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鉴赏之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当代音乐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895~1985)在其代表作《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对音乐鉴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对于艺术鉴赏问题,本文就其独特的见解和充满着音乐哲学意味的观念延伸到对声乐艺术的鉴赏、实践和理解上。
  【关键词】声乐艺术;苏珊·朗格;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朗格对音乐鉴赏问题的看法
  音乐哲学家朗格反对将音乐作品创作视为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发泄,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反对在音乐表演中的自我表现。音乐鉴赏的要义在于能去体验在作为情感符号的乐音运动形式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时间幻象。在朗格的音乐哲学中,某些音乐作品被演奏家演奏后与原作产生很大的差异和距离,使整个作品的面貌似是而非,朗格非常不赞同这种现象。她认为,对于音乐中被表现的“情感”,演奏者必须有一个符合作者原意的正确理解。这种“情感”不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的情感,而是音乐家所认识的情感,是有关情感的概念和本质。朗格认为,个人情感的征兆性自我表现表现根本不是音乐艺术的任务。
  二、朗格音乐鉴赏问题的局限性
  朗格对美学鉴赏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自相矛盾之处。朗格理论的缺陷在于朗格并没有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哲学,缺乏社会历史内涵。朗格的音乐哲学主张把音乐的这种创造性局限于作曲家的、音乐本体的历史的诠释和再现,却忽略了声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特别是忽略了表演者作为实践主体的创造性。作曲家音乐创作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主观的,音乐不仅仅是其本身,而是用音乐符号对自我内心精神的一种反映,是作曲家生活、文化、精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而声乐演绎者在表现作品、诠释作品的过程就是解读作曲家思想的过程,朗格对于“自我表现”的批评太过于绝对化,这个观点主观割裂了声乐演唱者与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联系,并且与朗格的音乐哲学的核心——“音乐是一种情感符号,是表达人类主观内在体验的情感的最直接、最适宜的符号系统”相背离。对于苏珊·朗格认为的声乐演绎者必须表现符合作者原意的正确理解的“情感”。
  三、声乐艺术中的音乐鉴赏
  诚然,声乐艺术需要代入感,演唱一首歌曲时“代入”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将音乐符号转化为人声音响,用声音表现人类情感,将人类情感转化为可诉诸人的听觉感官形式而供人进行审美欣赏。例如,演绎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一曲时,演唱者必须把自己当作林黛玉,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必须与黛玉保持一致,从神态上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从一颦一笑表现林黛玉自身多愁善感的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唱段充分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花朵的凋谢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生命的迷茫。可以说,演唱的过程就是再现作曲家所描绘的歌曲主题以及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所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
  艺术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独创性,有独到的处理的二度创作更是难能可贵。不论是根正苗红的传统京剧艺术家,或是中国声乐民族唱法的“大家”,都令觀众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对视觉听觉享受的满足感。故而,人们并不会因为这两种演绎方式、风格的差别而轻重有别,相反,人们认为这两个版、两种演绎方式同样可贵,从不同的侧重面从京剧艺术的润腔和表演等方面吸取养分,融入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术中。
  四、结论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历史分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奔放或内敛、或粗犷或细腻,这些并不是作曲家故意做出来的,而是许多的社会原因决定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总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产儿,作曲家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并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而存在的。所以,按照朗格的理论,想要完全复辟作曲家当时的写作情感并不现实。每个演唱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社会成长经历、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都是不同的,对于声乐艺术的技术层面和理解层面的音乐素养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势必造成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与演绎。同时,有的歌曲创作的年代与作者当时所处环境已并不可考,我们不能再现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和作品真正表达的情感,所以,朗格的看法未免过于偏激。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任淑媛(1992—),女,汉族,甘肃临夏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音乐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是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的需求。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将缺乏创造力,无法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理念正不断更新,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师,促进音乐教师发展是县域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应当也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先秦就有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的描述和总结,但近代学科意义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始于20世纪。当今学界将中国传统音乐根据分属文化层次的不同,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类。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广阔,所以上述四类的音乐都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从现存的情况看,民间音乐无论是在曲目数量、社会影响抑或是传统的代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现代有重要影响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都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放在重要位置。旋律编创即旋律创作,它是音乐课程内容“创造”领域创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且层次较高的子目标。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学科开展了教学质量检测,其中,旋律编创以建构题的形式出现。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师在旋律编创教学中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初中音乐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初中音乐教学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初中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文分析了情感教学如何在初中音乐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情感教学非常常用的使用手法,在推行情感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引导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作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目标,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鉴赏各种类型与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促进他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以京剧为例,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进行细致研究。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京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鉴赏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
期刊
【摘要】慕课,是信息化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可借助慕课这一平台,将慕课的理论与实践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慕课在高中音乐课堂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音乐;慕课;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从目前来看,慕课在基础教育中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如何才能将慕课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借
期刊
【摘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加强对音乐课堂的重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创造力。本文就此提出了促进学生培养音乐创作力的具体措施,例如通过感受自然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促进学生进行创作实践等方式,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优化课堂;创造能力;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通过感受自然
期刊
【摘要】目前,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大多数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枯燥乏味,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音乐教学与游戏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游戏;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音乐游戏中情境导入  利用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学生的注意
期刊
【摘要】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一书中,该书出版于1929年,是由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思·卡茨(Felix. M.Gatz) 汇编的关于德国十八世纪末叶以来音乐美学史的相关资料。卡茨通过对史料的选择、编排整理,梳理了这一时期德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脉络,并将康德哲学思想中他律论与自律论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流派划分中,把当时的音乐美学划分为自律美学和他律美学两个流派。
期刊
【摘要】《春日闻杜鹃初啼》是英国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戴留斯的经典作品。这首作品的两个主题相互联系、发展,形象地体现了杜鹃在春天啼叫的场景,融合了挪威地区的民族风情,表达了作曲家对挪威的无限怀念。  【关键词】戴留斯;主题;发展;音高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本文分析的是英国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的管弦樂小品《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