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并激发其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笔者拟结合应用题教学实践,就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体会。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评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
不少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开始对解答应用题产生畏难情绪,而面对应用题,觉得无从下手,一些教师,也深深感到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差,教学效果不显著。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没有掌握好外,关键是教师平时缺乏解题思路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差。
根据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必要在应用题教学中,组织设计多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针对已知条件,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
对于已知两个条件,由于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给学生两个相关条件,“五、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4人。”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
(1)五、一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少多少人?)
(3)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7)男(或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全班人数是男(或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说明:本文举例问题可根据不同年级水平提出)
这种训练,可以激励学生从已有经验积累中大量摄取数量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具体应用题中,学生就能从相关条件中产生出众多的中间问题,以被解题选择。
2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条件组合,如给一个问题:“五一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学生一般会设想出许多条件组合:
(1)男生有多少人(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共有几组
(3)四年级有多少人(4)男生有多少人
是五年级人数的几倍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进行这种训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可以引发对数量关系的深入理解,对问题所需条件作广泛设想、深探,扩大了从问题逆推到条件的思维方式,沟通了解决问题的多条渠道,最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从一个条件补充相关条件,提出不同问题
比如给一个条件:“小明植树28棵。”要求学生再补充一个条件,使它变为二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会出现多种设想:
(1)小明植树28棵,小华比小明多(或少)植树6棵,两人共植树多少棵?(28±6 28)
(2)小明植树28棵,小华植树18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28 18)÷2
(3)小明植树28棵,是小华指数的2倍,小明比小华多植树多少棵?(28-28÷2)
(4)小明植树28棵,小华植了2行,每行7棵,小明植树是小华的几倍?28÷(7×2)
(5)小明植树28棵,小华比小明多植2/7,小华植树多少棵?28 28×2/7或28×(1 2/7)
(6)小明植树28棵,是小华植的4/7,两人共植树多少棵?(28 28÷4/7)
……
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理解,融会贯通地驾驭数量关系,增强
解答各类复杂应用题的能力。
4要重视“一题多解”,发展和拓宽思维
比如:前进小学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了19.5分,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
本题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可有多种解法:
19.5÷585×720-19.5
19.5÷585×(720-585)
720÷(585÷19.5)-19.5
(720-585)÷(585÷19.5)
19.5×(720÷585)-19.5
19.5×(720÷585-1)
19.5×〔(720-585)÷585〕
19.5÷〔585÷(720-585)〕
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解答方法,有利于发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能力,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
5进行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练习
比如: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28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会把多余条件误列入算式,列为:“2500-128×15”,实际上问题出在了对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充分理解,应列为“128×15”是简单的一步运算,通过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条件与问题相互关系的理解,防止消极因素干扰,以达到准确地列式解答。
6在应用题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级特点,进行“开放性”应用题的训练,比如让低年级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某商店有一下三种笔记本,用2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普通本硬皮本精装本
每本2元每本4元每本5元
由于笔记本有三种不同的价格,所以,20元钱买的笔记本数也不一样。
如果买同种价格的笔记本,有以下三种买法:
(1)买普通本的本数:20÷2=10(本)
(2)买硬皮本的本数:20÷4=5(本)
(3)买精装本的本数:20÷5=4(本)
若买两或三种笔记本,有以下买法:(如下图)
开放性应用题的最大特点是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不同的思路,获得多种答案。像上面这道题可有十种答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至少可获得一种答案,对于提高中差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尖子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上述见解,是我们在多年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总而言之,不论采取何种训练模式,目的在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在具体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各种基本数量关系,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由一般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评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
不少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开始对解答应用题产生畏难情绪,而面对应用题,觉得无从下手,一些教师,也深深感到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差,教学效果不显著。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没有掌握好外,关键是教师平时缺乏解题思路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差。
根据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必要在应用题教学中,组织设计多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针对已知条件,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
对于已知两个条件,由于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给学生两个相关条件,“五、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4人。”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
(1)五、一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少多少人?)
(3)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7)男(或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全班人数是男(或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说明:本文举例问题可根据不同年级水平提出)
这种训练,可以激励学生从已有经验积累中大量摄取数量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具体应用题中,学生就能从相关条件中产生出众多的中间问题,以被解题选择。
2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条件组合,如给一个问题:“五一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学生一般会设想出许多条件组合:
(1)男生有多少人(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共有几组
(3)四年级有多少人(4)男生有多少人
是五年级人数的几倍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进行这种训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可以引发对数量关系的深入理解,对问题所需条件作广泛设想、深探,扩大了从问题逆推到条件的思维方式,沟通了解决问题的多条渠道,最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从一个条件补充相关条件,提出不同问题
比如给一个条件:“小明植树28棵。”要求学生再补充一个条件,使它变为二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会出现多种设想:
(1)小明植树28棵,小华比小明多(或少)植树6棵,两人共植树多少棵?(28±6 28)
(2)小明植树28棵,小华植树18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28 18)÷2
(3)小明植树28棵,是小华指数的2倍,小明比小华多植树多少棵?(28-28÷2)
(4)小明植树28棵,小华植了2行,每行7棵,小明植树是小华的几倍?28÷(7×2)
(5)小明植树28棵,小华比小明多植2/7,小华植树多少棵?28 28×2/7或28×(1 2/7)
(6)小明植树28棵,是小华植的4/7,两人共植树多少棵?(28 28÷4/7)
……
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理解,融会贯通地驾驭数量关系,增强
解答各类复杂应用题的能力。
4要重视“一题多解”,发展和拓宽思维
比如:前进小学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了19.5分,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
本题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可有多种解法:
19.5÷585×720-19.5
19.5÷585×(720-585)
720÷(585÷19.5)-19.5
(720-585)÷(585÷19.5)
19.5×(720÷585)-19.5
19.5×(720÷585-1)
19.5×〔(720-585)÷585〕
19.5÷〔585÷(720-585)〕
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解答方法,有利于发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能力,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
5进行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练习
比如: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28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会把多余条件误列入算式,列为:“2500-128×15”,实际上问题出在了对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充分理解,应列为“128×15”是简单的一步运算,通过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条件与问题相互关系的理解,防止消极因素干扰,以达到准确地列式解答。
6在应用题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级特点,进行“开放性”应用题的训练,比如让低年级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某商店有一下三种笔记本,用2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普通本硬皮本精装本
每本2元每本4元每本5元
由于笔记本有三种不同的价格,所以,20元钱买的笔记本数也不一样。
如果买同种价格的笔记本,有以下三种买法:
(1)买普通本的本数:20÷2=10(本)
(2)买硬皮本的本数:20÷4=5(本)
(3)买精装本的本数:20÷5=4(本)
若买两或三种笔记本,有以下买法:(如下图)
开放性应用题的最大特点是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不同的思路,获得多种答案。像上面这道题可有十种答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至少可获得一种答案,对于提高中差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尖子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上述见解,是我们在多年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总而言之,不论采取何种训练模式,目的在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在具体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各种基本数量关系,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由一般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