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素养,尤其是数学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呢?为此,文章从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往往把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弃之一旁或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这样的做法显然背离了新课改的理念与宗旨,也不利于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很多教师在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限于浅层。这显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呢?文章从如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 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提高数感水平
数感,是指一个人对数字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它涉及计算但是又不局限于获得运算结果。数感更多的包含能否灵活而不机械地、全面而不片面地理解数、运用数的能力,还包含能否利用数的理念来处理一些数学问题的能力,能否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来看待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数感是一种思维能力。良好的数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敏捷,对学生日后学好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发现小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学生就不会对各种数以及数量关系产生敏锐的反应。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数感水平。
例如,教师在讲授“十位数减9”的时候,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树上有16个苹果,一只梅花鹿吃了9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6-9。但是,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就不太容易算出来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探究后,有的学生说道:“先把16分成10和6,接下来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把6和1相加。”还有的回答道:“因为9加上7等于16,所以,16减去9等于7。”还有的学生说:“16减去10等于6,而6加上1等于7。”还有的学生说……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很快地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与此同时,数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萌芽、开花。
二、 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建立符号意识
著名數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寥寥数字简明扼要地点明了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一般而言,符号意识主要指的是能够利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以借助符号进行推理和计算。学生建立符号意识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与数学运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往往缺乏数学符号意识,不能利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与数学思考,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符号的规律。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就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须知,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灵活高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数学教学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树立良好的符号意识。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把动手操作的方法纳入数学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树立深刻的数学符号意识。
例如,在学习“角”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就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与角有关。下面请你们进行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符号化等系列操作。”于是,学生按这样的流程进行操作。第一,摸一摸。学生自主进行图形拼接组合的数学游戏,摸一摸所用材料。第二,说一说。(把角的概念引入进来。)学生说一说所摸器材的感觉、特点。第三,做一做。(把摸到的图形抽象化。)学生主动地把感受到的角画出来。最后,符号化。认识角的大小、形状、各部分名称,把角的图形与实物进行对比,熟悉角的主要特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到了符号化,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树立了符号意识。
三、 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构建是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关键点。构建数学模型的流程包括: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有针对性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思想、数学符号建立有关方程、函数等的数量联系,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数学结论。那么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呢?须知,情境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特点。把这一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能使学生有效地构建数学模型。有鉴于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在情境中渗透模型思想,并使学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数学模型思想。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对圆周长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圆的周长的概念,什么是圆的周长呢?”于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说:“围绕圆转一圈就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在圆上选择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绕着这个圆转一圈,再回到这个点的时候就是圆的周长。”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就创设了如下情境:“喜羊羊和蓝精灵分别在正方形和圆的外围展开长跑竞赛。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于是,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思考,并由此分析圆的周长。在这样的生动情境中,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思想,并对圆的周长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每位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数学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数学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呢?生活教学法是一种把生活现象与文化知识糅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鲜活性的特点。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来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既有效又有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使学生产生计算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地使学生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把计算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场景中,勾起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忆,也使学生对数学运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数乘法”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利用了生活化教学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帮助爸爸妈妈购物吗?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蔬菜,下面请你们算一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于是,教师向学生描述了购买的商品:“一斤香菇3.99元,我买了2斤。一斤油麦菜2.38元,我买了3斤。一斤沙糖桔4.99元,我买了2斤。你们算一算老师总共花了多少钱?看看哪位同学算得最快最准?”再次,学生开始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说:“把4.99看成5.00,那么2斤就是10元,再减去0.02就是9.98元。”还有的学生说:“3.99乘以2,可以按整数乘法算理进行计算而后再选择小数位数。”还有的学生说……总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计算。
五、 自主观察,在“观察”中培养几何直观素养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借用一些图形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几何直观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明了,有助于打开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他们得出一般性结论。几何直观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直接具体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然而,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此,教师若能以观察教学法代替讲授教学法,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进行自主观察,就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几何图形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观察教学法对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进行培养。
例如,在学习“圆柱”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利用自主观察教学法,让学生在观察中锻炼自身的几何直观能力。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个圆柱。下面,请你们对这个圆柱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们发现这个圆柱有什么特点呢?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于是,有的学生说:“经过观察,我发现圆柱和之前的平面图形很不同,它是立体的,由三个面构成,一个曲面,二个平面。”有的学生说:“上下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圆。”还有的学生说:“不同于平面图形,圆柱没有棱和交点,它的中间是一个曲面。”再次,教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一想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是怎样的。于是,學生根据刚才的直观性认识与感受,就圆柱的展开图进行想象。经过想象,他们发现中间部分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样的自主观察使学生对圆柱产生了直观的认识,也使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在观察中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中最亮丽的底色。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乃数学教学的必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数感水平;运用动手操作教学法,使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符号意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情境”中渗透模型思想;运用联系生活教学法,使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运算能力;运用自主观察教学法,使学生在“观察”中锻炼几何直观等方式,多角度地把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全方位地构筑了“知识与素养共舞”的数学课堂,从而为学生撑起一片素质教育的天空,进而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刘均.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蕴养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生,2021(1):127.
[2]李鑫,吴登文.立足数学单元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青海教育,2020(12):41,43.
[3]姚艳艳.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51-52.
[4]魏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91-192.
