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之《诗教》篇注释对比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由于其地位之重要,历代诸多学者为其进行校注。本文主要以叶瑛的《文史通义校注》与仓修良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为例,将两个版本中《诗教》篇的注释进行对比,研究其注释内容与风格方面的差异,以期深化对于《诗教》篇的理解,为《文史通义》的研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史通义》;注释;叶瑛;仓修良
  作者简介:刘晓玮(1994-),女,河北省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2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文史通义》是其代表作,与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为我国封建时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无论在文学、史学还是哲学领域,章学诚都是一位重要人物,我写此文,是希望对《诗教》篇做一次小推广。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把叶瑛的《文史通义校注》(以下统称为“叶版”)与仓修良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以下统称为“仓版”)两个版本对于《诗教》篇的注释内容进行归类总结,第二部分比较分析两个版本注释的不同之处,第三部分对两个版本注释的内容与风格进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以期深化对于《诗教》篇的理解,为《文史通译》的研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一、注释内容归类
  “叶版”对于《诗教》篇的注释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1.人物,引用古书对原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做注释,如对申不害、韩非的注释引用了《史记·申韩列传》,对范晔的注释引用了《宋书·范晔传》等。
  2.书籍,用以书释书的方式对原文中提及的古书进行注释,如对《论语》的注释引用《汉书·艺文志》,对《论衡》的注释引用了《后汉书·王充传》等。
  3.典故,原文中引用典故的只有“安陵之从田,龙阳之同钓也”一句,叶瑛指出这两个典故出此《战国策·楚策》与《战国策·魏策》。
  4.字词释义,如“衺,邪之本字”[1];“折,谓折中也”;“微言”,“精微要妙之言也”等。
  5.段意总结,叶瑛将《诗教》上、下篇都分为六段,在每一段结尾进行段意总结,如上篇第一段“按此节论古今文章之流变,以战国为枢纽”,下篇第六段“按此节论《文选》义例之失,益见论文不可拘于形貌”。
  “仓版”对于《诗教》篇的注释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除了上述人物、书目、典故这三部分外,还有两点,其一是总结了《诗教》上篇的大意,“文中主要讲古代文体的演变,认为后世各种文体都大备于战国,战国之文,源于六艺,特别是多出于《诗》教”[2];其二是解释了章学诚观点变化的过程:先是提出前文观点观点,后在《史考释例》中指出“自唐以后,子不专家,而文集有论议,史不专家,而文集有传记,亦著述之一大变也”。仓修良认为其观点愈发符合历史事实,可见其见解愈发成熟。
  二、注释内容差异对比
  因“仓版”的注释数量相对来说较少,我以“仓版”为基础,把“叶版”的注释内容与“仓版”对比,列举差异较为明显的注释。为了方便,下文中用“(1)”符号代替“仓版”注释,用“[1]”符号代替“叶版”注释。
  《诗教》上篇:(1)介绍文章写作的时间、主旨与前文所提及的章学诚观点变化的过程;[1]除此之外,还有章学诚在《再答周筤谷论课蒙书》中对于自己所写的《诗教》上下篇的评价,“其言实有开凿鸿蒙之功,立言家于是必将有取”。(4)对应“叶版”注释[18],对管仲与商鞅进行注释,仓修良主要介绍了二者的生平信息,叶瑛引用《管晏列传》等古书,介绍二者的政绩成果与言论,之后文章中对于人物的注释大都是这个模式。(13)、(14)对应[43]、[44],对楚王与安陵君游云梦、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的典故,“仓版”一笔带过,而“叶版”则把《战国策·楚策》与《战国策·魏策》中对这两个典故的记载详细地列举出来。(19)对应[46],仓修良引“韩非《储说》,比事征偶,连珠之所肇也。”来说明“连珠”二字不应加篇名号;叶瑛提出“今《韩非子》无连珠,殆即《内外储说》耳”的观点。(22)对应[49],叶瑛引《容斋随笔》提出洪迈认为《七林》是傅玄所作的观点;仓修良先引洪迈的说法,后因《隋书·经籍志》并无著录,因此仓修良对《七林》的作者存疑。(31)对应[69],前者详细解释了章学诚本欲把《校雠略》放在《文史通义》外篇,后来内容太多就独立成书为《校雠通义》这一过程;后者直接写“今《通义》外篇无此,盖即《校雠通义·原道》篇,兹不具引。”(33)与(34)对应[76],对于《鬻子》与《晏子》,仓修良详细解释二书是伪书的原因,叶瑛引沈钦韩与孙星衍的言论证明二书是伪书。(38)与(39)对应[81],是对《神农》与《野老》这两本书的注释。仓修良在介绍《野老》时提出两种说法,一是战国隐士野老著,一是战国时齐楚间人所作,未必出自一二人之手;叶瑛则引《汉志》农家:“《野老》十七篇”,原注:“六国时在齐、楚间”,应劭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今佚。
