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盛放 融合回归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m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19—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共举行了3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7场国际室内乐重奏音乐会、1次高峰对话、2场美育论坛、1场音乐创作讲座及4场大师班。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坚持其学术性与前瞻性,承继原有的演出、教育、交流三大特色板块,开展了普及现代音乐、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等活动。北京现代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担任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担任艺术总监。在人们对现代音乐的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北京现代音乐节已走过十年光辉历程。本届音乐节不仅展现了十年来的风采成果,同时树起了下一个十年中国新音乐发展的风向标。
  一、大型交响乐音乐会
  5月19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汇集一堂,迎接北京现代音乐节十周年辉煌时刻的到来。在叶小纲宣布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前,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不忘感恩,为十年来一直关心支持音乐节成长的机构及个人颁发了荣誉奖项。接下来的开幕式音乐会由指挥家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了陈怡的《蓝蓝天》,德国作曲家恩玖?施奈德的《时间的边缘》,泰国作曲家庞那荣《希望之光》,邹航的《北京色彩》,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的《钢琴协奏曲》五部交响乐作品,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用它们各具特色的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音乐画卷。
  5月21日晚举办的叶小纲声乐交响作品音乐会无疑是本届音乐节的一大亮点。值得庆贺的是叶小纲在今年刚刚荣获第88届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作曲大奖,这不仅是作曲家个人所获得的杰出奖项,同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家的荣誉。音乐会由张艺执棒中国交响乐团,携手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和中演音乐学院少年合唱团,并邀请了歌唱家张立萍、石倚洁、杨光、廖昌永和孙砾共同演绎。上半场的《临安七部》以我国历代著名诗人描写西湖的诗篇为词,旋律素材来源于浙江杭嘉湖平原的民歌与民间音乐,着力展现了古城临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与自适旷达的文人情怀。下半场的《共和之路》是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清唱剧。作品采用叙事与夹议的形式,完整再现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与英雄气概。全曲由9个部分组成,因时间关系,此次音乐会压缩上演了其中的8个部分。第3部分用广东方言演唱的《木棉开花》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老广州西关童谣那熟悉而纯真的旋律让人倍感亲切,不禁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回味。精彩的配器、庞大的阵容,以及恢宏的音效与马勒的《千人交响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闭幕式音乐会于5月25日晚在国家大剧院由张国勇执棒深圳交响乐团,上演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的五位作曲家的作品。该场音乐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徐孟东的《幻想曲》与美国作曲家詹姆斯?莫泊利的《竞技场》。《幻想曲》为中提琴与交响乐而作,作品以五声调式中的两个三音组为核心,通过横向纵向织体的变化交替与循环发展,最终将这两个三音组重叠直至乐曲高潮。为观众带来非凡的音响感受。《竞技场》是本届音乐节的压轴曲目,涉及精神与政治,诗歌与绘画,爵士乐到斯特拉文斯基等多重主题。本届音乐节在《竞技场》第四乐章夸张的戏剧性效果与强大的力度爆发中落下帷幕。
  二、室内乐重奏音乐会
  本届音乐节共举行了7场室内乐音乐会,由在美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三支乐团与中国演奏家联袂上演。来自美国的三支乐团不仅个人演奏能力高超,同时具有很强的协作与配合能力,而且在曲目安排上体现了美国作品的多元风格,给中国观众带来了非常有活力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
  其中5月21日下午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的美国新耳当代室内乐专场音乐会上,乐团演奏的全部是美国作曲家的作品。5月22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的由美国波士顿恐龙现代室内乐团齐尔品纪念音乐会上,由齐尔品创作的《钢琴音乐会练习曲》(Op.52-2)作为开场曲目,在这首整部作品持续用一个延音踏板的慢板作品的余韵里,不禁让我们回忆起齐尔品为中国音乐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22日的音乐会还上演了美国作曲家斯科特?惠勒和约翰?哈比森的作品以及中国作曲家徐舒亚和瞿小松分别为此次音乐节所创作的新作。另外两部作品分别来自中国70后、80后青年作曲家张玉慧和王斐南。瞿小松的《古老的旋律》运用单纯的音程与和声宁静地演绎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引领听众进入空灵深远而又无限思索的境界。5月24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的美国第三角重奏团专场音乐会上,约翰?左恩的《九尾怪猫》运用了许多乐器的扩展技巧,以其轻松的气氛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另一首黄若的《写在风中》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部多媒体剧,运用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与动态绘画,两者相互交融,体现了跨界与融合的新音乐创作理念。
