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多项改革。尤其是机械专业,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成立了实训中心,让学生在实际加工生产中,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围绕实训中心教学展开讨论,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机械加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改革措施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机械加工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熟练工种。传统的教学过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理论性人才,达不到企业的录取标准,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实训中心是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学校正处于重要的改革转型阶段。
二、 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学校,由于资金、教师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其实训中心的相关教学内容并未落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机械设备的数量不足,通常老师都是按照設备数量,将学生进行分组,从而完成相应的操作过程。再加上模式单一,学生只知道机械化的操作,并不能深入了解深层含义。在设备缺失的情况下,通常每个小组只有一到两个人能够全面完成操作过程,其他学生只能观摩,甚至会在课堂上干其他事。学习效率普遍偏低,且教学没有针对性;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教师并未真正体验过机械加工厂的相关制造过程,在准备教案时,只是按照教材以及相应的指标点进行备课。在实训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都是最基础的操作知识,简单的操作训练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但却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通常机械专业的老师,只要在理论知识上过关,就能获得相应的任职资格。由于缺乏在机械加工厂的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若遇到问题不能快速解决;实训教学通过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操作过程。学生的操作完全是模仿老师的示范过程,并未真正体会到机械加工流程,实训过程浮于表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三、 改革措施探析
(一) 分层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因此机械加工的教学,要根据岗位特点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分层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例如在钳工教学中,老师先将学生集中起来,讲解钳工工艺流程,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同组学生相互监督,每个组员都必须完成一次相应的加工过程。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逐一进行检验,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同时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按照能力将学生区分开来,在不同的教学方案辅助下,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 加工任务分配到人
在划分小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将优秀的学生穿插在各组之间,对组员进行监督。在接到任务后,组长要明确加工过程,然后根据组内人数,将具体任务分配到人。例如在某一零件的车削加工中,可以三到四个人为一组,分别负责零件图纸设计、刀具选择、程序编程和最终的加工操作。分工明确,避免学生相互推卸责任,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从而高效地完成整个车削加工过程。
(三) 完善机械加工标准
为更好地与企业接轨,在教学中,机械加工要参照对应企业的标准,建立起与企业高度统一的加工车间。在数控加工中,其相关标准如下:设计图纸、编程及加工、质检等过程缺一不可。进入车间时都要签到,并学习现场规定;当天的加工任务分配到人,尽量保证当天完成任务;加工过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对零件质量进行检验,淘汰不合格品。在技术规范下,车间的加工制造氛围浓厚,学生对零件的程序化加工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 校企合作
目前很多学校,逐渐增大对实训中心的资金投入,车床、铣床等都有配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可周边的企业进行交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每年可以到企业车间进行学习,企业也可以将相关项目放在实训中心,在学生的相互配合下,高效地完成各种项目。例如在新型模具的研究中,企业可借助学生强有力的创新思维,将学生进行分组,同时进行相应的设计过程。然后企业在众多的设计中,选出最合适的模具设计图纸。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训练能力,同时有利于企业接收新理念。
(五) 举办活动
目前我国很多机械加工厂,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其生产过程都是在相关程序的指导下完成的。鉴于此种情况,院校可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举办科技创新大赛,例如让学生融合所学知识,设计出机器人模型,在程序指导下,机器人能够自行完成某项作业过程。根据学生设计的新颖程度、实用性能等,评选出最佳作品,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 强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提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聘请的条件,拥有的证书和技能越多,任职机会就越大。同时加强教师的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加工过程;高薪聘请企业专家,常驻实训中心担任教学任务;成立相关的技术研发团队,并寻求和外界合作的机会。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对高职院校机械加工的相关介绍,对实训中心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优化教学的措施。从中可看出实际操作能力在机械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未来职位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有很大改进,但其教学过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电敏,王小燕.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教学改革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5):59-60.
[2]覃冬梅.对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论述[J].教育观察(上旬),2014(12):79-80.