  《诗教》下篇:(14)对应[45],前者主要介绍了阖闾的生平,后者是对阖闾“子之十三篇,吾既得而见”这句话出处的注释,指出这句话出自《史记·孙武传》。(16)对应[47],是对《五蠹》與《孤愤》的注释,叶瑛引用《史记·韩非传》说明写作这些篇目的缘由,即“观往者得失之变”,并记录了秦王见到这些文章后的反应:“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仓修良除此之外还详细地解释了五蠹的含义,即儒家、纵横家、游侠、逃避兵役者、工商之民,并说这五者危害国家如同蠹之蛀木。后又揭示了《孤愤》的主旨:韩非提倡变法,却遭到当权反对,悲愤填膺,故作此篇揭露与旧贵族的矛盾。(17)对应[48],叶瑛列举《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仓修良详细地列举了《吕氏春秋》的框架以及该书的特点。(24)对应[66],后者引《后汉书·桓谭传》中对于桓谭的介绍,前者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其所著《新论》的主要观点,即“以烛火喻形神”。(27)对应[69],叶瑛只是一笔带过,仓修良则主要介绍了宋玉的基本信息,并说明其作《九辩》是因感屈原放逐而抒发其志。   三、注释对比总结
  总的来说,“叶版”与“仓版”两个版本对《诗教》篇注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与风格两个方面。用一个字概括二者的特点,“叶版”是细,“仓版”则全。
  “叶版”的特点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无论是对书籍、人物还是典故的注释,往往引用原典古籍,这样有根据可考证,真实性与权威性更强;其二是段意总结,“叶版”在《诗教》上下篇每一段结尾的段意总结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与思路;其三是“就事论事”,如对“《老子》说本阴阳”这句话的注释引用了刘师培《国学发微》里的言论:“《易》言阴阳,即《老子》之有无,乃对待之词也。”并按《老子》言“玄”与“有无”,与《易》言“太极”、“阴阳”其实不同。叶瑛只是把与这句话有关的内容加以注解,不像仓修良则是介绍老子、《道德经》以及“无为而治”的主张。
  “仓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释内容全面完整,对于人物往往会把字、号、身份、祖籍、生平、著书等内容都进行介绍,如上篇中对阎若璩的注释为“清朝学者,以考据著称。字百诗,号潜邱,山西太原人。幼时口吃,苦学多思,研究经史而成名。长于考据,以三十年精心考证,撰著出《古文尚书疏证》一书,证实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之伪,为学术界所推崇……”对于书籍的注释除了有作者、朝代、主要观点,还往往附加评价,如评价《论衡》“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评价《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基础理论性专著,奠定了祖国医学体系”等。涉及到了人物、书籍的各方面,像是迷你版的“百度百科”。我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读者对于注释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与思维习惯。
  以上是我对叶瑛的《文史通义校注》与仓修良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这两个版本中对于《诗教》篇的注释的对比研究,我认为两个版本各有千秋,“叶版”的注释细致而权威,“仓版”的注释全面又清晰,二者不相上下,并且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结合这两个版本,有利于对《诗教》篇乃至对整本《文史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注释:
  [1]《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本文所有《文史通义校注》中的引文皆出自于此书,不再一一列出。)
  [2]《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2005年版,第48頁。(本文所有《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中的引文皆出自于此书,不再一一列出。)
  参考文献: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以便更好地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语言学习则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西班牙语语音学入手,简要分析语音学在西班牙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语音学;西班牙语;语言学习;意义  作者简介:孔媛(199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摘 要: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迟子建以其温暖的笔触,向世人传达着她对“和谐”的渴求。