  本届音乐节上由中国演奏家完成的室内乐音乐会也丝毫不逊色于这三支来自美国的国际一流室内乐团。5月20日下午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的“鸟鸣涧——西安音乐学院作品专场音乐会”,由西安新音乐团担任演奏。上演作品大多与中国诗词歌赋、哲学思想相关联,作曲家们用高超的作曲技巧表现了深厚的人文修养。另外两场室内乐音乐会分别是5月20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的“太阳之王——著名作曲家室内乐专场音乐会”,与5月23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的“清唱剧《路》——唐建平跨界作品音乐会”。前者由夏小汤指挥,这位80后指挥家的指挥成熟稳健,作品处理细致入微,风格把握精准到位。此场音乐会的6部作品无论从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还是指挥和演奏家的二度创作都堪称一流。其中秦文琛和郭文景的中国民乐作品成为音乐会的亮点。秦文琛的古筝独奏《吹响的经幡》与阮重奏《大地?云影》都展现了其深厚的中国民族音乐底蕴。《吹响的经幡》由古筝演奏家刘文佳担任独奏,从她的表演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厚重的现代音乐诠释能力与演奏功底。作品巧妙地运用微分音、敲弦速度以及琴弦震动等技巧制造出了变幻莫测的音色。郭文景的打击乐重奏曲《戏》通过作曲家的“极限写作”,大大拓展了铙钹的演奏法和表现力。节奏变化的方式具有川剧戏曲的韵味,同时作曲家又加上了人声,这不仅展现了中国戏曲中的不同声腔,还使人联想到巴蜀大山里依稀可闻的民间传统仪式音乐。此场音乐会最后上演的是路易?安德森的《地狱故事》,该曲编制宏大且非传统,女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娜?扎瓦洛尼凭借她丰富多变的音色与极佳的控制能力博得了阵阵喝彩。唐建平的清唱剧《路》是一部佛教题材的诗歌和音乐作品,具有佛教意境却非传统意义上的佛教音乐。作品由11个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有独立的标题。运用女高音和通俗女歌手的演唱以及若隐若现的竹笛演奏,暗喻天上和人间的两种境地。采用中文、梵文和英文混合,构成美丽流畅的音乐铺陈。作曲家运用了多种媒介综合的手法,通过舞蹈、声乐以及器乐共同演绎了佛教对生命的关爱,宣扬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青年作曲家的培养。本届音乐节也举办了为鼓励优秀青年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2012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入选作品音乐会”。入选的作品既展现出极具个性的现代风格,也拥有承袭传统、回归自然的共性,充分体现出年轻作曲家们的创作活力与创新精神。
  从各场音乐会亲切而不失高雅的选曲上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北京现代音乐节已经意识到,现代音乐不是曲高和寡,它更应关注对社会的影响。在引领中国新音乐走向的进程中,将目光投向大众,将音乐节推向社会,为更多人服务成为音乐节发展的目标。
  三、高峰对话——传承与回归
  作为北京现代音乐节交流这一板块的重要活动项目,高峰对话于5月22日上午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展开。参与对话的嘉宾有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史蒂芬?哈克,德国作曲家恩玖?施耐德,波兰作曲家诺伯特?帕来以及中国作曲家陈怡、周龙、叶小纲、秦文琛、瞿小松与唐建平等。与会嘉宾主要就世界现代音乐发展现状、各国音乐节举办情况、现代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如何培养青年作曲家也提出各自的见解,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切实可行的深度分析及权威展望。首先,北京现代音乐节发起人叶小纲与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比瑟分享了彼此创办音乐节的经验以及多媒体与交响乐相结合的发展现状。帕来提出今后的创作趋势必将朝着开放式和跨越式方向发展。恩玖着重介绍了德国音乐节的举办情况:德国划分的十个文化区域都拥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各音乐节资源又是互通的,这使得德国的音乐节既有各自的区域色彩又不失国家民族风格的统一。北京现代音乐节通过十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成为国际化、多元化的世界一流音乐盛事。她不仅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德国的方法,更多地将音乐节与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展现我们丰富的文化背景。
  同时,参会嘉宾还对各自音乐创作理念以及音乐作品进行了交流。瞿小松介绍了个人乐队作品的创作理念,他认为音乐应该倾向于简约,因为复杂的创作会削弱音乐本身所具备的正能量。周龙着重分析了其获得2010年美国普里策大奖的现代歌剧《白蛇传》的创作过程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创作手法。帕来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哲学与音乐的关系。陈怡表达了音乐的生命力源自听众的交流与倾听,叶小纲把音乐的存在和消逝比拟为生命循环的过程,比瑟也用“无生命无音乐,无音乐无生命”高度概括了生命与音乐的关系。唐建平的观点富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他认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应该具有向前的、开放的观念,寻找有意义的音乐素材,注意创作者的文化身份以及时代赋予的音乐素材
