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o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在赣州市第三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赣州上犹县营前中学的曾杰老师迫切想回到学校,和同事分享喜讯。
  入职仅有6年,曾杰是典型的90后,而在他所就职的乡村学校,教职工数平均年龄不足30岁,其中来自外地的教职工占35%。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县,同时还是库区移民大县,全县14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属于库区。
  脱贫攻坚成为上犹县的头号民生工程。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2013年,上犹县成为教育部对口支援县。
  教育部助力國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效果如何?近日,记者深入上犹县,了解到不少故事。
  边远山区校的蜕变
  紫阳乡中心小学距离上犹县城60多公里,是上犹县最远的农村学校之一,也是全县寄宿生最多的学校。学校教学条件一度十分艰苦。
  “整个学校只有几栋楼,全是土坯房,校门老旧,围墙破损,几百个学生围在一起露天吃饭,学生睡的全是木制大通铺。”紫阳乡中心小学副校长韩芳玖回忆。2013年,上犹县投资2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集寝室、厨房、餐厅为一体的生活服务楼。如今,学校已配齐乡村少年宫、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所。
  不仅学生住宿条件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居住条件也大幅改善。2012年以前,学校仅有7台办公电脑,教师轮流使用;校舍紧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几乎为零,教师只能用一支粉笔完成授课。如今,学校不仅新建了50套教工宿舍,还都配上了淋浴,开通了网络。学校每个教室都配有一体机,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空调,每名教师都配备办公电脑。“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在学校工作了30年的老教师刘华招感慨道。
  对口支援上犹后,教育部各司局办倾力帮助上犹县改善办学条件,受益的远不止紫阳乡中心小学这一所学校。
  “教育部先后安排资金近1.2亿元,用于全县中小学建设及计算机、图书、仪器等教育装备购置。实施义务教育新改扩建项目110个,新增12所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2万多个。”上犹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华志介绍。此外,教育部还安排18万元资金,帮助特殊教育发展,开办偏远农村学校特殊教育班;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帮助和支持上犹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建设,8年共建成20所公办园,增加公办学前学位3780个。
  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生机
  “以前我常想,能被媒体称为‘全国最牛班主任’的老师,总该是威猛或严厉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十分温和。她的从容淡定、纯朴谦和以及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刚刚从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跟岗回来,上犹中学教师郭洁和同事们说起感受。
  郭洁口中的“全国最牛班主任”就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教师范莉。2018年12月,郭洁前往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跟岗学习。这次“影子”式的学习,郭洁收获特别多,尤其是在实践与教学的结合上。
  在教育部对口帮扶支援下,自2018年10月起,华中师大一附中与上犹中学结对。帮扶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及一附中先后6次共派出100多位名师到上犹县开展帮扶活动。上犹县先后10次派出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赴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跟岗培训和学习交流。
  教育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教育科研指导、优质学校结对等方面给予倾力支持,累计培训校长、教师3万多人次,同时积极协调10余所名校及60余位名师来上犹对口帮扶、讲学,这些名校还与上犹二中、上犹五小、上犹中专等成为姊妹学校。此外,教育部还先后派出4名干部到上犹县挂职,他们各自整合资源,为当地教师专业发展注入生机。
  职业教育不一样的精彩
  家住上犹县油石乡清溪村的蓝锋,中专毕业没多久便已成为一家汽车销售网点的合伙人。2013年,初中刚毕业的他却因家庭贫困要辍学去打工。
  “符合条件的学生在上犹中专就读可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同时还可享受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雨露计划每年资助3000元……”蓝锋了解到这些优惠政策后,选择了上犹中专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这是上犹中专引企入校联合打造的专业。
  蓝锋在无数次的水枪冲刷和扳手挥动中度过了3年的中专生活,在学校练就一身技艺的他在顶岗实习期就深受企业器重和培养,刚毕业年薪就近8万元,开启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上犹中专作为上犹县唯一的普通中专,7年前,租用校舍办学,学生数不到400人,得益于教育部的对口帮扶,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联合办学、扩大招生、产业帮扶、科研指导……教育部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帮扶工作。
  “职成司还协调华夏基金会为我校捐赠了价值10万美元的数控机床设备;促成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援建我校建筑专业实训楼;2018年上犹职业中专升格为普通中专。如今,学校通过‘培育一生’,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全县’,这些都离不开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上犹职业中专校长刘科阳说。
