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A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的一声“老爷”所显示出来的心灵麻木。鲁迅在《故乡》中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千千万万个“闰土”,包括你和我,甚至包括鲁迅自己。关于这一点,不得不提到《祝福》。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而且安分耐劳的农村妇女,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想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正是抱着这样的一个愿望,她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去做工,不久却被唯利是图的婆婆绑了回去,高价卖给大山深处的贺老六。然而祸不单行,几年之后,丈夫竟被伤寒夺去了性命,唯一可以相依的儿子又被恶狼给叼走了,想要守寡孤老,又被大伯赶了出来。走投无路的她只得再次来到鲁镇做工,没曾想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不祥之物;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好心而笃信鬼神的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开导她;虽然抱着一线的希望,以一年的劳动所得为代价在土地庙捐了门槛想重新做人,然而又是一个冬季祭祖时,主人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彻底地摧毁了她。
  虽然祥林嫂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最大的韧性,但是在她历经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幸福始终也没有到来。就在人们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重重枷锁之下,她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离开了这个世界。
  鲁迅不但关注社会底层广大贫困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他们的精神状态,揭露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而且还着眼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在酒楼上》里,描写了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他们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奈消磨着生命。在《伤势》中,“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了依附,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在这篇小说中,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的婚姻以后,他面临着两难选择:不说爱情已经不在,即是虚伪,说出来,则意味着背叛。涓生就在这样不免空虚与绝望的人生中,在自欺欺人中,矛盾痛苦地生活着。其实,直到现在,小说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涓生子君的悲剧还在上演。我们依然能从涓生子君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无奈。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悲惨地离去。孔乙己走了,他的死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孔乙己在权利世界、经济世界、劳动世界里都得不到同情和理解,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只有儿童对他构不成精神的压抑,所以他对儿童便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一个在成人世界里不受到尊重的人难道就会受到儿童的尊重吗?孔乙己教酒店小伙计写字,酒店小伙计在下意识里就看不起孔乙己,也不认为他有教导自己的权利和能力。写字无法把儿童吸引到孔乙己身边,他便拿茴香豆给他们吃。这吸引来了儿童,但他却不可能更多地满足儿童们的这种需要,因为他的经济收入连自己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又有什么余裕满足儿童们呢?所以在孩子们一哄而散的笑声中,孔乙己仅有的一点心灵净土瞬间黄沙满地……
  孔乙己是可笑的,可悲的。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演完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读鲁迅的《孔乙己》,第一遍的感觉是可笑,再读就笑不出来了,只有沉寂与恐惧。为人们的麻木残酷而反思,为人们人性中黑暗的一面而恐惧。连孩子都已经如此,只能说明封建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孔乙己的悲剧还在延续。对于苦命人,我们中的一些人又何尝不是旁观者,甚至是加害者呢?
  鲁迅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个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阶层的不朽的文学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是中国人性的结晶,勾画出的是我们国民的灵魂,拷问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可以这么说,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曲需要我们每个人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但愿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鲁迅灵魂音乐般的小说中净化蒙尘的心灵。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品味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几声乌鸦的啼叫划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惊扰了辗转难眠的狄小杰,上床不久的他顿时感到睡意全无。他起身喝了杯热茶压压惊,又开始在屋内踱步沉思。  三年前,狄小杰打击了一伙盗匪“蛇灵”,但有数名成员逃脱法网。最近,有情报人员传来消息:一桩针对洛阳城上元节灯会的破坏活动正在酝酿,策划者正是一名前“蛇灵”团伙的头目。现在距離正月十五上元节还有三天,狄小杰已经掌握了不少情报,然而要让抓捕行动万无一失,还需要更多详
陶渊明《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何理解此诗深意呢?  首先,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也许是他的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輝掩盖了。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还是抒情描写之作,都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他既熟谙老庄孔孟,又不局限于老庄孔孟的思想,他
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改革也逐步深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视学生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主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任务为载体的动态
一、问题提出  语文学科在各门功课中的作用十分清晰,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阅读课既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学科属性,又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经典桥段的阅读尤为如此,阅读课可以看做是将语言和文化进行糅合的工具。经久不衰的文章谓之为经典,是文学的精髓之所在,阅读经典、鉴赏经典的文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熏陶,获得文学修养上的提升,足以让其受益终身,实现“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  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
范德比尔特曼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拥有了自信,就像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就可以在学海中一往无前地航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用自信唤起自信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求语文教师是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
一、引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传统的英语教学把传承英语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需要保证学生“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固守的教学思维。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跟着学”的步骤为“学生先学,教师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后“茶馆式”教学概念对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导学契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