  参加高峰对话的作曲家们还提出了一系列扶持青年作曲家的建议与想法。资金支持和平台搭建是作曲家们公认的两个重要扶持环节。高峰对话使我们了解到在美国基本依靠基金会或企业等民间资金,所以美国的音乐节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北京现代音乐节之所以拥有今日之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但若能借鉴巴西的模式——联合官方、企业、民间三方的力量,将会使作曲家更好地面向市场与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贴近大众的现代音乐,从而进一步扩大音乐节的影响面。
  四、美育论坛——跨界与融合
  中国美育论坛作为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起便将“新音乐跨界”作为论坛的主题,尝试不同艺术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今年的论坛不仅将不同艺术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深化为媒体的融合,同时还探讨了融合媒体(Intermedia)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今年的美育论坛分两个阶段:5月23—24日和10月24—26日。第一阶段的演讲包括5月23日金平的《形式、内容和理念:对两部融合媒体作品的探讨和分析》、恩玖的《电影和音乐:影像和声音的奇妙关系》、香港音乐评论家周光蓁的《中西、南北交汇:近年香港管弦乐新作概览》,以及5月24日三位美国作曲家的演讲:莫泊利的《我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中学习配器,从配器中学习电子音乐》;比瑟的《我的音乐及其与美国音乐的关系》;哈克《音乐如小说》。同时在本届音乐节期间还展出了由金平担任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大型交互式融合媒体作品《微澜》。
  中国美育论坛经过不懈努力,使得跨界与融合这一艺术发展倾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刘索拉女士指出:这种多元化的创作研讨会,也正如一个创作过程,以每个艺术家的创作真经为重,而无意于去创建任何必须要遵守的制度。听众通过诸多艺术家的原创智慧,学习到如何去分析作品,以便今后有分辩作品真伪的能力。今年十月将在北京举办中国美育论坛第二阶段讨论,专家学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加深入的探讨融合媒体的形式与手法。届时还将推出叶小纲的西藏主题清唱仪式剧《喜马拉雅之光》、刘索拉的综合媒体清唱剧《自在魂》以及金平的融合媒体实验剧场《镜像》。精彩将会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除此之外,北京现代音乐节还开展了《音乐是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讲座和4场大师班。恩玖担任的精彩讲座为作曲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世界最前沿音乐及音乐家的交流与对话平台。同时本届音乐节的“送校歌计划”召集了全国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参与该项目的创作活动,计划评选出20部优秀作品并出版发行。这也充分体现了北京现代音乐节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对国民教育社会使命的自觉担当。
  北京现代音乐节通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坚持高端的学术性,以中西文化并举、传承与创新并重为原则,已跨入国际重要音乐节盛会之列。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体现了逐步面向大众,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感召力。未来,北京现代音乐节将秉承“关注民生、普及大众”的主旨,继续开展现代音乐创作、教育与普及工作。我们期待北京现代音乐节继续站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前沿,引领中国现代音乐发展潮流,迈向更广阔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供图)
  王文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
  [菲律宾]Joseph Perez Mirandilla   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2009年11月27日,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在广州隆重举行,具有重大意义的终身成就奖颁给了6位老艺术家,他们有笛艺宗师陆春龄,歌唱家郭兰英,作曲家杜鸣心、黄准以及钢琴教育家周广仁,这些都是大家喜爱的、耳熟能详的音乐名家,可是还有一位获奖者是85岁高龄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沙青,他的事迹和成就却鲜为人知,他始终用他的创作歌唱祖国,奉献人民,他把55年的岁月贡献给了黑土地,为黑龙江乃至东北音
引 言  近年来,西方的古乐复兴与历史表演运动对我国音乐舞台与音乐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2016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古乐西来”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较大反响。其实,像吕利、科雷利、维瓦尔第、亨德尔与巴赫等这些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早就已经大量分布于各类初级教材中。只不过当初我们在学习和教授这些乐曲时,更多地仅把它们视作技术训练的材料而未对其历史与风格等问题引起足够
