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大的特殊性:随着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展,从自身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直至到世界,他们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具备正确的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它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某一门单独设立的学科,无论是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言行都可能与道德和法治相关,此外,学生学习的其它科目也或多或少可以体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学习内容;结合思政教育热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生活资源相融合,让课程学习回归生活,形成学习的生态痕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整合课程;结合思政;融合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基于新课程标准设立的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有所不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自身生活环境与情境作为出发点,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日常活动中的真实情境,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就在身边,使其品格得以培养,素养得以提高,情操得以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并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将课程与实际结合,根据思政教育的特点,结合当下实际生活与时事热点,正确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身边小事出发,观察和体悟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高尚人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体现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中都会接触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具备正确的法治思维。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主题内容,整合其它学科资源,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
1.整合单元主题,形成知识系统
《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要求教师从一个单元或者一个主题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内容或者主题内容中蕴含的不同知识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去整合单元主题呢?
(1)基于课程标准,整合单元内容。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每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并勾画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单元知识内容,形成整体概念。最后,评价反馈,发现知识漏洞以及弥补。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全面地把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社会热点,整合主题内容。时政教育,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基于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学会用学科的知识认识、分析社会现象;辩证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认同国家的制度、文化;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基于社会热点的主题设计更能够提升学生国民素养与综合能力。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防控,我们可以结合这个热点,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社会担当等教育。
2.整合学科资源,完善知识架构
《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具有鲜明的特征,这门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门独立成型的理论教学科目,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既包含理论知识,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还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其它科目的相关内容之中。这也意味着如果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跨学科地整合不同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教学,更要注重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进行渗透。教学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更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
(1)注重《道德与法治》在各学科之间的切入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与不同学科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科中的渗透点,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在不同学科领域中体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道德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了解法治精神。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与各学科多维度整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真实型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心理驱动下,通過利用网络技术等不同学科资源中查找和收集相关有效信息,通过探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做好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工作,例如,与德育活动整合、与班队会活动整合、与其它学科整合、与课外阅读整合,等等。要善于利用有趣的学习内容作为法治教育课程建构的主线,结合学生的生活资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全方位对接。
二、通过结合思政内容,引导正确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思政结合点,让思政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道德意识。要做好思政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树立教师模范性,提升思政辨识能力
榜样的力量非常强大。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耳濡目染。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时刻注意自身的个人形象,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无论开展什么课程,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明晰自己的责任,将自身的思政模范作用作为发展的重要底线。
(1)提升教师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思政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对思政教育充分认识并理解透彻,才会将思政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之中。小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认识浅薄,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就必须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与法治思维,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了解思政的深刻理念。 (2)提高教师思政渗透的教学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善于抓准教学过程中思政渗透的切入点,在教学中能将思政教育在不经意间渗透于学生的内心。例如,在认识国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国旗的由来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2.寻找思政结合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最主要的目标。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良好的思想认识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德育与学生生活深度结合,让德育回归生活常态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教学重点,努力寻找有关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养成。
三、通过融合学科资源,形成有痕生态
法制观念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法治观,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发现课程资源,积累资源,提高自己在法治学习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生活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心里留下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借用生活资源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道德与法治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人人讲法,社会才能和谐。社会的法治的形成必然来源于学校的法治培养,学校的法治培养必然来源于课堂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法治知识,在小学教学中深入法治知识是构建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法治教材,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法治学习紧密结合,利用多元的生活资源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法治课堂,促进学生加强法治学习,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法治,处处有法治,体会到法治学习与众不同的教学色彩。
2.利用生活资源发现规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阶段必须着重培养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对小学道德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借助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只有运用具有可循性的规律进行学习,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道德法治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切实把握好生活中的一切教学机会,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3.善用生活资源拓展活动,巩固法治学习内容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我们除了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合理的课后小练习加以巩固。必须注意的是,课后小练习要有延伸性和针对性,既能强化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4.巧用生活资源反馈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教学科目,它是一种应用的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要想學好法治知识,就必须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加深巩固。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反馈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关系到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治意识问题。整合课程,结合思政,融合生活能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寻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激活《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人教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存贵.道德与法治“探究学习点”的选择[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
[3]戴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4]孔祥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J].文教资料,2015.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整合课程;结合思政;融合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基于新课程标准设立的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有所不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自身生活环境与情境作为出发点,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日常活动中的真实情境,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就在身边,使其品格得以培养,素养得以提高,情操得以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并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将课程与实际结合,根据思政教育的特点,结合当下实际生活与时事热点,正确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身边小事出发,观察和体悟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高尚人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体现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中都会接触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具备正确的法治思维。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主题内容,整合其它学科资源,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
1.整合单元主题,形成知识系统
《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要求教师从一个单元或者一个主题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内容或者主题内容中蕴含的不同知识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去整合单元主题呢?
