更扎实,在未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手法和技巧也更娴熟,但是这同样存在着弊端,即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思想受到禁锢,多是注重音乐中的技巧而缺乏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另外由于老师的“固化”教育,学生常常只知道弹一些所谓的“流行”音乐,缺乏对真正高雅音乐的熏陶。因此学校应该相应增加音乐欣赏的课程,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才能培养出学生独到的艺术鉴赏力,成为更全面的音乐工作者。
3、因地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即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音乐教育的改革,由于国外学生思想开放,表现欲强,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所以国外的音乐教育课堂往往没有那么严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吸取到很多好的想法或者是有别于自己的独特想法,这在未来学习音乐时,画面感强、视唱能力好等特点就会显现出来。然而中国的学生内敛、害羞,当然也有其优势,即中国学生注重基础,在手法、技巧上更容易培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音乐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教育方法,不应该仅是听演奏家(歌唱家)的演奏(演唱),更多时候应该从实际演奏中体会乐曲的内涵,将情感融入到技巧中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结语
中国的音乐教育虽然现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音乐教育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脚步,从德国这一音乐教育大国学到的很多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发展的方法,然而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是循序渐近的过程,我们也不得操之过急,相信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会让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活动。亦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②指基督教举行崇拜仪式时所唱的赞美上帝的诗歌。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
参考文献:
[1] 匡惠.我国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变革.山东师大学报.1999
[2] 马达、许冰.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浙江艺术职业学报.2007
[3] 谢嘉辛. 德国音乐教育概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一雯.德国音乐教育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乐府心声.2007
[5] 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德国音乐教育;借鉴作用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我国的学校教育从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就已经出现,当时分为“序”、“校”两种。而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成均”、“庠”的学校雏形,其中“成均”这种学校类型是以乐教为主,当然那时候的音乐教育是将所学习的音乐作为举行祭祀典礼的工具,并未强调欣赏音乐、培养美学素养的功能。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这时候出现了一种叫“瞽”的学校形式,这种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习礼和习武,而其中习礼就是学习祭祀和乐歌,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式音乐教育。
纵观历史,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发源较早,但实际上近现代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直到1898年的“戊戌维新①”运动后,才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改革者提出将唱歌一科列入普通国民教育中,但音乐课正式被写入国家音乐教育大纲则是在1912年,从当时的唱歌课开始至今,我国近现代音乐仅发展了近200年。
二、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歌唱课程加入学校教育的时间正是中国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当时的音乐充斥着推翻帝国主义、摒弃封建腐朽文化、抑或是宣扬男女平等、宣传民主革命等极富政治色彩的格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主题方面的遏制。由于这一独特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很少从音乐审美、艺术赏析的方面着手,更多时候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一些学校将歌唱课直接改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普遍存在的对待音乐的社会现象,使得音乐的发展道路与当时的国内形势一样曲折。
而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政治色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虽然现今对于高师课改的呼声很高,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育都是重技巧轻赏析”[1];2、虽然出现有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有艺术方面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高校中选择艺术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较差才不得已选择此专业,这样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文化修养不高、理论基础知识欠缺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也是影响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三、德国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初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宗教信仰,大部分歌曲是赞美诗②的形式,与我国类似。“由于主题的限制,初期的德国学校并没有将音乐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2]。二十世纪由于各种社会运动和学术思潮,自由、个性的主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在音乐教育方面,其明显特征有:1、对于音乐课程的重视;2、音乐课程对于艺术鉴赏的重视。
随着德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自身也不断总结从而产生了很多音乐教育中值得被借鉴的地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因为音乐是更强调体会的一门学科,在很多时候,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听到的内涵是不同的。”[3]同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也会遇到不同角度和方向的困难,因此要求老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以他们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2、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教学模式是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赏析一首曲目,可以单纯从曲目的创作背景、其中的和弦应用等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同样也可以通过模拟演奏(或演唱),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实践方面进行分析,再比如说对于音乐演奏(演唱)的模仿训练,可以通过即兴伴奏、老师领唱,学生跟唱的形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小组比赛,互相评判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强迫学”到“愿意学”最后到“自愿学”的转变,这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德国这一点就被发扬得淋漓尽致,德国的音乐教育其一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课程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兴趣的集中体现[4](当然这个改革已经可以在我国的一些大学里看到,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同时值得学习的是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是一个学习状态的合理安排,这在我国还比较少见。这两种方式使得音乐教育课堂上的学生首先都是热爱音乐的,这样会更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潜在的竞争,也使得学生乐于提高自己,其次对于学习音乐都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这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集中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4、完善的教育体系:
前面三点都是德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点则是对一个大环境的学习。德国的音乐教育是完全针对让学生能够获得和发展音乐技能的,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校可以拥有很多时间进行音乐的学习,然而这在中国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在中国,相比音乐,思想政治、历史等公共课程已经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主修课余时间,甚至有的学校对于英语的等级考试也有要求,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而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当然德国也同样有开设这些课程,但其前提仍然是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主,并不作为必修课,这样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的音乐教育要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四、德国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迪
1、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是发展音乐教育的根本,中国教育目前面临止步不前的现状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对音乐的不重视,在小时候,家长们会希望小孩有一技之长因此会让他们学习一种乐器或者是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因为只有文化课成绩的优良才能对高考成绩造成影响,选择继续学习音乐的学生往往是因为文化课跟不上才退而求之,这样一来,使得选择艺术道路的学生常常没有很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像和声、音乐史等偏理论的课程就会感觉有些吃力。因此学习音乐要从娃娃抓起,让社会对于所谓的“艺术生”的态度有所改观,才能为发展音乐教育打好思想根基。
2、注重“欣赏”与“熏陶”。
“中国的音乐教育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曲折地发展,使得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5]直至今日,中国的音乐教育还是以比较保守的形式进行着,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大部分为较专业、基础的知识,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基础打得更扎实,在未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手法和技巧也更娴熟,但是这同样存在着弊端,即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思想受到禁锢,多是注重音乐中的技巧而缺乏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另外由于老师的“固化”教育,学生常常只知道弹一些所谓的“流行”音乐,缺乏对真正高雅音乐的熏陶。因此学校应该相应增加音乐欣赏的课程,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才能培养出学生独到的艺术鉴赏力,成为更全面的音乐工作者。
3、因地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即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音乐教育的改革,由于国外学生思想开放,表现欲强,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所以国外的音乐教育课堂往往没有那么严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吸取到很多好的想法或者是有别于自己的独特想法,这在未来学习音乐时,画面感强、视唱能力好等特点就会显现出来。然而中国的学生内敛、害羞,当然也有其优势,即中国学生注重基础,在手法、技巧上更容易培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音乐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教育方法,不应该仅是听演奏家(歌唱家)的演奏(演唱),更多时候应该从实际演奏中体会乐曲的内涵,将情感融入到技巧中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结语
中国的音乐教育虽然现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音乐教育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脚步,从德国这一音乐教育大国学到的很多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发展的方法,然而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是循序渐近的过程,我们也不得操之过急,相信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会让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活动。亦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②指基督教举行崇拜仪式时所唱的赞美上帝的诗歌。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
参考文献:
[1] 匡惠.我国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变革.山东师大学报.1999
[2] 马达、许冰.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浙江艺术职业学报.2007
[3] 谢嘉辛. 德国音乐教育概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一雯.德国音乐教育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乐府心声.2007
[5] 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