不久,郭淑珍老师从香港回京,带给我一封毛宇宽老师的信和一张毛老师《文集》的光盘,并再三叮咛我一定要为他即将出版的《文集》写一篇序言。毛老师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时音乐学系的老师,后来他全家移居香港,虽然我们很少见面,但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毛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师长,他的才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曾经令我们每一位学生敬佩不已。记得在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
传统的戏曲音乐研究主要是对其音乐唱腔及旋律特征的形态分析研究,而对其戏曲音乐文化的人类学、社会学特征的考察者不多。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逐渐被运用到音乐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尝试对戏曲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属性进行多重视角的观照与审视。本文将要探讨的由英国民族音乐学者施祥生所著《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赵玥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一部典型的戏曲音乐人类学的经典个案研究,作者
本刊讯 随着由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谭利华执棒,张千一的《云南随想》和王西麟的《太谷秧歌交响组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组成的开幕音乐会于2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北京交响乐团2012百场]出季正式拉开帷幕。新乐季中,乐团特邀打击乐]奏家李飚担任客席驻团艺术家和指挥,这是北交首次设驻团艺术家制度。   北交2012]出季将包括大师系列、华人音乐家系列、交响经典系列和古典
什么样式的歌剧,既缺乏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与美轮美奂的服饰,又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与扣人心弦的舞台表演,但却能让观众驻足屏息长达近五个小时,暂忘一切身外琐事,全心投入到这场几乎全部由炙热音乐所支撑起来的旷古大戏。思前想后,似乎只有瓦格纳这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下简称《特》剧)才能当之无愧地做到这点!  作为201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压轴大戏,瓦格纳这部“神作”由歌剧指挥家、导演古斯塔夫·库恩率奥
2015年11月1日晚8时,上海交响乐团在该团音乐厅举办“陈燮阳从艺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朱践耳、吕其明、陆在易、许舒亚等知名作曲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界代表莅临现场,听众十分踊跃,音乐会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音乐会开始前,陈燮阳的继任者、上海交响乐团现任总监余隆致词:“五十年,是非常难忘的历程,我算了一下,陈先生开始指挥的时候我才一岁。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保持五十年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他是
笔者按:“歌唱何以令人感动?”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对此发问?有人说,“歌唱本身就是为了感动人、本身就是感动人的,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故而,我想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此作一回应,许多民族音乐学研究个案显示,歌唱具有多重功能和效力,并因其所属文化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文达人(Venda)来说,歌唱是与逝去祖灵沟通的方式{1};对于土布卡人(Tumbuka),歌唱可以令族人摆脱疾病困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风雨兼程已走过近十四个年头了,懵懂、跌宕、憧憬、远航……,今日它肩负着载重量更大的责任重担,有着发展队伍仍逐渐再壮大之气势,更体现了开阔视野的包容性和大力度地创新性。北京现代音乐节作品丰满而多样化,国际参与学术交流可喜可贺。2016年5月22日,“跨越太平洋”——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在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教授的热情致辞后拉开了
17年5月8日晚,“中国序曲——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张亮指挥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精彩上演。该场音乐会集结了7位现活跃在国内外专业音乐舞台,并曾于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或教学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上演了7部与“中国情境”相关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具体包括:叶国辉的管弦乐《中国序曲》(1998)、陈牧声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2011)、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凤》(1998)、沈叶的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