作者简介:郑小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颜厝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往往把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弃之一旁或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这样的做法显然背离了新课改的理念与宗旨,也不利于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很多教师在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限于浅层。这显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呢?文章从如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 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提高数感水平
数感,是指一个人对数字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它涉及计算但是又不局限于获得运算结果。数感更多的包含能否灵活而不机械地、全面而不片面地理解数、运用数的能力,还包含能否利用数的理念来处理一些数学问题的能力,能否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来看待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数感是一种思维能力。良好的数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敏捷,对学生日后学好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发现小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学生就不会对各种数以及数量关系产生敏锐的反应。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数感水平。
例如,教师在讲授“十位数减9”的时候,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树上有16个苹果,一只梅花鹿吃了9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6-9。但是,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就不太容易算出来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探究后,有的学生说道:“先把16分成10和6,接下来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把6和1相加。”还有的回答道:“因为9加上7等于16,所以,16减去9等于7。”还有的学生说:“16减去10等于6,而6加上1等于7。”还有的学生说……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很快地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与此同时,数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萌芽、开花。
二、 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建立符号意识
著名數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寥寥数字简明扼要地点明了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一般而言,符号意识主要指的是能够利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以借助符号进行推理和计算。学生建立符号意识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与数学运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往往缺乏数学符号意识,不能利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与数学思考,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符号的规律。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就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须知,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灵活高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数学教学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树立良好的符号意识。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把动手操作的方法纳入数学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树立深刻的数学符号意识。
例如,在学习“角”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就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与角有关。下面请你们进行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符号化等系列操作。”于是,学生按这样的流程进行操作。第一,摸一摸。学生自主进行图形拼接组合的数学游戏,摸一摸所用材料。第二,说一说。(把角的概念引入进来。)学生说一说所摸器材的感觉、特点。第三,做一做。(把摸到的图形抽象化。)学生主动地把感受到的角画出来。最后,符号化。认识角的大小、形状、各部分名称,把角的图形与实物进行对比,熟悉角的主要特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到了符号化,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树立了符号意识。
三、 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构建是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关键点。构建数学模型的流程包括: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有针对性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思想、数学符号建立有关方程、函数等的数量联系,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数学结论。那么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呢?须知,情境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特点。把这一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能使学生有效地构建数学模型。有鉴于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在情境中渗透模型思想,并使学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数学模型思想。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对圆周长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圆的周长的概念,什么是圆的周长呢?”于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说:“围绕圆转一圈就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在圆上选择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绕着这个圆转一圈,再回到这个点的时候就是圆的周长。”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就创设了如下情境:“喜羊羊和蓝精灵分别在正方形和圆的外围展开长跑竞赛。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于是,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思考,并由此分析圆的周长。在这样的生动情境中,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思想,并对圆的周长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每位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数学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数学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呢?生活教学法是一种把生活现象与文化知识糅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鲜活性的特点。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来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既有效又有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使学生产生计算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地使学生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把计算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场景中,勾起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忆,也使学生对数学运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数乘法”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利用了生活化教学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帮助爸爸妈妈购物吗?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蔬菜,下面请你们算一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于是,教师向学生描述了购买的商品:“一斤香菇3.99元,我买了2斤。一斤油麦菜2.38元,我买了3斤。一斤沙糖桔4.99元,我买了2斤。你们算一算老师总共花了多少钱?看看哪位同学算得最快最准?”再次,学生开始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说:“把4.99看成5.00,那么2斤就是10元,再减去0.02就是9.98元。”还有的学生说:“3.99乘以2,可以按整数乘法算理进行计算而后再选择小数位数。”还有的学生说……总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计算。
五、 自主观察,在“观察”中培养几何直观素养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借用一些图形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几何直观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明了,有助于打开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他们得出一般性结论。几何直观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直接具体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然而,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此,教师若能以观察教学法代替讲授教学法,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进行自主观察,就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几何图形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观察教学法对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进行培养。
例如,在学习“圆柱”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利用自主观察教学法,让学生在观察中锻炼自身的几何直观能力。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个圆柱。下面,请你们对这个圆柱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们发现这个圆柱有什么特点呢?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于是,有的学生说:“经过观察,我发现圆柱和之前的平面图形很不同,它是立体的,由三个面构成,一个曲面,二个平面。”有的学生说:“上下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圆。”还有的学生说:“不同于平面图形,圆柱没有棱和交点,它的中间是一个曲面。”再次,教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一想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是怎样的。于是,學生根据刚才的直观性认识与感受,就圆柱的展开图进行想象。经过想象,他们发现中间部分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样的自主观察使学生对圆柱产生了直观的认识,也使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在观察中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中最亮丽的底色。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乃数学教学的必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数感水平;运用动手操作教学法,使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符号意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情境”中渗透模型思想;运用联系生活教学法,使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运算能力;运用自主观察教学法,使学生在“观察”中锻炼几何直观等方式,多角度地把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全方位地构筑了“知识与素养共舞”的数学课堂,从而为学生撑起一片素质教育的天空,进而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刘均.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蕴养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生,2021(1):127.
[2]李鑫,吴登文.立足数学单元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青海教育,2020(12):41,43.
[3]姚艳艳.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51-52.
[4]魏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91-192.
作者简介:郑小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颜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