  如今的上犹中专,校园面积扩大近4倍,学生规模扩大5倍,专业实训设备价值扩大30多倍,给上犹贫困学子提供了更多享受职业教育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其他文献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珠山大桥是横跨昌江的市区交通要道。曾几何时,一到早晚高峰就成为一个堵点。自景德镇二中新校区、景德镇市实验学校、陶阳学校等一批新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后,市民们惊喜地发现,珠山大桥比以前畅通多了。  这只是景德镇市加大教育投入惠及民生的一个小视点。从2018年开始,景德镇市先后投入近60亿元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学校,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容量,优化了教育网点布局,减少了大校额、大班额现象,而且
期刊
这是婺源县紫阳第三小学李薇老师网上教学《小青蛙》,讲述“眼睛”一词的小片段:  她出示“眼”字,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自主识字,并借助幻灯片的展示,加深理解与记忆。随后创设情境,出示三张图画:第一张是大眼睛的青蛙,第二张是眨着眼睛的小星星,第三张是小朋友做眼保健操,指导学生用“眼睛”一词说话。生动形象的画面,恰到好处的引领,将字、词、句的训练有机融合在一起,把识字教学教
期刊
2019年11月4日,在贵溪市第三小学校园内,一群六年级学生正在校园内的劳动基地割稻子,劳动课老师给他们详细地讲解示范:“左手抓住稻禾,右手挥动镰刀,尤其是镰刀头要向下……”此次收割的稻谷是暑假期間学校老师们插下的秧苗结出的金灿灿的果实。  贵溪三小地处高楼林立的贵溪市闹市区,校园内却挤出一块供学生体验农事劳作的稻田,成为城市里一处别致的风景。而全市农村学校的劳动基地如山花烂漫遍地开放,各具特色。
期刊
汤敏没有想过,任教26年,在她手上先后筹建了2所学校。  2018年3月选址筹建,9月投入使用,宜春市黄颇小学是汤敏职业生涯的第四站。  从征地到竣工,汤敏每天都待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忙监工、跑手续,脸都晒脱了皮,晚上还要做学校规划等。当年9月,一座现代化、花园式的小学如期建成。  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多为周边郊区居民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但办学刚满一年,学生已经近千人。  “看着学校和学生一
期刊
每个学生都是天使,只要用心教育都可以成就辉煌的未来。既然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为何有的没能展翅翱翔?是谁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冰心说过:“情在左手,爱在右手,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与引导。只有用心教育,用爱浇灌,才能成就他们的未来。  我从教十八年,对学生一直以朴素、挚爱之心,期待学生如树苗般沐雨露成长。  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乡下一所完小任教。校长说年轻人
期刊
时隔20年,记者再次来到赣州市南康区旭山脚下的第五小学,被学校文化装扮得美轮美奂的五幢教学大楼依序矗立,校园文化墙上、班牌上、宣传栏里出现频次最高、最耀眼的是一个“美”字。南高北低、宽敞明亮的校园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条主干道南连活力四射的“最美大舞台”,北接郁郁葱葱、蔬果飘香的蔬菜园,一动一静,交相辉映,一改昔日岭背小学校园狭窄的旧貌。  “过去岭背小学的校舍都拆了,经历几次改扩建,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海尔希望小学道德讲堂。道德重在传承,道德贵在实践。我们的道德讲堂,通过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遵纪守法等道德品质,积小善为大善,集小德为大德,用道德力量擎起我们成长的希望……”  2020年11月25日下午,在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大礼堂里,
期刊
“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声音”“有困难找党员”,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和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进锋模范作用,扩大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将党建工作融入学生宿舍文化,井冈山大学组织党员师生进宿舍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  党的知识共学习,让宿舍党建龙头舞起来   情潜入人心,育人细无声。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宿舍这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组织党员、入党积
期刊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育人实施体系,成效显著。   领导重视 启动迅速   从顶层设计上要方向。率先在全省高校開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和教学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学校召开思政工作会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党委会议,先后专题研究改革试点工作,
期刊
经过“十年磨一剑”,兴国县均村中学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教育不等式”:学校地处“一脚踏四县”的偏僻乡村,教学质量却连年保持在全县前列,一些县城的学生都慕名“倒流”到该校就读,而且打造了英语、数学教学特色;学校的教师流动幅度大,2019年一次性进了39名新教师,这不但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长温东福说:“均村中学能够成为一所社会满意的学校,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紧紧抓住教师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