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并激发其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笔者拟结合应用题教学实践,就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体会。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评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
  不少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开始对解答应用题产生畏难情绪,而面对应用题,觉得无从下手,一些教师,也深深感到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差,教学效果不显著。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没有掌握好外,关键是教师平时缺乏解题思路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差。
  根据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必要在应用题教学中,组织设计多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针对已知条件,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
  对于已知两个条件,由于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给学生两个相关条件,“五、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4人。”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
  (1)五、一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少多少人?)
  (3)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7)男(或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全班人数是男(或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说明:本文举例问题可根据不同年级水平提出)
  这种训练,可以激励学生从已有经验积累中大量摄取数量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具体应用题中,学生就能从相关条件中产生出众多的中间问题,以被解题选择。
  2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条件组合,如给一个问题:“五一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学生一般会设想出许多条件组合:
  (1)男生有多少人(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共有几组
  (3)四年级有多少人(4)男生有多少人
  是五年级人数的几倍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进行这种训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可以引发对数量关系的深入理解,对问题所需条件作广泛设想、深探,扩大了从问题逆推到条件的思维方式,沟通了解决问题的多条渠道,最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从一个条件补充相关条件,提出不同问题
  比如给一个条件:“小明植树28棵。”要求学生再补充一个条件,使它变为二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会出现多种设想:
  (1)小明植树28棵,小华比小明多(或少)植树6棵,两人共植树多少棵?(28±6 28)
  (2)小明植树28棵,小华植树18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28 18)÷2
  (3)小明植树28棵,是小华指数的2倍,小明比小华多植树多少棵?(28-28÷2)
  (4)小明植树28棵,小华植了2行,每行7棵,小明植树是小华的几倍?28÷(7×2)
  (5)小明植树28棵,小华比小明多植2/7,小华植树多少棵?28 28×2/7或28×(1 2/7)
  (6)小明植树28棵,是小华植的4/7,两人共植树多少棵?(28 28÷4/7)
  ……
  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理解,融会贯通地驾驭数量关系,增强
  解答各类复杂应用题的能力。
  4要重视“一题多解”,发展和拓宽思维
  比如:前进小学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了19.5分,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
  本题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可有多种解法:
  19.5÷585×720-19.5
  19.5÷585×(720-585)
  720÷(585÷19.5)-19.5
  (720-585)÷(585÷19.5)
  19.5×(720÷585)-19.5
  19.5×(720÷585-1)
  19.5×〔(720-585)÷585〕
  19.5÷〔585÷(720-585)〕
  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解答方法,有利于发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能力,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
  5进行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练习
  比如: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28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会把多余条件误列入算式,列为:“2500-128×15”,实际上问题出在了对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充分理解,应列为“128×15”是简单的一步运算,通过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条件与问题相互关系的理解,防止消极因素干扰,以达到准确地列式解答。
  6在应用题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级特点,进行“开放性”应用题的训练,比如让低年级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某商店有一下三种笔记本,用2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普通本硬皮本精装本
  每本2元每本4元每本5元
  由于笔记本有三种不同的价格,所以,20元钱买的笔记本数也不一样。
  如果买同种价格的笔记本,有以下三种买法:
  (1)买普通本的本数:20÷2=10(本)
  (2)买硬皮本的本数:20÷4=5(本)
  (3)买精装本的本数:20÷5=4(本)
  若买两或三种笔记本,有以下买法:(如下图)
  开放性应用题的最大特点是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不同的思路,获得多种答案。像上面这道题可有十种答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至少可获得一种答案,对于提高中差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尖子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上述见解,是我们在多年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总而言之,不论采取何种训练模式,目的在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在具体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各种基本数量关系,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由一般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有
期刊
“实践、反思、交流”是智慧生成的基本途径,“课例研究”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催化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学智慧是教师在不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的进程中生成与发展的,我期望着自己的数学教学能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旅程,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场所;学生不仅拥有知识,而且拥有智慧。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在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逐步形成自己的智慧课堂。  一、智慧在
期刊
【摘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常规的课堂教学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对于在一线教学的我们来说,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激情不高、课堂教学气氛不浓的局面,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思考并在实践的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认为: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基础数学的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高等数学)来审视初等数学问题,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简单。在高三复习时,面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我们投入一点精力,深化一下概念理解,设计“拓展探究”,对那些高中已隐约出现但不是很明朗的高等数学中要讲得东西适当拓展一下,事实上学生当堂就可弄明白此概念的深化。比如函数的连续,比如导数的概念,新课标中并没有严密的代
期刊
【摘要】由于藏区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因为基础的原因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重树信心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为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本文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藏区初中数学兴趣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再加上藏区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致使大多数数学老师感觉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痛苦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也不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基于数学学习的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要性,创设动态的教学情景的方法与案例以及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艺术之一。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
【关键词】抽象程度理性跃进整体数量剧增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充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经过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材的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特殊教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无法将知识综合运用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