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和建设班级文化对当今教育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班级文化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讲班级文化是学生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从教育学讲有人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的集体精神风貌,也有人认为班级文化体现了素质教育标准下社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期望标准。在此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只是从精神方面谈论班级文化的内涵,而忽视了班级文化的物质实体。从字面意义看,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和文化两个内涵。班级文化首先从属于文化,是班级的文化。根据《辞海》中对文化的释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隶属于文化的班级文化也包括物质欲精神两个方面。班级是以学校中固定教室为场所,由教师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围绕学习而展开的活动集体。因此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可以如此定义:即在学校班级中由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就其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班级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包含这三个层面。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基本的学习设施与工具,如教室、桌椅板凳等;班级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纪律法规、班级组织与管理模式等;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级通过各种形式所体现的群体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风。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制约着班级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主体文化的多样化
根据文化学的相关观点,我们知道文化不仅有地域性的差异,也因人而异地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个体,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这其中根据不同的群体有着同质性的联系。因此,处于班级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其文化背景具有个体性、独特性,又有着班级群体的共性。学生既是校园及班级文化生活中最富多样性与活力的个体,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学生在校园生活外受到社会、家庭、社区、交往群体等许多文化环境的影响,如社会文化方面的社会舆论、流行趋势、大众媒体等;家庭文化方面的如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示范对孩子待人接物、休闲娱乐方式的影响等;学校环境则对学生的内在世界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甚至塑造作用,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而这些人格要素一旦形成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与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班级虽然是一个仅仅容纳几十名学生的小规模团体,但是其文化规模却丰富多彩,如果班主任不能很好地驾驭如此丰富的文化并进行适当引导,那么班级文化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顺其自然的管理会放纵低俗文化对学生的误导作用。优秀的班级文化是多元的,是在吸收融合积极的社会流行和经典文化的基础上,与家庭文化进行嫁接并以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支柱的多种文化的交汇点。班级文化蕴藏了丰富的社会、家庭信息,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独特背景,因此可以说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三、 班级文化的特征
班级文化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鲜明的特征。
1、自主性
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群体,同样班级文化也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文化建设。由于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重基本设施设备与环境的营造、维护,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精神教育,在感化学生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群体感染与规范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系统的正规教学,而应充分提高班集体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并且使学生班级集体活动中主动地参与、积极反思,在施展才能的过程中的到知识提高与技能锻炼。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发挥以往教师的强制权利,而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用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使班主任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我体悟能力的提高。
2、社会性
班级文化并不是孤立于社会的土壤的,相反,班级文化深受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范围、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且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力求未来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因此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自身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此外,学生自身存在着身份的双重性,学生既是社会文化活动的消费者,又是文化活动创造者。这两种身份,都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土壤。
3、教育性
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创造了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又反过来塑造着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世界。优秀班级文化的教育意义,主要是通过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群体价值观、舆论导向、规章制度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与慎独能力。此外,班级优秀文化的形成还有赖于教室环境的整洁与温馨、墙报和黑板报的设计体现的价值观与教育意义,班级口号与标语对学生规范的内化作用等。
总之,班级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征,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用规范的制度作保障,引导班级文化健康发展。
一、 班级文化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讲班级文化是学生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从教育学讲有人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的集体精神风貌,也有人认为班级文化体现了素质教育标准下社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期望标准。在此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只是从精神方面谈论班级文化的内涵,而忽视了班级文化的物质实体。从字面意义看,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和文化两个内涵。班级文化首先从属于文化,是班级的文化。根据《辞海》中对文化的释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隶属于文化的班级文化也包括物质欲精神两个方面。班级是以学校中固定教室为场所,由教师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围绕学习而展开的活动集体。因此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可以如此定义:即在学校班级中由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就其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班级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包含这三个层面。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基本的学习设施与工具,如教室、桌椅板凳等;班级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纪律法规、班级组织与管理模式等;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级通过各种形式所体现的群体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风。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制约着班级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主体文化的多样化
根据文化学的相关观点,我们知道文化不仅有地域性的差异,也因人而异地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个体,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这其中根据不同的群体有着同质性的联系。因此,处于班级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其文化背景具有个体性、独特性,又有着班级群体的共性。学生既是校园及班级文化生活中最富多样性与活力的个体,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学生在校园生活外受到社会、家庭、社区、交往群体等许多文化环境的影响,如社会文化方面的社会舆论、流行趋势、大众媒体等;家庭文化方面的如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示范对孩子待人接物、休闲娱乐方式的影响等;学校环境则对学生的内在世界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甚至塑造作用,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而这些人格要素一旦形成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与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班级虽然是一个仅仅容纳几十名学生的小规模团体,但是其文化规模却丰富多彩,如果班主任不能很好地驾驭如此丰富的文化并进行适当引导,那么班级文化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顺其自然的管理会放纵低俗文化对学生的误导作用。优秀的班级文化是多元的,是在吸收融合积极的社会流行和经典文化的基础上,与家庭文化进行嫁接并以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支柱的多种文化的交汇点。班级文化蕴藏了丰富的社会、家庭信息,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独特背景,因此可以说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三、 班级文化的特征
班级文化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鲜明的特征。
1、自主性
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群体,同样班级文化也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文化建设。由于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重基本设施设备与环境的营造、维护,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精神教育,在感化学生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群体感染与规范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系统的正规教学,而应充分提高班集体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并且使学生班级集体活动中主动地参与、积极反思,在施展才能的过程中的到知识提高与技能锻炼。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发挥以往教师的强制权利,而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用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使班主任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我体悟能力的提高。
2、社会性
班级文化并不是孤立于社会的土壤的,相反,班级文化深受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范围、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且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力求未来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因此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自身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此外,学生自身存在着身份的双重性,学生既是社会文化活动的消费者,又是文化活动创造者。这两种身份,都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土壤。
3、教育性
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创造了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又反过来塑造着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世界。优秀班级文化的教育意义,主要是通过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群体价值观、舆论导向、规章制度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与慎独能力。此外,班级优秀文化的形成还有赖于教室环境的整洁与温馨、墙报和黑板报的设计体现的价值观与教育意义,班级口号与标语对学生规范的内化作用等。
总之,班级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征,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用规范的制度作保障,引导班级文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