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初中语文发展性评价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行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瓶颈。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突出表现为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为了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发展性评价。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发展性评价发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发展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除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即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面无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承认并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差异,考虑学生的个人强项,实行个性化的教育。
  在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提出了发展性评价的观点,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检查、甄别和筛选,不应该是用一把尺子简单地衡量学生的优劣高低;而应该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以明白在哪些方面去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变得更聪明。简单来说,发展性评价就是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发展性评价的具体要求
  
  按照发展性评价的宗旨,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变评价功能。改变现行评价单一的检查、甄别和筛选功能,注重通过正确的导向、激励、诊断、反馈调节、反思总结、成长记录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改变评价内容。不再单纯强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评价,而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
  
  3. 改变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
  4. 改变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结果要用分数、等级、描述进行综合显示。
  5. 改变评价主体。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改变以往语文教学评价一直由教师说了算的现象,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三、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方案
  
  对学生每个学期的语文学习,笔者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口语交际、成长记录袋、综合性学习、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
  学生每学期的语文总成绩= 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成绩(10%) 口语交际成绩(10%) 成长记录袋成绩(5%) 综合性学习成绩(5%) 单元测试平均成绩(10%) 期中测试成绩(20%) 期末测试成绩(40%)。
  1. 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为此,对于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的评价,笔者采用成长记录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具体做法是设计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评价表》,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多角度收集个人行为表现作为自我评价量化依据,根据老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实施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每周评定一次,期末算出平均分作为该评价项目的成绩。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评价包含课堂学习基本行为评价和学习习惯形成评价两部分。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
  2. 口语交际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得不到考查,口语评价的缺失严重影响到语文四大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测试。测试内容如下。
  朗读能力: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一段文章或一首诗。
  描述能力:要求学生描述参加口试的心情,或描述口试考场的情景,或描述当天的天气,或描述测试员的神态等。
  说明能力:说明某一物品,或介绍一位自己的老师(家人、同学)等。
  连词作文能力:从测试软件里随机抽取6个词语,最少使用其中四个词语连成一段话进行口头作文(有3至5分钟的准备时间)。
  演讲能力:脱稿演讲。
  辩论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辩论比赛。
  以上测试内容,每个学期测试一种,满分10分,老师制定评分标准,测试员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担任,学生测试员由学生推荐产生。
  3. 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建立成长记录袋,并及时补充相关材料和内容,学期末教师对每个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
  4. 综合性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眼点主要在:(1)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评价方法注重自评、小组评与教师评相结合。
  5. 单元测试
  包含单元测试成绩和堂上作文训练成绩,期末计算平均分作为该项目最终成绩。
  6. 期中测试成绩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与中考命题吻合。
  7. 期末测试成绩
  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与中考命题吻合。
  8. 附加分
  凡有以下情况的,在期末总成绩中给予加分,加至满分为止。
  ①在校级刊物发表文章一次计1分;市、省级刊物发表一次分别计2、3分。
  ②征文比赛获奖: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5、1、0.5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2、1.5、1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3、2、1.5分;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4、3、2分。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介导的谷氨酰胺代谢活性改变对ER+乳腺癌他莫昔芬(tamoxifen,TAM)耐药细胞株MCF-7R耐药性的影响及
目的:通过建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的体外培养模型,从细胞凋亡的模块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庆大霉素(GM)诱导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乳鼠的海马组织经体外分离和纯化培养,取传至第三代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获得纯度大于95%的星形胶质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将细胞接种于24孔板内:实验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正常培养;
平时一下课,当我要擦黑板时,常常有几个学生春风般迎面而来:老师我来擦!一把夺过黑板擦,擦起来。我的心随即似清澈、澄明的池水漾起愉悦的涟漪。直到有一次,我对着两个犯错的学生喊到:每人罚擦黑板一天。被罚的学生乖乖地擦了一天黑板。“劳动改造”的结果是:明显地吸取了教训。这么管用的招式,我不断地重复着。  粗糙的教育磨损了儿童晶莹的心,那玲珑剔透的心上落满了尘埃。那天,一位女学生经过黑板前,看到黑板擦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