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文化,她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化解两性矛盾与冲突,她描写朴实而深沉的爱情,宣扬人性的善与美。在男女两性的问题上,她所坚持的“两性和谐”,既不同于男权主义笔下的“男强女弱”,也不同于女权主义者笔下的“女强男弱”,而是不偏不倚,执着地探索着一条以两性和谐通往和谐世界的道路。  关键词: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XF306)。  摘 要:通过对三秦文化的内涵及特性的分析,观照它们对出生、成长于陕北、关中、陕南三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探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创作的异同,从而认识到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为当代陕西作家讲好“陕西故事”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游牧文化;农业文化;游耕文化;陕西故事  作者简介:王亚惠(199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
摘 要:从弗莱的圣经原型批评与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视角出发,解析《一粒麦种》中水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水意象的继承性、矛盾性、反抗性。小说中的水继承《圣经》里力量、重生和惩罚的含义,同时也体现和《圣经》水意象之间差异性。差异的重复性书写进而揭示受殖者在矛盾状态中颠覆的可能性,即受殖者在矛盾含混的混杂文化中实现对殖民权威的抵抗。  关键词:水意象;继承性;矛盾性;反抗性  作者简介:袁刘芳(19
摘 要:本文以电影《寻梦环游记》为故事背景,借助电影中对“亡灵节”的介绍,把墨西哥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简单的对比。  关键词:《寻梦环游记》;墨西哥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李慧(198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讲述了墨西哥的一
摘 要:《卡门》是一部观众喜爱的歌剧,至今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誉,歌剧院观看的观众总是络绎不绝,其强烈的剧情沖击和个性特别的人物形象塑造激发起观众的满腔热情和感知向往。本文将从创作特点、剧情分析和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卡门;剧情特点;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卡门》作为一部经典
摘 要:自古坠入烟花柳巷的青楼女子多是世人所不齿的对象,应该是人人避之的,可与口碑相反的事实却是无数的名士官僚流连其中,夜夜笙歌。她们因身份低贱,“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片朱唇万人尝”无奈的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下,不能替自己辩解。不仅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生活颠倒也是那个时候世俗男人们的附庸,凡人口中的胭脂俗粉,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无数名妓拥有姣好面貌和与其相称的文艺素养。这些都是在经历了管教和磨砺之后才
摘 要: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中秘密这一主题是其中心线索,在小说中主人公汉娜为掩盖自己是文盲这一秘密甚至不惜承受更长时间的监禁。本论文从小说中秘密这一主题着手,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探究主人公汉娜的心路历程,解析其为了尊严与自由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朗读者》;存在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
摘 要:21世纪,中美两国交流日益密切,这也导致了两国文化在交流时产生了差异,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以文化维度理论为理论,结合中美各自文化背景,对中美家庭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差异及原因,以期对之后的中美文化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家庭文化;《家有儿女》;《摩登家庭》  作者简介:彭军(199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
作者简介:安琪,女,汉,山西省大同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3  提到荀子,其与孟子“性善论”针锋相对的“性恶论”,可谓是妇孺皆知。因此,若是从“性恶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为,荀子认为“欲”是恶的,因为“欲”是人性的外在表现,性恶,欲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