(1)基于课程标准,整合单元内容。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每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并勾画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单元知识内容,形成整体概念。最后,评价反馈,发现知识漏洞以及弥补。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全面地把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社会热点,整合主题内容。时政教育,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基于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学会用学科的知识认识、分析社会现象;辩证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认同国家的制度、文化;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基于社会热点的主题设计更能够提升学生国民素养与综合能力。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防控,我们可以结合这个热点,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社会担当等教育。
2.整合学科资源,完善知识架构
《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具有鲜明的特征,这门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门独立成型的理论教学科目,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既包含理论知识,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还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其它科目的相关内容之中。这也意味着如果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跨学科地整合不同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教学,更要注重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进行渗透。教学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更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
(1)注重《道德与法治》在各学科之间的切入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与不同学科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科中的渗透点,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在不同学科领域中体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道德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了解法治精神。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与各学科多维度整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真实型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心理驱动下,通過利用网络技术等不同学科资源中查找和收集相关有效信息,通过探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做好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工作,例如,与德育活动整合、与班队会活动整合、与其它学科整合、与课外阅读整合,等等。要善于利用有趣的学习内容作为法治教育课程建构的主线,结合学生的生活资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全方位对接。
二、通过结合思政内容,引导正确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思政结合点,让思政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道德意识。要做好思政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树立教师模范性,提升思政辨识能力
榜样的力量非常强大。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耳濡目染。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时刻注意自身的个人形象,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无论开展什么课程,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明晰自己的责任,将自身的思政模范作用作为发展的重要底线。
(1)提升教师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思政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对思政教育充分认识并理解透彻,才会将思政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之中。小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认识浅薄,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就必须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与法治思维,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了解思政的深刻理念。 (2)提高教师思政渗透的教学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善于抓准教学过程中思政渗透的切入点,在教学中能将思政教育在不经意间渗透于学生的内心。例如,在认识国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国旗的由来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2.寻找思政结合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最主要的目标。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良好的思想认识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德育与学生生活深度结合,让德育回归生活常态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教学重点,努力寻找有关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养成。
三、通过融合学科资源,形成有痕生态
法制观念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法治观,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发现课程资源,积累资源,提高自己在法治学习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生活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心里留下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借用生活资源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道德与法治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人人讲法,社会才能和谐。社会的法治的形成必然来源于学校的法治培养,学校的法治培养必然来源于课堂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法治知识,在小学教学中深入法治知识是构建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法治教材,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法治学习紧密结合,利用多元的生活资源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法治课堂,促进学生加强法治学习,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法治,处处有法治,体会到法治学习与众不同的教学色彩。
2.利用生活资源发现规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阶段必须着重培养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对小学道德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借助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只有运用具有可循性的规律进行学习,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道德法治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切实把握好生活中的一切教学机会,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3.善用生活资源拓展活动,巩固法治学习内容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我们除了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合理的课后小练习加以巩固。必须注意的是,课后小练习要有延伸性和针对性,既能强化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4.巧用生活资源反馈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教学科目,它是一种应用的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要想學好法治知识,就必须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加深巩固。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反馈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关系到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治意识问题。整合课程,结合思政,融合生活能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寻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激活《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人教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存贵.道德与法治“探究学习点”的选择[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
[3]戴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4]孔祥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J].文教资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