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体验活动快乐地感悟新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但由于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借助工具来感知,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日前,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张锡义执教“千克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现撷取其中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体轻重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大小一样,但轻重不一样)老师这儿有两盒物品,请你们猜猜看,哪一盒重些呢?
  生1:1号盒子重一些。
  生2:2号盒子重一些。
  生3:它们一样重。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到底谁猜得对呢?
  生4:我觉得可以用手掂一掂,这样就知道谁猜得对了。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谁想动手掂一掂?(学生掂一掂后一致认为是2号盒子重一些)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后,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重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需要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体验物品的轻重。
  ……
  【赏析:课始,张老师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既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物体轻重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活动操作,建立千克概念
  师:看,老师这里还有两袋物品(一袋装的是两包精盐、一袋装着1千克大米),谁愿意来掂一掂,并判断谁重谁轻?(学生通过掂一掂后感觉两袋物品的重量很接近,于是产生争论)
  师:怎么回事?刚才用这种方法能掂出物品的轻重来,现在怎么行不通了?那么,是不是就分不出它们的轻重呢?(学生想到用秤来称)
  师: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秤来称。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生活中见过的秤,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台秤。(大屏幕出示台秤,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们桌子上都放着一袋盐,谁知道两袋这样的盐有多重?
  生1:1千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包装袋上写着一袋重500克,两袋就是1000克。
  师:真了不起!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秤称一称,看看是不是1千克,好吗?(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学生操作感受,体验1千克有多重)
  ……
  【赏析:质量接近的物品,张老师仍然先放手让学生掂一掂,当掂一掂的方法行不通时,学生产生了第二次认知冲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张老师设计“先掂再称”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里敢于质疑、探究、讨论。感受1千克有多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张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感受、去体验,实现了千克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回归生活,估计物品质量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用掂或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可是现在又有问题了。你们看(拿出一些鸡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
  生:鸡蛋。
  师:老师想称出1千克的鸡蛋,谁能告诉我该怎么称吗?
  生1:拿出台秤,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指针指着1千克为止。
  师:方法不错,可是有点慢。如果我们先估一估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然后再称,就省事多了。
  师:大家先估计一下,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有的说30多个,有的说20个左右)
  师:好,我们就一起数出20个鸡蛋称称看。(师生一起称鸡蛋,结果是20个鸡蛋重1千克多一点)
  师: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与它们的个数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5个中等大小的香蕉差不多是1千克,小一点的香蕉大概有6个。现在我们一起来估一估1千克的苹果大约有多少个,再称一称,看谁估得准。(师拿出苹果,学生实践体验)
  师: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估一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赏析: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后,张老师又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称鸡蛋的重量,引导学生从个数上去估计生活中的物品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估一估”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估算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有效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新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经常反问自己:学生的学习愉快吗?学生喜欢这节课吗?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
[摘 要]从学生角度研读教材,即教师把自己“矮化”成学生,思维“弱化”成学生,带着“?”来研读,边读边问,边算边想,边操作边想。它遵循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教师践行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思想的一把“钥匙”,促使教师对知识理解、学生把握更深刻。它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研读 教材 学生角度 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很多学生在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运算时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数缺形时少直观”,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借助直观图形,从形的角度刻画描述数运算的意义,能够把计算背后的道理以一种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算理。  [关键词]以形助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多样化;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推理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的功能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数学推理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不管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修订稿中,推理都是核心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渗透演绎推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合情
[摘 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究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 追问 插问 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发挥自身
[摘 要]高效课堂定然是学生热情参与的课堂,在此类课堂中,学生善于发问、提问、质问。要构建此类理想的课堂,教师的信赖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设问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并激励学生,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乘法口诀;高效课堂;设问;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9-01  乘法是加数相同的加
前测,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通过对前测产生的数据分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前测,是教学预设的“奠基石”,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有效地运用前测,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惑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承接了一堂县级教研活动的展示课,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课,
[摘 要]公因数是一个复合概念,要建立这个概念的清晰表象,必须借助直观。为了让学生感知公因数的产生必要和生成过程,教学时一般由“密铺”操作引入,但是,此活动一旦拿捏不准,就会造成直观过度,想象不足的弊病。以两位教师的“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为例,探讨不同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操作活动;想象空间;公因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问题的基础。在解决方程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剖析学生错误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提炼。实践证明,“先把负的变成正的”“能算的要先计算”这两句话可帮助学生轻松解决方程问题。  [关键词]方程;两句话;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4-02  一、错题
[摘 要]“被除数等于除数与商的积加余数”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然而,对于此“约定俗成、亘古不变”的结论,教师教学时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探究呢?为了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注重从具体的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直抵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反思 问题 数学本质 被除数 除数 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