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从培养形式、课程建构、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实施等方面不断拓展校企沟通渠道,共建基地,提升质量,打造令学生终身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63-03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教领域的研究热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无锡机电高职校”)作为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早在2013年即率先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运用到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与学徒互动、教师与企业师傅互动的“三互动”特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必须借助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共同完成,师傅侧重于徒弟(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专项技能的培养,学校专任教师侧重于学生(徒弟)的基本技能和学业素养的培养。因此,现代学徒制除了典型的双主体和双身份的特征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契约性
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必须签订严格的学徒制培养协议,详细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行政部门或行业委员会主动参与,指导和监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契约的履行情况,确保现代学徒制培养落到实处。[1]
(二)互动性
现代学徒制必须建立在学校、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建构、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等育人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现代学徒制必然带来学生和学徒、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互动。
(三)创新性
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项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既不是我们以往实行的“冠名班和订单班”,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要学习规范化的校企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和合格标准。学生在企业期间,既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岗位实习,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同时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享受学生和学徒的权益。因此,学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源泉,以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实现学生入校后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三次关键转变。[2]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
(一)注重沟通,打通双元育人“主渠道”
1.打通企业参与教学的主渠道。无锡机电高职校2001年就成立了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行业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积极走进校园和课堂,指导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学校的课程建构能对接产业和岗位需求,真正做到学生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工学深度融合”探索实践。
2.打通工学深度融合的主渠道。在现有机制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如何将西方的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这些问题的破解都需要学校主动出击,应时而为。学校走进企业调研、分析、再调研、再分析,在多次的反复交流沟通中,校企双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思路逐步明晰。学校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办法》,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建专职队伍,主动出击,调研行业企业的需求,争取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真正做到“双元育人、工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专业技术咨询和支持,校企深度融合,真正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3]
(二)深化合作,打造“三个基地”
1.打造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学校建立了多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机制,与百余家知名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和就业培养协议,确保学生工学交替学习和顶岗实习,进而高质量就业。同时,学校在订单培养基础上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研究。2013年,学校与两家知名企业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探索构建基于“职业”的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合作项目”被评为2013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15年,学校首批现代学徒制班级学生毕业。调研显示,学徒班学生企业满意度100%,中级工通过率100%,高级工通过率95.7%。
2.打造“教师下企业锻炼”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使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接近企业的生产车间,逐步成为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的摇篮。同时,学校还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和顶岗培训,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近年来,学校每年有近百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教师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中佳绩频传。
3.打造“产、学、研”基地。学校坚持“双导师制、专兼互补”的师资培养机制,校企互建产学研工作站,成立校企联合工作团队。校企联合工作团队有项目、有经费、有计划,校企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学校建有10多个校企联合工作团队,教师参与生产咨询及技术服务项目18项,项目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大赛上屡获大奖,很多项目也相继投入生产,学校的科研技术服务水平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63-03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教领域的研究热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无锡机电高职校”)作为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早在2013年即率先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运用到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与学徒互动、教师与企业师傅互动的“三互动”特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必须借助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共同完成,师傅侧重于徒弟(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专项技能的培养,学校专任教师侧重于学生(徒弟)的基本技能和学业素养的培养。因此,现代学徒制除了典型的双主体和双身份的特征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契约性
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必须签订严格的学徒制培养协议,详细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行政部门或行业委员会主动参与,指导和监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契约的履行情况,确保现代学徒制培养落到实处。[1]
(二)互动性
现代学徒制必须建立在学校、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建构、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等育人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现代学徒制必然带来学生和学徒、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互动。
(三)创新性
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项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既不是我们以往实行的“冠名班和订单班”,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要学习规范化的校企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和合格标准。学生在企业期间,既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岗位实习,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同时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享受学生和学徒的权益。因此,学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源泉,以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实现学生入校后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三次关键转变。[2]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
(一)注重沟通,打通双元育人“主渠道”
1.打通企业参与教学的主渠道。无锡机电高职校2001年就成立了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行业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积极走进校园和课堂,指导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学校的课程建构能对接产业和岗位需求,真正做到学生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工学深度融合”探索实践。
2.打通工学深度融合的主渠道。在现有机制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如何将西方的现代学徒制本土化?这些问题的破解都需要学校主动出击,应时而为。学校走进企业调研、分析、再调研、再分析,在多次的反复交流沟通中,校企双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思路逐步明晰。学校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办法》,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建专职队伍,主动出击,调研行业企业的需求,争取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真正做到“双元育人、工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专业技术咨询和支持,校企深度融合,真正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3]
(二)深化合作,打造“三个基地”
1.打造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学校建立了多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机制,与百余家知名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和就业培养协议,确保学生工学交替学习和顶岗实习,进而高质量就业。同时,学校在订单培养基础上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研究。2013年,学校与两家知名企业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探索构建基于“职业”的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合作项目”被评为2013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15年,学校首批现代学徒制班级学生毕业。调研显示,学徒班学生企业满意度100%,中级工通过率100%,高级工通过率95.7%。
2.打造“教师下企业锻炼”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使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接近企业的生产车间,逐步成为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的摇篮。同时,学校还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和顶岗培训,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近年来,学校每年有近百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教师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中佳绩频传。
3.打造“产、学、研”基地。学校坚持“双导师制、专兼互补”的师资培养机制,校企互建产学研工作站,成立校企联合工作团队。校企联合工作团队有项目、有经费、有计划,校企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学校建有10多个校企联合工作团队,教师参与生产咨询及技术服务项目18项,项目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大赛上屡获大奖,很多项目也相继投入生产,学校的科研技术服务水平和知名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