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确,实践出真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许多抽象概括的数学原理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知识原来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这样的学生才能带着数学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生活情境中去感悟数学,去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于实际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学生的数学素养最终会得到提高。
一、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顾名思义,数学实践活动课即数学 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的爱上数学,如笔者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穿衣服”。收效很佳,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圆柱体教具(型号可以各异)、纸张、剪刀、双面胶,笔者让学生给圆柱体“穿上衣服”,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最后,笔者不禁为学生们的创意而欣喜不已:有直接把圆柱体的底面印在纸上,然后剪出圆的;也有直接用双面胶把纸贴在圆柱体的表面上,再剪出来的;还有用圆规先去量画圆柱体的圆,然后再在纸上画出圆等诸多办法,在裁剪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了圆柱体的表面,漂亮衣服“穿”上了,再让学生把圆柱体的衣服“脱”下来,量一量,算一算,做这件“衣服”用了多少“布料”,从而得到圓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游戏式的“裁”“穿”“脱”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彰显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实用的数学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学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价值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实用的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如笔者教学“数字编码”时,先让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自己亲人以及自己身份证的编码是如何组成的,从而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领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如生活中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图书分类号等的编码,课后又布置学生试着给自己班学生编一个学号,并说明编码的含义,数学在身边的真实存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学生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知识点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安排银行的工作人员作一简单的讲解,同时也让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留心并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什么是利率?银行的利率为什么会不同?……学生的这些问题问出后,我笑而不语,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上这一课时,效果出奇的好,正是因为学生们是自己发现了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由此可见,一堂好的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智力标志,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活动课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喜欢这样的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优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一旦乐于操作,学会学习,。就会产生创造的内驱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超出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创造,如,一年级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笔者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这个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接着笔者也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形,在各小组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图形,在学生求异、求新地呈现结果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知识理论的一种升华,我们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从事实践的机会,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更要面向每一名学生,保证每名学生都积极、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学中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顾名思义,数学实践活动课即数学 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的爱上数学,如笔者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穿衣服”。收效很佳,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圆柱体教具(型号可以各异)、纸张、剪刀、双面胶,笔者让学生给圆柱体“穿上衣服”,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最后,笔者不禁为学生们的创意而欣喜不已:有直接把圆柱体的底面印在纸上,然后剪出圆的;也有直接用双面胶把纸贴在圆柱体的表面上,再剪出来的;还有用圆规先去量画圆柱体的圆,然后再在纸上画出圆等诸多办法,在裁剪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了圆柱体的表面,漂亮衣服“穿”上了,再让学生把圆柱体的衣服“脱”下来,量一量,算一算,做这件“衣服”用了多少“布料”,从而得到圓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游戏式的“裁”“穿”“脱”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彰显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实用的数学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学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价值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实用的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如笔者教学“数字编码”时,先让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自己亲人以及自己身份证的编码是如何组成的,从而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领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如生活中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图书分类号等的编码,课后又布置学生试着给自己班学生编一个学号,并说明编码的含义,数学在身边的真实存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学生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知识点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安排银行的工作人员作一简单的讲解,同时也让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留心并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什么是利率?银行的利率为什么会不同?……学生的这些问题问出后,我笑而不语,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上这一课时,效果出奇的好,正是因为学生们是自己发现了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由此可见,一堂好的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智力标志,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活动课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喜欢这样的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优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一旦乐于操作,学会学习,。就会产生创造的内驱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超出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创造,如,一年级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笔者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这个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接着笔者也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形,在各小组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图形,在学生求异、求新地呈现结果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知识理论的一种升华,我们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从事实践的机会,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更要面向每一名学生,保证每名学生都积极、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学中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