作者简介:
祝庆丽,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龙江大庆职业学院。
关键词: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改革措施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机械加工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熟练工种。传统的教学过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理论性人才,达不到企业的录取标准,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实训中心是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学校正处于重要的改革转型阶段。
二、 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学校,由于资金、教师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其实训中心的相关教学内容并未落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机械设备的数量不足,通常老师都是按照設备数量,将学生进行分组,从而完成相应的操作过程。再加上模式单一,学生只知道机械化的操作,并不能深入了解深层含义。在设备缺失的情况下,通常每个小组只有一到两个人能够全面完成操作过程,其他学生只能观摩,甚至会在课堂上干其他事。学习效率普遍偏低,且教学没有针对性;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教师并未真正体验过机械加工厂的相关制造过程,在准备教案时,只是按照教材以及相应的指标点进行备课。在实训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都是最基础的操作知识,简单的操作训练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但却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通常机械专业的老师,只要在理论知识上过关,就能获得相应的任职资格。由于缺乏在机械加工厂的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若遇到问题不能快速解决;实训教学通过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操作过程。学生的操作完全是模仿老师的示范过程,并未真正体会到机械加工流程,实训过程浮于表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三、 改革措施探析
(一) 分层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因此机械加工的教学,要根据岗位特点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分层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例如在钳工教学中,老师先将学生集中起来,讲解钳工工艺流程,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同组学生相互监督,每个组员都必须完成一次相应的加工过程。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逐一进行检验,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同时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按照能力将学生区分开来,在不同的教学方案辅助下,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 加工任务分配到人
在划分小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将优秀的学生穿插在各组之间,对组员进行监督。在接到任务后,组长要明确加工过程,然后根据组内人数,将具体任务分配到人。例如在某一零件的车削加工中,可以三到四个人为一组,分别负责零件图纸设计、刀具选择、程序编程和最终的加工操作。分工明确,避免学生相互推卸责任,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从而高效地完成整个车削加工过程。
(三) 完善机械加工标准
为更好地与企业接轨,在教学中,机械加工要参照对应企业的标准,建立起与企业高度统一的加工车间。在数控加工中,其相关标准如下:设计图纸、编程及加工、质检等过程缺一不可。进入车间时都要签到,并学习现场规定;当天的加工任务分配到人,尽量保证当天完成任务;加工过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对零件质量进行检验,淘汰不合格品。在技术规范下,车间的加工制造氛围浓厚,学生对零件的程序化加工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 校企合作
目前很多学校,逐渐增大对实训中心的资金投入,车床、铣床等都有配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可周边的企业进行交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每年可以到企业车间进行学习,企业也可以将相关项目放在实训中心,在学生的相互配合下,高效地完成各种项目。例如在新型模具的研究中,企业可借助学生强有力的创新思维,将学生进行分组,同时进行相应的设计过程。然后企业在众多的设计中,选出最合适的模具设计图纸。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训练能力,同时有利于企业接收新理念。
(五) 举办活动
目前我国很多机械加工厂,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其生产过程都是在相关程序的指导下完成的。鉴于此种情况,院校可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举办科技创新大赛,例如让学生融合所学知识,设计出机器人模型,在程序指导下,机器人能够自行完成某项作业过程。根据学生设计的新颖程度、实用性能等,评选出最佳作品,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 强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提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聘请的条件,拥有的证书和技能越多,任职机会就越大。同时加强教师的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加工过程;高薪聘请企业专家,常驻实训中心担任教学任务;成立相关的技术研发团队,并寻求和外界合作的机会。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对高职院校机械加工的相关介绍,对实训中心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优化教学的措施。从中可看出实际操作能力在机械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未来职位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有很大改进,但其教学过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电敏,王小燕.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教学改革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5):59-60.
[2]覃冬梅.对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论述[J].教育观察(上旬),2014(12):79-80.
作者简介:
祝庆丽,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龙江大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