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养老服务是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工业化、城镇化严重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造成了农村家庭内部养老服务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空间阻隔以及孝而难养的养老困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日常生活照料缺位和精神慰藉匮乏等窘境.作为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互助养老契合了空巢老人的客观需要和乡村生活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实践中已涌现出结对互助、互助幸福院、照料中心和“时间银行”等形态,但受制于外部支持乏力和内部预期不稳等掣肘因素,亟待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此,应当厘清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优化制度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 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服务是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工业化、城镇化严重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造成了农村家庭内部养老服务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空间阻隔以及孝而难养的养老困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日常生活照料缺位和精神慰藉匮乏等窘境.作为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互助养老契合了空巢老人的客观需要和乡村生活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实践中已涌现出结对互助、互助幸福院、照料中心和“时间银行”等形态,但受制于外部支持乏力和内部预期不稳等掣肘因素,亟待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此,应当厘清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优化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促进多方协作参与,构筑稳定的互助养老预期;以家庭为依托探索“家庭服务网络”,弘扬乡土社会的“助人自助”精神,塑造互助养老服务共同体,进而实现老有所依、老有颐养.
其他文献
"孤证不能定案"作为我国重要的司法证明规则,其强调不能仅凭证据来源单一或数量单一的实质证据认定案件的定罪事实,该规则的理论型塑是基于认知论的原理和我国证据法理论的影响.但该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悖离规范目的、不当适用的情况,包括"孤证"内涵的不当扩张并侵害无罪推定原则,规则的僵化适用导致印证的"形式化",过度强调该规则而对证据的收集、适用产生了负面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传统司法证明理念和方式并不契合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机制、该规则规范结构存在局限性以及我国证据法程序性基础的支撑不足.对此应从树立"主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是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为本民族全体成员所体认、接受并得以内化和升华的前提与条件.文化认同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根本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点、最深层次与核心灵魂.中华谚语是中华各民族生产生活经验的知识性创造,语义内涵丰富.互鉴互动的社会生产实践、交织并存的民俗事象、趋同共通的思想观念凝定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历程.中华谚语的创造、运用和传播是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的语言媒介,在多元文化时空背景下,开展中华谚语语义研究、探寻中华
教育内卷化的概念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被逐渐泛化成一切教育竞争.不加分辨地接受教育内卷化的概念,一方面是对教育活动的污名化,另一方面则会滋生教育无用论的新论调.通过对内卷化概念的溯源发现,如果要使内卷化现象成立,就必须同时满足三重前提,但经比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无一条满足,且教育活动本身与内卷化概念不具有适切性.由此说明,教育内卷化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假命题,其本质只是功利主义极端化下的全民教育焦虑.要缓解当前的教育焦虑,需依托校外教育培训监管部门,营造校外教育培训的良好生态;探索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
意识形态内嵌于“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和“权力—运行”四维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其本质是社会权力关系的生产、延续与更新.智能算法技术通过变革意识形态的内部生产结构,嵌入网络空间社会权力结构的生产和斗争过程,实质性地发挥意识形态治理功能,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智能化治理成为可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下,社会权力关系博弈下交织叠生的意识形态风险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面临风险渗透和风险溯源的双重挑战.要深耕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深刻变革,从变量中找增量、在变局中谋发展,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